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黃醫道》

《岐黃醫道》

思考中醫,必先正本清源!如果不把中國傳統醫學置於從古至今社會發展的總體背景之中加以考察,則無法真正學懂中醫。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對於執中國傳統醫學為業者,或研究這門學問的人來說,“歷

封面封面

史的知識”確實顯得非常之重要。如此說,至少有兩方面的意義:首先,由於當代使用的中醫治療方法與理論體系,是自古以來一脈相承延續不斷的,未見有不治古典的而能言中醫者;其次,在更深層次上講,如果沒有對於我國古代文化的較多了解,則無論如何不可能看清中國傳統醫學之體系是怎樣逐漸發展而成的。

這也就是說,如果不把中國傳統醫學置於從古至今社會發展的總體背景之中加以考察,則無法真正學懂中醫,最多只能成為一個療效較好的治療家,或是只知背誦經典的所謂“理論家”。因而學習中國醫學史的目的,並不僅限於了解從古至今、歷朝各代有些什麼經典著作、傑出人物,而更為重要的是弄清其發展過程與演變源流,如此方能步入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境地。

作者簡介

廖育群,1953年生,祖籍湖北省興山縣。1982年畢業於北京第二醫學院中醫系,就職於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1996年晉升研究員。自1997年始,歷任所長助理、副所長;兼任科研處長,學術委員會主任,上海交大科學史系和中國科技大學科學史系副主任等職。

現任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2005年11月始)、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副理事長。

主要從事醫學史研究,學術著作有《岐黃醫道》、《中國科學技術史·醫學卷》、《阿輸吠陀——印度傳統醫學》、《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學術論文多發表於《中華醫史雜誌》、《中國科技史料》等刊物。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醫學起源
一、本能的作用
二、經驗醫學與巫醫關係
三、理論體系與各人的歷史作用

第二章

馬王堆出土醫籍
一、從《陰陽十一脈灸經》看經絡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二、《五十二病方》與早期的內服藥劑型
三、養生之道
四、“房中”之術

第三章

今本《黃帝內經》——《素問》與《靈樞》
一、《黃帝內經》與今本《黃帝內經》
二、今本《黃帝內經》的結構分析
三、今本《黃帝內經》的成書時代
第四章針灸療法

部分章節

第一章 醫學起源
醫學的起源,這是一個古老而又誘人的課題。沒有哪本研究醫學發展史的專著不由此發足,但史料匱乏或者說簡直無史可考,乃是研究者的共同感受。美麗的神話傳說固然具有永久的魅力,但“神農嘗百草”、“伏羲制九針”終究只是故事而已。如果我們想到人類文明曙光的出現,並不像東方破曉那樣有一道天邊的地平線可以突破,那么一切就不得不從動物界的本能談起。任何試圖用一句話、一個觀點來概括地、圓滿地回答這一古老課題的努力,都注定不會成功。因為其中包含著本能行為、經驗積累、理論建立等諸層次的問題。他們之間既有密不可分的聯繫,又有本質的差異,由此構成了漫長的進化歷史。

一、本能的作用
有關動物界,特別是靈長目的一些可被視為醫療本能或治傷行為的例子,似無枚舉之必要,也沒有人否認這種事實的存在。但把人類與動物界完全隔離開的人認為:這些本能的行為永遠不可能發展成為醫學。就一般動物而言,這是對的。著名的女學者珍尼·古多爾在與黑猩猩共同生活的十年中觀察到:受傷的黑猩猩長時間在傷口上蓋著一把樹葉,但在傷風與脊髓灰白質炎流行時卻一籌莫展。然而問題就在於我們所看到各種動物的醫療行為是在它們業已完成了自身形態的進化後,所表現出的本能性行為,並不是某一物種的早期行為。對於它們來說是成熟期的種種行為,對於人這一支來說恰恰是早期、未成熟期的行為。

巴黎一帶墳墓里所取出的屬於19世紀的顱骨比屬於12世紀的要大些,兩者的比數是1484:1426;而根據測量,前者之所以大於後者,完全是由於前額部分的發展——前額部分無疑是各種理智性能的部位所在。就低於人類的動物來說,也有可以類比的情況,取前後屬於同一些類群的兩宗哺乳動物的頭骨相比,結論是在近代的各個類型,腦量要大些,腦殼內壁所留下的腦回的痕跡要複雜些。伴隨著形態的進化,低級的本能行為當然也要向高級發展,也就是說在動物身上不能繼續發展的事,在人身上則能夠發展。

不難構想,人在沒有達成特定尊嚴身份的時代,其行為更多的是受本能的支配。正如居維葉所論:本能與理智的關係是此消彼長,成反比例。伴隨著大腦新皮質持續漸進的改變,人類的理智與行為也在不斷地進化,最終在形態、行為、意識等方面出現了與一般動物較明顯的差異。這就使得社會學家在人與其他動物間設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實際上“人來源於動物界這一事實已經決定人永遠不能完擺脫獸性”。因此兩者在行為方面也就不會存在真正的空白或間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