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傳

屈原列傳

《屈原列傳》節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一般認為太史公變調是由於司馬遷寄寓個人“政治憂憤”的需要,但主要原因還在於史記以前文獻較少,無法表達屈平之偉大)中有關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風格獨特的人物傳記。這是現存關於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據。《屈原列傳》節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一篇風格獨特的人物傳記。《史記》是中國第一部記傳體的通史,記載了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迄漢帝太初四年共約3000年的歷史,分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種體裁。

基本信息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1)。為楚懷王左徒(2)。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3)。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4),屈平屬草稿未定(5)。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6)。“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7)。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8)。《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9)。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10)。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11)。其志潔,故其稱物芳(12);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3)。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屈原既絀(14)。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15)。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16),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17)。”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47)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遂取楚之漢中地(18)。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於藍田(19)。魏聞之,襲楚至鄧(20)。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 年(21),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22),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原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顧反(23),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其後,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眜(24)。時秦昭王與楚婚(25),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48)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26),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27)。復之秦,竟死於秦而歸葬。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28)。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29),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30),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易》曰:“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以汲。王明,並受其福(31)。”王之不明,豈足福哉!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屈原至於江濱,被(32)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33)?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34)?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35)?”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36)?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37)?”乃作《懷沙》之賦(38)。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39)。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40)。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41)。自屈原沉汨羅後百有餘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42)。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43)。

太史公曰(44):“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45)。適長沙,過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鵩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46)。”

選自 中華書局標點本《史記》

注釋

(1)楚之同姓:楚王族本姓羋(mǐ米),楚武王熊通的兒子瑕封於屈,他的後代遂以屈為姓,瑕是屈原的祖先。楚國王族的同姓。屈、 景、昭氏都是楚國的王族同姓。

(2)楚懷王:楚威王的兒子,名熊槐,公元前328年至前299年在位。左徒:楚國官名,職位僅次於令尹。

博聞強志:見識廣博,記憶力強。志,同“記”

明於治亂:通曉國家治亂的道理

嫻於辭令:擅長講話。嫻,熟悉。辭令,指外交方面應酬交際的語言。

(3)上官大夫:楚大夫。上官,複姓。

(4)憲令:國家的重要法令。

(5)屬(zhǔ主):寫作。

(6)《離騷》:屈原的代表作,自敘生平的長篇抒情詩。關於詩題,後人有二說。一釋“離”為“罹”的通假字,離騷就是遭受憂患。二是釋“離”為離別,離騷就是離別的憂愁。

(7)反本:追思根本。反,通“返”。慘怛(dá達):憂傷。

(8)蓋:表推測性判斷,大概。

(9)帝嚳(kù庫):古代傳說中的帝王名。相傳是黃帝的曾孫,號高辛氏,齊桓:即齊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湯:商朝的開國君主。武:指周武王,滅商建立西周王朝。

(10)條貫:條理,道理。“見”同“現”。

(11)指:同“旨”。邇(ěr耳):近。“見”同“現”。

(12)稱物芳:指《離騷》中多用蘭、桂、蕙、芷等香花芳草作比喻。

(13)疏:離開。濯淖(zhuó nào濁鬧):污濁。蟬蛻(tuì退):這裡是擺脫的意思。獲:玷污。滋:通“茲”,黑。皭(jiào叫)然:潔白的樣子。泥(niè聶):通“涅”,動詞,染黑。滓(zǐ子):污黑。

(14)絀(chù處):通“黜”,廢,罷免。指屈原被免去左徒的職位。

(15)從(zòng縱):同“縱”。從親,合縱相親。當時楚、齊等六國聯合抗秦,稱為合縱,楚懷王曾為縱長。惠王:秦惠王,公元前337年至311年在位。

(16)張儀:魏人,主張“連橫”,遊說六國事奉秦國,為秦惠王所重。詳:通“佯”。委:呈獻。質:通“贄”,信物。

(17)商、於(wū污):秦地名。商,在今陝西商州市東南。於,在今河南內鄉東。

(18)丹、淅(xī希):二水名。丹水發源於陝西商州市西北,東南流入河南。淅水,發源於南盧氏縣,南流而入丹水。屈匄:(gài丐):楚大將軍。漢中:今湖北西北部、陝西東南部一帶。

