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禪:活出真實的自己》

《平常禪:活出真實的自己》

全書結構從介紹禪法修持的基本要點出發,繼之以禪法如何對治心念、轉化煩惱為抒發主題,最後以覺醒慈悲之心成就圓滿修行之功作結,層次井然地盤旋鋪疊而上。貝達禪師以三十年實修之功為基礎,於本書字裡行間所傳達的,悉是禪宗心法的要義。他不落傳統名相窠臼,在我們日用平常的具體情境中,雲淡風清地刻畫出禪者綿密的心地功夫,突顯了他對“至道無痕”的生動體悟。書末所載貝達禪師個人參與臨終照顧的個案紀實,尤其可圈可點,使讀者清楚認識到不假修飾地直下承接自己種種不完美的起心動念,才是禪修的真正精神,讀來令人歡喜動容。\n生命的本質是愛,生命的煩惱因此也是愛,禪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去愛而又沒有煩惱的智慧。但是智慧的擷取,捨棄參與生命的苦難,即別無他途。本書既是作者生命苦難參與的分享,也是邀約讀者共同參與生命苦難、透顯生命新機的開始。

內容提要

《平常禪:活出真實的自己》《平常禪:活出真實的自己》
艾茲拉·貝達是一位資深禪師,但他在書中卻極少用到“空性”或“不二”等專有名詞。他認為修行無法被化約成一種理論或公式,最重要的是安住於當下,活出禪的身心體悟。所謂“平常禪”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修行,這是對“至道無痕”的生動體悟。在本書中,艾茲拉·貝達藉由個人往事,指出人們是如何在逃避真實生活,而唯有“活在實修生活里”,才能轉化憤怒、恐懼、痛苦及煩惱,開放本覺和與生俱來的慈悲心,真實地“活著”。

作者簡介

艾茲拉·貝達是一位平常心禪學派的禪師,1998年正式成為夏綠蒂·淨香·貝克Charlotte Joko Beck)的法脈傳人。他修習禪定長達三十多年,目前在美國加州聖地亞哥的禪修中心任教、寫作及生活。
艾茲拉·貝達更換過三種行業——老師、電腦程式設計師和木匠,患過免疫系統失衡的疾病和攝護腺癌,並從事過臨終關懷工作。他豐富的人生閱歷,加上誠懇而精確的實修態度,使得他的教誨每每呈現出不同尋常的明晰度。

編輯推薦

我們需要一種清晰明確的實修方式,幫助我們在真實的生命經驗中體證自己的身心。本書將引領你進入開闊的自信,體悟心中本有的祥和及解脫。對禪宗的“體證”有誠意探索的讀者,本書可能是你今生必讀的實修指南。
——胡因夢

書中細膩地剖析了轉化憤怒、恐懼、痛苦及煩惱障的實修體悟。艾茲拉毫不掩飾地描述了自己所經歷的慢性病史中的憂患意識,以及種種用心轉化業習性的體證,令人不禁感嘆東方的許多禪修導師雖有證量,卻往往無法或不願充分言傳實修過程中的掙扎及起伏,只以意會式的含糊語言引人入勝,以至於喪失了禪的平等性和直朴精神,而流於威權操控式的教導。

目錄

譯者序:依法不依人
推薦序
導言
第一部分 修持的基本要點
第一章 未經揭露的恐懼
第二章 “正常人”的生活
第三章 能否友善地對待自己
第四章 體證和目睹
第五章 第八十四個煩惱
第六章 靜坐的三個面向
第二部 轉化情緒煩擾的方法
第七章 替代式的人生
第八章 如何轉化憤怒
第九章 如何轉化恐懼
第十章 如何轉化痛苦
第十一章 如何轉化煩惱
第十二章 工作與修行
第三部 生活在禪中
第十三章 剛與柔
第十四章 隨它去
第十五章 慈愛
第十六章 慈愛觀
第十七章 覺醒慈悲之心
人生的目的是什麼?(代跋)

書摘

《平常禪》選讀

第十二章 工作與修行

如果處在一個令人不舒服的工作情境裡,我們通常的反應定必須另尋出路。但是在實修生活里,我們並不是以快樂或舒服與否來衡量一件事的價值。從修行的角度來看,壞事最後往往都變成了好事。

