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住三昧》

《心住三昧》

2.http://www.chin 3.http://www.bushin 9.http://www.ebud.n

《心住三昧》《心住三昧》

【心住三昧】 (術語百八三昧之一。

含義

【心住三昧】謂心相輕疾,難制難持;菩薩住是三昧,則能攝諸散亂,心不動轉,是名心住三昧。

作者三藏法數(明.一如編)來源:三藏法數(明.一如編)

與心住三昧相關

勸修禪定之四 於四念處繫心 住無相三昧
☆文章來源:布施論壇☆

釋迦牟尼說法四十九載,不離禪定。

白雲計畫在這裡一天介紹一段。把原始佛教時期阿含經說的、部派佛教時期阿毗曇說的、大乘佛教時期中國禪宗說的、最近推廣的修習禪定的法門,按次序逐一介紹給同修共享。

第五雜阿含經卷第十·(二七二) 勸修禪定之四 於四念處繫心 住無相三昧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眾中有少諍事,世尊責諸比丘故。晨朝著衣持缽,入城乞食,食已,出。攝舉衣缽,洗足,入安陀林,坐一樹下,獨靜思惟。作是念:眾中有少諍事,我責諸比丘,然彼眾中多年少比丘,出家未久,不見大師,或起悔心,愁憂不樂。我已長夜於諸比丘生哀愍心,今當復還,攝取彼眾,以哀愍故。……
世尊告諸比丘:出家之人,卑下活命,剃髮持缽,家家乞食,如被噤咒。所以然者,為求勝義故。為度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究竟苦邊故。諸善男子,汝不為王賊所使,非負債人,不為恐怖,不為失命而出家。正為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汝等不為此而出家耶?
比丘白佛:實爾。世尊!
佛告比丘:汝等比丘,為如是勝義而出家,云何於中猶復有一愚痴凡夫,而起貪慾,極生染著,嗔恚凶暴,懈怠下劣,失念不定,諸根迷亂?譬如士夫從闇而入闇,從冥入冥,從糞廁出復墮糞廁,以血洗血,舍離諸惡還復取惡。我說此譬。凡愚比丘亦復如是。
又復譬如焚屍火栝,捐棄塳間,不為樵伐之所採拾。我說此譬,愚痴凡夫比丘而起貪慾。極生染著,嗔恚凶暴,懈怠下劣,失念不定,諸根散亂,亦復如是。
比丘。有三不善覺法。何等為三?貪覺、恚覺、害覺,此三覺由想而起。
云何想?想有無量種種。貪想、恚想、害想,諸不善覺從此而生。比丘,貪想、恚想、害想,貪覺、恚覺、害覺,及無量種種不善。
云何究竟滅盡?於四念處繫心,住無相三昧,修習多修習。惡、不善法從是而滅,無餘永盡,正以此法。
善男子、善女人信樂出家。修習無相三昧。修習多修習已,住甘露門,乃至究竟甘露涅槃。
我不說此甘露涅槃依三見者。何等為三?有一種見如是如是說,命則是身;復有如是見,命異身異;又作是說,色是我,無二無異,長存不變。
多聞聖弟子作是思惟:世間頗有一法可取而無罪過者?思惟已,都不見一法可取而無罪過者。
我若取色,即有罪過。若取受、想、行、識,則有罪過。作是知已,於諸世間,則無所取。無所取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