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經濟》

《幸福經濟》

作者是美國著名的環境保護主義理論家,卻仍然堅持親力親為的實踐態度,做了大量的社會調查。他的研究沒有局限在美國、歐洲等已開發國家,還走訪調查了中國、印度等許多開發中國家。隸據自己的調查研究,作者認為:毫無限制地追求經濟發展的模式已漸漸不再適用。應該開闢新的經濟發展道路,而不是一味地加速經濟擴張;應該集中精力在社區範圍之內發展經濟,而不是建立巨大的、集中的能源開發體系;應該鼓勵並支持郊區、村落等的自主發展,而不是無計畫地占用山林農田以建造廠房。

基本信息

看點

成思危:我們要以最小的代價實現我們的發展。

更多≠更好

經濟轉型大趨勢,從效率經濟到幸福經濟

名家評論

封面封面

奇蹟即將結束,因為環境資源已無法滿足經濟迅速增長所需。

——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中的8%或10%要用來處理污染和污染對健康產生的影響。

——《中國污染損失等於30年經濟發展總和》

西方經濟模式是以化石燃料為主、以汽車為中心的拋棄型經濟,這種模式並不適用於中國。

——生態統計學家布朗

內容簡介

更多≠更好

一直以來,人類都在致力於追求“更多”及“更好”,總是想用更多的食物,更多的金錢,帶來更好的生活。但時至今日,“更多”與“更好”已經不能劃上等號。

在自然資源逐漸耗竭,環境危機日趨嚴重的今天,毫無限制地追求經濟發展的模式已漸漸不再適用。為此,比爾•麥吉本大膽的提出了“幸福經濟”的概念。他認為,我們應該開闢新的經濟發展道路,而不是一味地加速經濟擴張;我們應該集中精力在社區範圍之內發展經濟,而不是建立巨大的、集中的能源開發體系;我們應該鼓勵並支持郊區、村落等的自主發展,而不是無計畫地占用山林農田以建造廠房。作者在本書中為自己的觀點舉出了許多令人欣喜的實例,並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建議。

作者簡介

比爾·麥吉本(BillMekibben),著有《也許只有一個:從個人和環保的角度為獨生子女家庭辯護》(MaybeOne:APersonalandEnvironmentalArgumentforSingle-ChildFamilies)(西蒙與舒斯特出版社,1998)、《希望、人類和荒野》(Hope,HumanandWild)(小布朗出版社,1995)和《自然界的末日》(TheEndofNature)(蘭登出版社,1989)。他一直為《紐約客》(NewYorker)、《外界》(Outside)和《滾石》及許多其他出版物撰稿。

寫作背景

人類大半的歷史中,有兩隻名為“更多”和“更好”的小烏棲息在同一個枝頭,你可能想以一石擊中二鳥,這就是自亞當·斯密之後的幾個世紀,人類一直致力於追求最大經濟產量的原因。有兩種觀念確實會生出“更多”,其中一種觀念是,在市場社會中追求自身利益的個人,將使彼此更為富有;另一種觀念是,通過擴大規模來提高效率,是增加財富的關鍵。這些觀念使本書大多數讀者的生活變得空前繁榮和舒適。這兩種觀念主導我們的政治、見解,甚至我們的個性,這絕非偶然。

不過我們的時代有一個特色,“更好”已經飛離了原先的枝頭,自行築巢。這一點改變了一切。現在,如果你擁有並且掌握了自己人生或社會的石頭,就必須選擇投向“更多”,還是投向“更好”,二者你只能選其一。

本書所要提出的一些論點看起來並不陌生:經濟成長不再讓大多數人更富有,反而會造成不公平和不安全。而且,經濟成長與物質限制之間的嚴重>中突,如氣候變化和石油峰值(peakoil),使得持續擴張經濟變成不可能的任務,貿然嘗試則會產生危險。事情還不只如此。我們開始了解到一個不可預期的因素:來自多方的新研究表明,即使經濟成長確實讓我們變得更加富有,但財富增加並不會讓我們變得更快樂。

整體而言,這些事實顯示我們需要作出一些基本的改變。考慮到從二氧化碳的分子結構到人類滿足的心理機制等主題,我們現在都已經有所了解,因此需要果斷地重建本地經濟。這些做法可能會使產量減少,卻能夠促進更豐富的關係;可能會使增長速度減慢,卻能夠在持久性上獲得補償。

將焦點轉移到本地經濟,並不表示要放棄亞當·斯密的理論或廢除市場。市場顯然很管用。但是建立本地經濟意味著,我們不再認為市場毫無差錯,而且會有意識地對市場範圍設限。我們需要淡化效率的重要性,把注意力放在其他目標上。我們必須徹底改變人類數代以來的日常習慣,同時徹底改變我們的世界觀以及我們對發展要素的看法。

這樣的轉變既非“自由”也非“保守”,它借用了主流政治哲學的一些要素,而且在某些方面跟每一種政治哲學都相互牴觸。大體來看,它是不同的,其關鍵問題將從“經濟是否會推動產量不斷提高”,轉變為“經濟會建立或瓦解社區”。其結果是,社區成為環保困局中人類生存和滿足的關鍵。我們個人的喜悅(“更多”的關鍵)已經超過報酬遞減點,它遮蔽了我們應該開始正視的深層經濟。

在選擇“深層經濟”這個辭彙時,我想要呼應前一代一些環保人士的主張:我們需要的不是多一套煙囪過濾器或加強煙囪法律,而是“深層生態學”。這種“深層生態學”對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選擇提出更深遠的問題。在日益變暖的當今世界,這些環保人士的觀點愈顯正確。我們對經濟的看法也要作出類似的改變,這樣,我們才能更嚴肅地看待人類滿足和社會的可持續性;我們需要讓經濟作為一門學科成熟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