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汲水圖》

《巴人汲水圖》

2010年12月10日,在北京翰海秋季拍賣會“慶雲堂近現代書畫專場”中,中國著名畫家徐悲鴻的寫實巨製《巴人汲水圖》作為重磅拍品,以1.71億元的天價成交。《巴人汲水圖》,國畫,高300厘米,寬62厘米。創作於1938年抗日戰爭時期,是一幅真實記錄民眾階層生存景象的藝術珍品,被譽為徐悲鴻最具人民性和時代精神的代表作。原作共有兩幅,第一幅《巴人汲水圖》,徐悲鴻後來補題“靜文愛妻保存”,現存於北京徐悲鴻紀念館。第二幅《巴人汲水圖》是由於徐悲鴻在重慶期間創作了第一幅《巴人汲水圖》並舉辦畫展,當時的印度駐華公使看上這幅畫,希望重金購得。即2010年12月10日下午舉行的翰海秋拍慶雲堂近現代書畫專場中的《巴人汲水圖》,最後以1.71億元成交,刷新中國繪畫拍賣成交世界紀錄。

基本信息

概述

《巴人汲水圖》 徐悲鴻巴人汲水圖》 徐悲鴻

《巴人汲水圖》創下了世界紀錄。2010年12月10日,在北京翰海秋季拍賣會“慶雲堂近現代書畫專場”中,中國著名畫家徐悲鴻的寫實巨製《巴人汲水圖》以3500萬元起拍,買家以百萬元為階梯加價,引起競投熱潮。一名買家直接出價6000萬元,有人再緊跟叫價7000萬元,1分鐘之內,價位便跨進億元“高速路”。隨後,現場以百萬元加價,開始競拍。到1.4億元時,場內出現新競爭者,現場情緒再次波動。在30餘輪競爭後,《巴人汲水圖》最終以1.53億元落槌,加上佣金,成交額超過1.71億元。

徐悲鴻《巴人汲水圖》存世僅兩件,除了12月10日拍賣的這一幅外,另一幅補提“靜文愛妻保存”,收藏於徐悲鴻紀念館

拍賣歷程

十年拍賣三次 身價飆升了上百倍

《巴人汲水圖》1999年第一次被拍賣,成交價120萬。此次是第三次上拍賣會,十年時間已經飆漲了一百多倍。2010年12月10日的成交價不僅刷新了徐悲鴻個人作品拍賣紀錄,更創下中國近現代書畫新紀錄,也創下了中國繪畫拍賣成交世界紀錄。
這成為繼2010年張大千《愛痕湖》李可染《長征》之後,國內拍賣市場上又一幅近現代書畫力作。今春,張大千的《愛痕湖》以1.008億元成交;而半個月前,李可染水墨巨製《長征》以1.075億元的成交價刷新紀錄。

創作背景

取景沙坪壩嘉陵江邊 畫中還能找到徐悲鴻

《巴人汲水圖》創作於1938年抗日戰爭時期。該作品被公認為徐悲鴻國畫創作中現實主義作品的開篇之作。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國府西遷,重慶襟江背嶺,成為戰時首都,經濟和文化中心的轉移,許多軍政界要人和文學、科學、藝術、教育等諸多領域的名人,如郭沫若、冰心、巴金、老舍、臧克家、馬寅初、徐悲鴻、傅抱石、豐子愷等雲集沙坪壩區,沙坪壩遂成為著名的文化區,盛極一時,蜚聲中外。
徐悲鴻先生從1937年8月,隨中央大學遷到重慶,在此度過了10個春秋。可以說,這10年是他藝術生涯中最重要的10年,繪製了很多銳意革新的傑作。諸如《巴人汲水圖》、《巴之貧婦》、《愚公移山》、《張采芹像》、《洗衣》等。
徐先生來到重慶,映入眼帘的第一道風景線即是一行行挑水的漢子,他們那吃力的步履和被水桶壓彎的扁擔,使他深刻地感受到那份生活的艱辛和重慶人世代相傳的抗爭精神。為此,徐先生創作了一幅真實生動的《巴人汲水圖》,還在畫上題詩一首:“忍看巴人慣擔挑,汲登百丈路迢迢。盤中粒粒皆辛苦,辛苦還添血汗熬。”這張畫現收藏在徐悲鴻紀念館裡。
整個畫面,高300厘米,寬62厘米,懸掛起來,與嘉陵江邊的百丈懸崖相一致,使其場景更顯陡峭與驚險。畫作以其高度概括的手法,將巴人傳統汲水的宏大場面,分解為舀水、讓路、登高前行3個段落。
此畫1938年在香港展出時,被譽為“五百年來罕見之作”。當時的印度駐華公使看上這幅畫,希望重金購得。徐悲鴻當時在經濟上緊張,還要救濟學生、辦畫展,又依原作畫了一張同樣題材、同樣構圖的作品賣給印度公使,這副作品只是尺寸上略有變化,又定名為《巴山汲水圖》 (即此次拍品)。此時的徐悲鴻,思緒進入了佳境,畫到站立在讓路石上穿長袍青年的頭部時,竟然繪上了自畫像。此畫落款為:“二十七年晚秋,隨中央大學入蜀即寫沙坪壩所見。”

