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修行課堂:從心溝通》

《心靈修行課堂:從心溝通》

聖嚴法師提供我們與人相處的方針,為種種人際關係中的矛盾提出解決之道,包括:如何廣結善緣、充分溝通,如何包容別人、消除對立,如何消除心防、與不喜歡的人相處……等。並以生活化的實例、簡單明了的語言,引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從心出發,與他人進行真誠而友善的溝通。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全球化時代來臨,諮詢傳輸的頻率、管道急速成長,造成人際溝通方面的巨大焦慮感。但只要凡是從心出發、以誠待人,就能重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和諧。《從心溝通》是聖嚴法師從各個角度解析人際關係問題的著作,希望能提供讀者全新的思考方向。全書共分為四大部分:“學習接納與誠懇”、“學習欣賞與讚美”、“學習慈悲與包容”以及“學習關懷與付出”。聖嚴法師透過平易近人的語言、生活化的實例來勸勉我們,無論他人如何對待我們,我們都要從自己的內心做起,以信任、包容的態度與他人溝通。將人際關係回歸到真誠良善的原點,並提供最切實可行的實踐方法,法師希望以佛法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利益眾人的悲願心,在書中處處可見。“溝通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只有羊方的努力是不夠的。除了敬開心胸接納別人,對於他人的剛強和抗振心,也要用意熙心末軟化,如此才能達成真正有效的溝通!”——聖嚴法師

內容簡介

當我們與人相處時,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要求、批評別人,就很難達成充分的溝通;當衝突與對立產生時,如果不懂得反觀自省、表達善意,就很難化干戈為玉帛。其實,和諧的人際關係並非遙不可及的目標,當我們學會將批判的眼光從別人身上收回來,觀看自己的內心,就會發現自己的恐懼、貪婪、傲慢、偏見……都是扼殺人際關係的元兇。

作者簡介

聖嚴,1930年出生,少年出家,曾於高雄山中閉關六年,並留學日本,獲得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曾任雜誌社編輯、教授、所長以及譯經院院長等,刨辦中華佛學研究所、創建法鼓山、僧伽大學、法鼓大學以及社會大學等,在國內設立禪修、文教、慈善等基金會,而分支道場亦遍及歐、亞、美、澳等各大洲。他是一位教育家、作家,更是一位宗教家和國際知名的禪師,長年在國內外推動“心靈保護”、“種族和諧”及“世界和平”等工作不余遺力。他所獲得的榮譽獎項中,包括總統文化獎、行政院文化獎、行政院社會領袖和風獎、中山文藝創作獎、中山學術著作獎、斐德烈二世和平獎等十多種。出版著作一百多種,已有十多種語言的譯著。他曾應邀為《中華日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等各大報紙,及《天下》、《康健》等雜誌撰寫專欄。聖嚴法師的電視弘法節目《大法鼓》播出逾十二年,實用且生活化的內容,深獲觀眾的好評,本套叢書即集結了該節目內容的精華。

目錄

學習接納與誠懇001溝通的方法/002先接納別人才能溝通/006存好心,說好話/011實話實說為上策/017討好的話不一定是好話/021謠言止於智者/026不要只是抱怨,要處理抱怨/030白色謊言該不該說?/036不要讓“重話”變成“惡口”/041學習欣賞與讚美045少一分爭奪,多一分和諧/046走自己的路,不必比較/052學習原諒與寬恕057你可以微笑/06l嫉妒有害而無益/067感同身受,化解嫉妒心/071如何消除嫉妒心/076結恩不結怨/081用感恩的心消除怨恨/085學習慈悲與包容089如何和不喜歡的人相處/090卸除心防,從轉化煩惱開始/097別當狡猾的人/102遠離兩面人/108好人比較吃虧嗎?/113如何幫助自卑的人/119不只關懷,更要包容/123要包容不要包庇/129包容的尺度與智慧/133真正的柔軟/138因為柔軟,所以堅強/143學習關懷與付出149結真正的善緣/150不被自己障礙住/155網路社會不等於疏離/161善知識、惡知識/167做個真正的貴人/171布施——真正的救苦救難/177愛語——讓人歡喜聽你說/181利行——最有號召力的行動方式/186同事——有願者同行/193慈悲他人的方法與智慧/198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203化敵為友最好的方法/209

前言

進入全球化時代之後,人際溝通的管道雖然大幅增加,但人與人之間卻不見得因為溝通頻繁而互相信任、了解,反而更容易疏離、隔閡。《從心溝通》是聖嚴法師從各個角度解析人際關係問題的著作,希望能提供讀者全新的思考方向。全書共分為四大部分:“學習接納與誠懇”、“學習欣賞與讚美”、“學習慈悲與包容”以及“學習關懷與付出”。當人與人之間發生不愉快時,許多人都習慣於把問題歸咎他人。

