《心靈修行課堂:38則職場智慧》

《心靈修行課堂:38則職場智慧》

現在,就讓佛陀與聖嚴法師來做你職場的顧問,讓你不僅工作事半功倍,更能從中領會到工作好修行的決竅!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
.
佛法的古老智慧,已足夠讓你在競爭激烈的現代職場遊刃有餘得心應手了!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成功領導了超過千人的龐大僧團,規模足可比擬現今的大企業,他的領導哲學是什麼?
聖嚴法師在《38則職場智慧》中與我們一起分享將佛法活用在工作上的智慧心法,說明工作的意義、做事的藝術、人際相處以及團隊合作的原則,建議我們以“隨順因緣”的求職觀適應環境、減輕壓力;以“良性競爭”取代以搶奪為目的的“動物性競爭”;以佛陀的“調琴論”保持不松不緊的生活平衡感。
最後,法師一一說明六個讓彼此和樂相處的觀念,也就是佛陀帶領團隊的原則“六合敬”!無論你是正在,某職中,亦或是工作穩定的員工、主管、領導,還是有意創業的人,都能從《38則職場智慧》中獲得寶貴的成功啟迪

作者簡介

聖嚴,1930年出生,少年出家,曾於高雄山中閉關六年,並留學日本,獲得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曾任雜誌社編輯、教授、所長以及譯經院院長等,刨辦中華佛學研究所、創建法鼓山、僧伽大學、法鼓大學以及社會大學等,在國內設立禪修文教慈善基金會,而分支道場亦遍及歐、亞、美、澳等各大洲。
他是一位教育家、作家,更是一位宗教家和國際知名的禪師,長年在國內外推動“心靈保護”、“種族和諧”及“世界和平”等工作不余遺力。他所獲得的榮譽獎項中,包括總統文化獎、行政院文化獎、行政院社會領袖和風獎、中山文藝創作獎、中山學術著作獎、斐德烈二世和平獎等十多種。出版著作一百多種,已有十多種語言的譯著。他曾應邀為《中華日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等各大報紙,及《天下》《康健》等雜誌撰寫專欄。
聖嚴法師的電視弘法節目《大法鼓》播出逾十二年,實用且生活化的內容,深獲觀眾的好評,本套叢書即集結了該節目內容的精華。

目錄

第一篇人生就是要工作奉獻工作也是菩薩精神/002隨順因緣的求職觀/007為磨鍊自己而工作/011有利他人的就是好工作/017工作好修行/022談年輕人創業/027工作不只是保住飯碗/033如何面對中年失業?/037第二篇做事的藝術043委曲求全算不算無我?/044忙得快樂/累得歡喜/050跟壓力說再見/055工作要趕不要急/060工作與心安/066人該懶散還是精進?/072工作與休閒/077爭取時間/活在當下/083盡心、盡力、儘可能學習/089工作安全與身心安穩/094順境逆境
100調整職場EQ的好方法/105真正的悠閒/11O第三篇工作場合的人際相處117辦公室哲學/118辦公室的饒舌與中傷/124競爭與較量大不同/130合作與服從/135留住人才的方法/140勞資是生命共同體/146最好的領導者/151第四篇團隊的合作法門157六和敬的意義/158身和同住/165口和無諍/170意和同悅/175見和同解/181誠意溝通/創造雙贏/186利和同均/190利益為大家所共有/197戒和同修/202了解共識/207

前言

有些人覺得自己的時間完全被工作綁住,無法抽空好好“修行”,認為修行是悠閒的人才能做的事;有些人則認為,一旦全心投入修行,便無法專注於“世俗”的工作!其實這兩種態度都是失衡的,因為修行煉心最好的方式,就是與他人共事,而工作上所必須具備的奉獻精神與專注於當下的心,更是修行的精髓
本書正是從佛法修行的角度來探討工作的一本書。閱讀時,不妨讓我們暫且拋開一般人對“好工作”所抱持的刻板印象,諸如考慮薪水高低、福利獎金公司規模等,讓聖嚴法師帶著我們從另一個更高、更廣的視角出發,以追求自利利他、共同成長為大前提,與我們分享他對工作的種種智慧洞察。
在這三十八則短篇中,聖嚴法師針對工作的意義、薪水、享受、EQ等一般大眾所關心的主題重新下定義,值得我們細細思量,例如:利他的工作就是好工作;最高的EQ就是抱持慈悲心、同情心、關懷心與歡喜心;薪水不是工作的所有代價,只是代表僱主對我們的感謝;真正的享受是安閒,而身心平安就是最大的享受。至於如何克服工作中最惱人的壓力,聖嚴法師本著禪的精神,要我們專注於當下,讓心發揮最高效率,並超越自我局限,換個角度看待事情

精彩書摘

第一篇 人生就是要工作奉獻工作也是菩薩精神俗話說:“開門七件事”。人沒有錢不能生活,工作所得的薪水可以維持生活所需,而工作本身因此就有了意義。仔細想想,倦怠的問題不在於工作本身,而是工作時與他人接觸過程中所帶來的困擾。過去的農村社會,環境相當單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田裡工作所接觸到的不外是草地、泥土,以及自己所畜養的動物、耕種的植物,而不是形形色色的人。現在的工商社會,不管從事什麼工作,上有上司、下有部屬、左右有同事,遇到的都是人;即使是沒有頂頭上司的老闆,也要與客戶或政府部門互相往來。正因為人際關係複雜,所以許多人都覺得生活在現代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不禁羨慕起古人,只用天天種田就好了,不需要面對這么多令人頭疼的問題。
人和人之間的相處會有問題,是因為每個人的想法、立場不同,層次也不一樣,所以難免會有衝突、會起摩擦。你可曾想過,對方帶給你麻煩的同時,也許你也給了對方麻煩;對方為你製造困擾時,你也同樣帶給對方困擾;你覺得無奈,對方也會覺得無奈!這樣不是非常公平合理嗎?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是在貢獻一己之力,參與這個社會的運作,不僅僅是為了領薪水、換取溫飽而已。人人都是在這種情況下生活的。只要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我們每天吃飯穿衣睡覺走路,一切的生活資源,都是靠各行各業許許多多的人分工合作,才能確保供應無虞,也是因為這些人的辛勤工作,我們才能擁有並維持今天的生活環境和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