畫作賞析

《巴人汲水圖》這幅畫描繪的是當時蜀地人民汲水的場景。當時百姓的生活用水,都要從江中汲取,故而每日男女老幼,為了生計,很早就要到江邊挑水。背著沉重的木桶,再裝上滿滿的水,沿著崎嶇陡峭的山路走回家去,有時甚至要往返多次。就這樣一個極其平常的生活細節,深深地觸動了藝術家敏感心靈。當時中國人民正遭受著戰火荼毒,使得百姓的生活更加悽苦不堪,父親憂從中來,奮筆創作了這件國畫巨製。

《巴人汲水圖》整個畫面突出物像的神韻,主題思想上寓意深刻,意義深遠。技法上,用西洋的畫法豐富中國畫的表現力,肌肉部分稍加皴染,就在挑夫身上適當加強了筋肉體積感,突出人體的健勁有力,表現出勞作的繁重,使畫面的技法有較多的變化,構思,充滿了新意。刻畫人物個性和深遂的內心世界,傳神阿堵,呼之欲出,更有排山倒海之勢。畫中的竹林鬱鬱蔥蔥,梅花怒放,這情景不但對畫面起到了很好的點綴作用,更是作者對於中華民族在嚴酷的歷史環境下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錚錚傲骨的謳歌。它的寫實主義手法、強烈的象徵意義、人物造型令人嘆服。

《巴山汲水圖》是徐悲鴻國畫創作中現實主義作品的最高峰,在中國畫的發展歷史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是可以流傳後世、影響中西的世界級名畫。

《巴人汲水圖》所承載的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藝術家的成就,而是一種“巴人汲水”精神,以及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將這種吃苦耐勞精神的傳遞。

流傳過程

1949年一件蘇聯毛呢大衣換來《巴人汲水圖》

《巴人汲水圖》的第一位藏家是朱良
“這幅《巴人汲水圖》曾在我父親朱良先生手中收藏了49年。”三年前,朱良的女兒曾首次向記者披露這幅畫的流傳經歷。朱女士的父親朱良,曾在揚州師範學校讀書。抗戰爆發後,朱良參加了新四軍。1949年,朱良跟隨部隊到了重慶
到重慶後,朱良仍喜歡逛舊貨市場。“一次恰巧遇見了聚興誠銀行老闆的管家,當時他正在處理一批舊書畫。”在一大卷古代及近現代字畫中,朱良只看上了這幅《巴人汲水圖》。
“當時這位管家喊價160萬元,最後經過一番討價還價,講到120萬元(註:當時是舊幣制,相當於120元新幣)。父親留下10萬元訂金,商定3天后取畫。”
當時朱良也沒有多少現金。“當時部隊正要給師級以上幹部分配一件蘇聯毛呢大衣,按級別父親應得一件,但恰巧這批大衣數量不夠,父親主動提出不要大衣,希望換取120萬元現金。父親用這120萬元,換得了這幅《巴人汲水圖》。”
重慶解放後,朱良進入經濟管理部門工作。 27歲便擔任重慶糧食局副局長。文革結束後,重慶收藏界、書畫界的許多老人都欣賞過朱良收藏的這幅《巴人汲水圖》。包括晏濟元、蘇葆楨、朱宣鹹、沈福文等畫家,都到朱良家中欣賞他所收藏的這幅《巴人汲水圖》。。
1999年 180萬都未肯出手,最後倉促賣了120萬

有一年,浙江一位商人帶著180萬元現金,慕名找到朱良。他住在會仙樓,拿著《巴人汲水圖》足足看了一上午。後來磨了3天,朱良還是沒賣。1999年1月,朱良與北京翰海拍賣公司簽訂了委託拍賣契約。訂價為190萬元,拍賣時間定在1999年7月3日
但1999年7月1日,北京某報突然以《〈巴人汲水圖〉布了一道謎?》為題,提出了疑問。報導稱,在北京徐悲鴻紀念館裡,已有一幅《巴人汲水圖》。1999年7月2日,翰海公司緊急邀請徐悲鴻的夫人廖靜文來看畫,廖靜文看過之後非常激動,稱這是真跡。
原來,徐悲鴻創作了《巴人汲水圖》後,一位印度大使看上這幅畫。徐悲鴻當時在經濟上也比較緊張,要救濟學生,又重新畫了一張。而這幅畫正是朱良收藏的這張。
橫空出來的報導打亂了買家陣腳,將起價定在了100萬元,最後以120萬元的價格,被河北一個企業家購得。

2004年 拍出1650萬的天價,創下當時世界紀錄

2004年,翰海公司成立10周年,經過一番勸說,這位企業家同意把《巴人汲水圖》拿出來拍賣。時隔幾年,行情早已天翻地覆。
在2004年11月20日的拍賣會上,《巴人汲水圖》800萬起拍,經過數十輪競價,最終以1650萬元成交,創造了當時徐悲鴻個人書畫拍賣的世界紀錄。
“我父親在1999年《巴人汲水圖》拍賣後不久就去世了。”朱女士曾對記者說,這幅畫是重慶藏家收藏的最珍貴畫作之一,而最終沒能留在重慶,感覺很遺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