精彩書摘

溝通的方法人是群體的動物,不可能離群索居,除非你想成為與世隔絕的人,把自己關在一個獨立的空間裡,不想和任何人接觸,也不想請求任何人幫忙,那才不需要與人溝通,否則誰都免不了要與他人溝通。溝通很重要,可是在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我們都會選擇與自己比較契合的人來往。總認為:反正不和某某人來往,不和某某人談話,一樣會有其他朋友,一樣可以過日子。於是就開始有所分別:這個人是我的朋友,那個人不是我的朋友;或是這班人都是壞人,我不願意和他們做朋友。像這樣的人,在腦子裡已經設定好標準,認定了某些人不夠朋友,或不是朋友,或是這些人都是出賣他、要占他便宜的,甚至覺得別人的水準太差,不夠資格做他的朋友。這種不願雙向溝通的人,要和他交朋友是很難的,因為,溝通一定是雙向的,如果只是單向的就不能稱作溝通,因為根本無從溝通。照常理說,只要不是惡友、損友,交朋友應該是多多益善,但如果任憑你如何努力,對方還是不願接受你,仍然對你有敵意,那就不用再努力,只有暫不往來了。因為你不一定非得和他做朋友不可,更何況是他不願意和你來往,不願意接納你,如果你執意要和他來往,不但你很痛苦,他會更痛苦。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也是無可奈何的。不過,即使如此,也不要把對方當成敵人,心裡還是要把他當成朋友。這就是佛法中所謂“默擯”的方式。“默”是沉默,“擯”就是驅逐,意思是他不生活在我的範圍里,我也不生活在他的範圍里,彼此互不干擾、涉人。因為既然沒有辦法溝通,那就不需要再強求了。尤其是當對方無理取鬧、不可理喻,你和他有理也講不通時,那只有用默擯的方式。可是等他回心轉意後,還是要將他視為朋友,不要因此而把他當成十惡不赦的人。另外還有一種方式是“試探”,幾次試探後或許會發現,也許是因為你的方法、心態或言語讓對方誤會,以至於他無法接受。這時你必須先調整自我,調整到對方能夠接受的程度為止,但不能把自己完全變成別人期待的樣子,否則就失去了自己的立場與原則,連一般人也無法接受。你可以試著想辦法先適應對方,將自己的一部分改變,經過多次的適應調整,最後也許對方會回心轉意,願意主動或被動地與我們接觸。無論我們採用什麼方式溝通,都要明白,溝通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只靠單方面努力是不夠的。所以除了要敞開心胸接納別人外,對於他人剛強、抗拒的心,也要用慈悲心來軟化它,這樣才能達成真正有效的溝通。先接納別人才能溝通一般人所認為的溝通協調,就是讓別人接受自己,往往忘了體察別人真正的需求。例如,我有一個弟子,他在與人溝通協調時,常常會說:“我是為你構想,所以你一定要接受我的建議,你非這么做不可。”然後才問對方:“你會不會覺得很難接受?”如果對方表示很困難,他便回答:“這不困難,只要你接受我的想法,困難自然就會解決。”像這樣的溝通,是單向、填鴨式的,並不是真正的溝通。真正的溝通一定要先問對方有什麼困難?有什麼需求?然後再看自己能幫上什麼。忙,不要一廂情願地要對方接受自己的做法。我在日本留學期間,不論到任何商店,店員一定會先問一句話:“請問我能幫你什麼忙?”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應該如此。幫助別人時,不要預先構想好自己的計畫,然後不管別人是否需要,硬是把自己的方法套在對方身上;例,如,中國人宴客時,都不會先問客人的口味如何,菜一上桌就不停地把菜挾給客人,使得客人吃也不行,不吃也不行,非常尷尬。但是在西方則不然,例如有一次我熱心地挾菜給一位西方客人,他不甚愉悅地直接對我說:“你知道我喜歡吃這個嗎?。從此以後,幫別人挾菜前,我都會先問對方:“菜合不合口味?”“還想吃些什麼嗎?”因此,溝通協調的原則應該是:先讓對方提出他真正的想法與需要,然後再讓他了解我們所能提供的幫助,這樣的溝通協調才算成功。溝通是一種雙向的交流,如果只是單向的溝通,那其實不是真正的溝通。佛法中也有所謂的“四攝法”,指的是用四種方法來引導眾生接受佛法,分別為:“同事”、“布施”、“利行。