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心在哭泣》

《年輕的心在哭泣》

《年輕的心在哭泣》部小說中,耶茨再次選擇了他最為擅長的破碎的美國夢為其主題,用現實的重錘敲碎了夢想的天真,帶來無以比擬的鈍痛。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麥可·達文波特是個從二戰歐洲戰場退伍的年輕人,躊躇滿志,夢想成為詩人、劇作家。他清高,為藝術而活,不願染指妻子的錢,可還是得為一家商業雜誌撰文來維持他的寫詩愛好。妻子露茜異常富有,卻一直不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只覺得別人似乎都比她快樂。隨著時間的推移,眼看著別人功成名就而自己卻仍默默無聞,這對夫妻的焦慮與日俱增。他們過去的幸福生活也被私通與孤立所吞噬,而他們自以為已經逃離的單調生活如同夢魘一樣揮之不去。

作者簡介

理察·耶茨(RichardsYates,1926-1992),“焦慮時代的偉大作家”。作品有《革命之路》、《十一種孤獨》、《復活節遊行》、《戀愛中的騙子》、《好學校》、《年輕的心在哭泣》、《冷泉港》等。
耶茨作為二十世紀中葉美國主流生活的忠實記錄者,批評家們將他與契訶夫、菲茨傑拉德、約翰·契弗相提並論。他的處女作長篇小說《革命之路》甫一推出即獲成功,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提名。1962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十一種孤獨》出版,更被譽為“紐約的《都柏林人》”。耶茨的作品曾獲《紐約時報書評》、《君子》、《華盛頓郵報》等媒體的好評,有四本小說入選“每月一書俱樂部”。此外他還有一大批作家擁躉,其中不乏著名作家,如庫爾特·馮古內特、安德烈·杜波依斯,他的作品也影響了許多作家,如雷蒙德·卡佛。他被譽為“作家中的作家”。

媒體評論

耶茨是一位專家……一針見血。
——《泰晤士報》
耶茨是一個講真話的無情作者。他從不考慮讓讀者心裡好受點。
——《衛報》
不幸的夫婦,酸澀的婚姻,被郊區生活腐蝕的年輕的希望……這是一部令人痛苦、剖析深刻的作品。
——《新政治家》
這是對平庸藝術,對戰後一無所長卻想成為藝術家的男男女女的研究,這個研究使人備受煎熬。從沒有人像耶茨這樣,把有力的歷史進程和完全精準的情感聯繫起來。這是部傑作。
——大衛·黑爾

精彩書摘

他們走過幾個街區,來到一間燈光昏暗的餐館。這間餐館名叫費迪南,這是那種你一進去就知道選單上那些菜的價格是成本的一倍的地方。領班說了句“晚上好,露茜”,顯然她是這裡的常客。
“以前這兒可沒有這類女里女氣的東西,”麥可隔著他的第一杯酒說。
“什麼女里女氣的東西?”她看起來好像她可能準備一場爭辯。
“噢,好了,”他趕緊說,“我不是說這地方,絕對不是,但是整個劍橋現在都有種圓滑、虛假、'做作'的風氣。我老是看到一些名叫'似曾相識'、'另一件事'這樣的小酒吧,好像這裡的人決定愛上這些壞主意。這種現象甚至漫延到波士頓去了。”
“喔,風格在變,”她說。“對此誰也無能為力。我們無法讓時間永遠停留在1947年。”
“是的,是啊,我們當然不能。”此刻他希望他什麼也沒說就好了,他們沒有開個好頭。他垂下眼帘,直到她先開口說話時才抬頭看著她。
“你的身體還好吧,麥可?”
“你是說精神健康?還是另一方面?”
“兩方面的,所有的。”
“嗯,我覺得我的肺不太好,”他說,“老毛病了。我甚至不再想發瘋這種事了,因為是恐懼讓你發瘋,而發瘋最後留給你的只有恐懼。”
這個想法他曾跟薩拉談過,那天那頓不愉快的室外午餐時說的,但這次,他似乎表達得更清楚。也許區別在於,露茜家的窗簾讓他懷疑她可能也有點瘋;又或者--可能這更接近事實--有些事情跟你的同齡人討論更容易些。
“在堪薩斯時,有一陣子,”他告訴她,“我覺得我可以以此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