二十五歲左右我所從事的是一般白領階級的工作,起先當老師,後來又當起了電腦程式設計師。但是我並不快樂。我厭惡自己的工作,而且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苦思自己真正的“志業”是什麼。當時我正開始在修行,有位同修建議我,每當我對工作的焦慮生起時,心裡應該避免去思考這件事,而只是試著去感覺眼前身體上所出現的實況。當時我完全不了解他建議的方法是什麼意思,可是基於一份急迫感,我還是試著去做了。如此修行了幾個月之後,雖然並沒有洞悉到自己該從事什麼工作,不過卻發現,一旦放下妄念而集中注意力在當下的實況之上,確實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份覺察的本質。某一天,幾乎是突如其來的,我發現自己今生的任務就是要成為一名木匠。雖然我完全沒有做木工的經驗,可是我心裡卻很清楚,學習做木工一定會讓我意識到許多令我退縮的恐懼和自我信念。
我到底能為世界帶來什麼貢獻?
在決定工作的方向時,必須放下無止境的對利害得失的衡量,因為答案只有在真的理解自己是誰、自己的人生該怎么過時,才會翩然而降。如果不放下頭腦的執著,也不去意識肉體上所出現的不知該如何是好的煩躁感,那么這層理解將永遠被障蔽住。覺知之光一旦能穿透層層的緊張和不安,我們就會對人生的目的產生一份清晰的認識。但如果一心只想在頭腦中獲得解答,這樣的洞見就不會出現。
透過思維活動來做出決定,其實是一種想找到立足點的人性傾向。促使我們夫思考這個問題的驅力,則是一份對安全感的執著。我們以為憑著一些思考的過程,就可以不去經驗伴隨著無常而來的無所依恃感。孰不知,深入於這份感覺之中,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只要願意經驗肉體上的這份無依無恃感,我們的心就會逐漸變得清明起來,因為這么做會讓我們看透自己恐懼的根源。不過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心甘情願地放棄主觀思考的耽溺傾向。不過,我並不是在建議大家從此以後就不用思考了,因為我們永遠都必須考量一些實際的問題——金錢、教育等等——然而這些邏輯性的事實,不該是我們思考人生志業時的主要焦點。
也許有一個問題我們問得還不夠:我到底能為世界帶來什麼貢獻?我們通常只會專注地分析自己能從工作或事業中獲得什麼,因此很少會考慮自己在貢獻社會時所能得到的那份滿足感。我們不妨將“我到底能為世界帶來什麼貢獻?”視為一則公案,然後將腦子裡的分析思考放下,以便進入未知中。提出這個公案之後,就把焦點集中於當下的完型經驗之上。這么做並不能立刻帶來任何解答,或許也不是什麼愉悅的經驗,因為它會讓我們再度面對那份無依無恃的感覺。雖然如此,安住於當下的經驗仍然是真實又令人嘆為觀止的,而且能讓我們遠離那流轉不停的心智活動。另一個時常在工作中不斷面臨的困境,就是感覺自己進退維谷、焦慮或不快樂。我們要的也許並不是另一份職業,卻不斷地質疑自己是不是該換工作了。在修行的體悟之中,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如果處在一個令人不舒服的工作情境裡,我們保守的反應通常是認為有某些事不太對勁,而必須尋找出路。但是在修行生活里,我們並不是以快樂或舒服與否來衡量一件事的價值。我們必須發現煩惱的價值,並且要學會讓煩惱來轉化我們。藉由修行我們才終於明白,感覺上不舒服的事不必然是自己所不想要的事。某個感覺上很糟的情境並不一定是壞事。從修行的角度來看,壞事最後往往變成了好事。
每一份工作都是一次修行的機會
如果你對自己的工作生起了強烈的反應,那么這其中一定有某些值得學習的東西。問題並不在工作的本身,因為假設有兩個人正在做相同的工作,其中有一個人可能覺得很滿意,另一個人卻只感覺到苦惱。我們的情緒反應主要奠基在我們為這份工作帶來了什麼問題,而不是這份工作的本身有什麼問題。我們的反應永遠都和我們帶來的包袱有關——各種的期望、需求和計畫。
但這並不意味我們該為了修行的理由而留在某份工作里。不過我們至少要考慮一下我們在這份工作中到底能學會什麼,然後才決定是否該離職。只要你還有強烈的情緒反應,留在那份工作里經常是有助益的,因為你大可趁這個機會看透自己的信念系統和恐懼。只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即使進入另一份工作,相同的恐懼和信念還是會伴隨著你。但如果停留在某份工作中是不切實際的,那么你不妨設定一段時間,並發願在這段時間裡盡力學習。
即使我們喜歡自己的工作,或是並不打算離開目前的工作,我們還是可以在大部分的上班日裡進行覺察的練習。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改變自己和工作的關係,不再將工作與修行一分為二,而是將工作視為道途。我們時常會忘掉自己真正的工作是什麼,我們真正的工作就是去發現自己是誰。如果能記得這一點,就不會那么輕易地將工作和修行一分為二了。我們會開始認清,自己遇到的每一件事都可能是修行的機會,即使是在工作的職場中。要達到這種轉化,長期以來的受制觀點和習性必須轉變;但是我們只能一步一步地轉化自己和工作之間的關係。這時正念的修持就變得特別有幫助了,也就是要留意當下這一刻的質地。
正念即是修行中的藍領階級工作。其中沒有任何浪漫、神秘或令人興奮之處,因為要對治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里最瑣碎的基本問題。一旦不再追求細微需求的滿足,就儈開始明白每一件事都可以變成修行的機會。我們會發現拿起電話筒、關上門、留意周遭的聲音、甚至上廁所時,都可以提醒自己在當下保持覺醒。這樣我們的工作就變成了覺醒的契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