與“愛語”,這四種方法都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想要度化眾生,就不能強制眾生接受佛法,要讓他們能夠真心地接受。所以,想要度化眾生,首先就要接納眾生。佛教認為一個佛教徒,或是正在學習菩薩道的人,是不能離開民眾的,因為行菩薩道要能做到“眾生無邊誓願度”。既然要度化眾生,就不能夠離開人群而自求安樂、獨善其身,必須把自己奉獻給眾生,並且先放寬胸襟接納眾生的種種問題,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然後才能讓他們放寬胸襟,接受佛法。有些人在度化別人時,往往會高姿態地說:“佛法太好了,你必須相信、必須接受。”這種說法是在展現權威,而不是感化別人。最好是用佛法來感化人、感動人,而不是教訓人。菩薩都是以低身段、低姿態融人眾生之中,不僅和每一位眾生地位平等,甚至還要讓眾生覺得自己的地位比較高,有種被尊重的感覺,才能讓眾生對佛法產生好感。同樣地,當你要和別人溝通時,也是要先放低身段,先接納對方,對方才有可能真正和你溝通。存好心。說好話俗話說:“禍從口出。”說話不得體,常常會傷人又傷己,引起很多麻煩。佛教有所謂的“妄語”,不論是一般人喜歡聽的虛偽奉承、空洞修飾,或是討厭聽的刺激、辱罵、譏諷的言語,以及誘使人犯罪的說詞,全部都是妄語;也可以說,凡是會讓自己產生煩惱、他人受到傷害的話語,都是妄語。妄語的範圍很廣,約略可分為四種:“妄言”、“綺語”、“兩舌”與“惡口”。“妄言。是說謊,存心騙人;“綺語”是花言巧語、言不及義;“兩舌”是挑撥離間,使得人們互相仇視,變成對頭冤家;“惡口”是口出惡言,使別人受到傷害。能夠完全不說妄語,恐怕只有聖人才做得到,一般人多多少少都會有這種口舌的過失,即使是純真的孩子,也難免說謊騙人。例如,爸爸問孩子:“你最喜歡誰啊?”這個孩子如果夠伶俐的話,就會回答:“我最喜歡爸爸。”當媽媽問他的時候,他就會改口說:“我最喜歡媽媽。”為了討好父母親,孩子兩邊說的話不一樣,也算是一種妄語。有時候,親戚朋友之間也會這樣問:“你喜歡爸爸還是媽媽?”孩子沒有辦法選擇,很難做判斷,只好圓滑地說:“我喜歡爸爸,也喜歡媽媽。”如果再追問:“那你最喜歡哪一個呢?”這就更讓孩子為難了。其實,大人不該這樣問孩子,不但對孩子不公平,也會造成誤導。所以,從小的時候開始,大人經常就在日常生活的潛移默化中,讓孩子養成了說謊的習慣。剛開始,這種小小的謊言或許還無傷大雅,但長大以後,或是為了談生意牟利,或是為了個人的利害得失,漸漸就會變本加厲地欺騙、害人。例如,有些生意人便相信,如果不對顧客說謊,產品便會賣不出去,於是推銷時就會誇大其詞地說:“我的產品是以虧本的價錢賣給你的,不買一定會後悔的。”其實他根本獲利豐厚。像這樣既不誠實又別有居心的說法,就是在說謊。事實上,只要貨真價實,做生意不一定要說謊。我有一位縱橫商場多年的朋友,他說他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在與顧客談判的時候,態度非常真誠,也會讓對方知道自己的立場。畢竟,做生意除了原料、機械設備、水電、人工等成本外,還應該為自己爭取一些合理的利潤;不過,扣掉成本與得到合理的利潤後,或許就不應再賺取暴利了。所以說,為了做生意而說謊騙人,並不是必要的手段,唯有貨真價實、信用可靠,才是工商界應有的職業道德,也才能使事業更大更久。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做到“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更要積極地以“誠實語。、“尊敬語”、“讚嘆語”、“慰勉語”來與他人互動。如果能淨化我們的語言,我們的環境裡就會減少很多的口舌是非。實話實說為上策有人認為我們處在“公關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時間很短暫,無法再像傳統社會一樣,有時間慢慢深入認識每個人,所以很需要多做自我公關,大力推銷自己。也就是要多展現自己的優點讓別人知道,如果自己的條件不夠好,還得再多吹噓幾句。但是,過分自我膨脹的表現其實並不恰當,也算是妄語的一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