(19)藍田:秦縣名,在今陝西藍田西。

(20)鄧:春秋時蔡地,後屬楚,在今河南鄧州市一帶。

(21)明 年:指楚懷王十八年(公元前311年)。

(22)靳尚:楚大夫。一說即上文的上官大夫。

(23)顧反:回來。反,通“返”。

(24)唐昧:楚將。楚懷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秦、齊、韓、魏攻楚,殺唐昧。

(25)秦昭王:秦惠王之子,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

(26)武關:秦國的南關,在今陝西省商州市東。

(27)內:同“納”。

(28)頃襄王:名熊橫,公元前298年至前262年在位。令尹:楚國的最高行政長官。

(29)雖放流:以下關於屈原流放的記敘,時間上有矛盾,文意也不連貫,可能有脫誤。

(30)世:三十年為一世。

(31)《易》:即《周易》,又稱《易經》。這裡引用的是《易經·井卦》的爻辭。渫(xiè謝):淘去泥污。這裡以淘乾淨的水比喻賢人。

(32)被:通“披”。披髮,指頭髮散亂,不梳不束。

(33)三閭大夫:楚國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官。

(34)哺(bū埠):吃,食。糟:酒渣。啜(chuò輟):喝。醨(lí離):薄酒。

(35)瑾、瑜:都是美玉。為:表示疑問的語氣詞。

(36)察察:潔白的樣子。汶(mén門)汶:渾濁的樣子。

(37)皓(hào)皓:瑩潔的樣子。溫蠖(huò獲):塵滓重積的樣子。

(38)《懷沙》:在今本《楚辭》中,是《九章》的一篇。令人多以為系屈原懷念長沙的詩。

(39)汨(mì密)羅:江名,在湖南東北部,流經汨羅縣入洞庭湖。

(40)宋玉:相傳為楚頃襄王時人,屈原的弟子,有《九辯》等作品傳世。唐勒、景差:約與宋玉同時,都是當時的詞賦家。

(41)“數十年”句:公元前223年秦滅楚。

(42)賈生:即賈誼(公元前200年前168年),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西漢政論家、文學家。長沙王:指吳差,漢朝開國功臣吳芮的玄孫。太傅:君王的輔助官員。

(43)湘水:在今湖南省境內,流入洞庭湖。書:指賈誼所寫的《吊屈原賦》。

(44)太史公:司馬遷自稱。

(45)《天問》、《招魂》、《哀郢》:都是屈原的作品。《招魂》一說為宋玉所作。《哀郢》是《九章》中的一篇。

(46)《鵩鳥賦》:賈誼所作。去:指貶官放逐。就:指在朝任職。

(47)如:去、到

(48)稚子:小兒子

譯文

屈原名平,與楚國的王族同姓。他曾擔任楚懷王的左徒。見聞廣博,記憶力很強,通曉治理國家的道理,熟悉外交應對辭令。對內與懷王謀劃商議國事,發號施令;對外接待賓客,應酬諸侯。懷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爭得懷王的寵幸,心裡嫉妒屈原的才能。懷王讓屈原制訂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見了就想強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贊同,他就在懷王面前讒毀屈原說:“大王叫屈原制訂法令,大家沒有不知道的,每一項法令發出,屈原就誇耀自己的功勞說:除了我,沒有人能做的。”懷王很生氣,就疏遠了屈原。

屈原痛心懷王惑於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懷王看不明白,邪惡的小人妨礙國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則不為朝廷所容,所以憂愁苦悶,寫下了《離騷》。“離騷”,就是遭到憂愁的意思。天是人類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處於困境就會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極其勞苦疲倦的時候,沒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憂傷的時候,沒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為正直,竭儘自己的忠誠和智慧來輔助君主,讒邪的小人來離間他,可以說到了困境了。誠信卻被懷疑,忠實卻被誹謗,能夠沒有怨恨嗎?屈原之所以寫《離騷》,其原因大概是從怨憤引起的。《國風》雖然多寫男女愛情,但不過分而失當。《小雅》雖然多譏諷指責,但並不宣揚作亂。像《離騷》,可以說是兼有二者的特點了。它對遠古上溯到帝嚳,近世稱述齊桓公,中古稱述商湯和周武王,用來諷刺當時的政事。闡明道德的廣闊崇高,國家治亂興亡的道理,無不完全表現出來。他的文筆簡約,詞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潔,行為廉正。就其文字描寫來看,不過尋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極大的(因為關係到國家的治亂),舉的是近事,而表達的意思卻十分深遠。由於志趣高潔,所以文章中稱述的事物也是透散著芬芳的,由於行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為奸邪勢力所容。他獨自遠離污泥濁水之中,像蟬脫殼一樣擺脫濁穢,浮游在塵世之外,不受濁世的玷辱,保持皎潔的品質,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斷,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爭輝,也是可以的。

屈原已被罷免。後來秦國準備攻打齊國,齊國和楚國結成合縱聯盟互相親善。秦惠王對此擔憂。就派張儀假裝脫離秦國,用厚禮和信物呈獻給楚王,對懷王說:“秦國非常憎恨齊國,齊國與楚國卻合縱相親,如果楚國確實能和齊國絕交,秦國願意獻上商、於之間的六百里土地。”楚懷王起了貪心,信任了張儀,就和齊國絕交,然後派使者到秦國接受土地。張儀抵賴說:“我和楚王約定的只是六里,沒有聽說過六百里。”楚國使者憤怒地離開秦國,回去報告懷王。懷王發怒,大規模出動軍隊去討伐秦國。秦國發兵反擊,在丹水和淅水一帶大破楚軍,殺了八萬人,俘虜了楚國的大將屈匄,於是奪取了楚國的漢中一帶。懷王又發動全國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國,交戰於藍田。魏國聽到這一情況,襲擊楚國一直打到鄧地。楚軍恐懼,從秦國撤退。齊國終於因為懷恨楚國,不來援救,楚國處境極端困窘。第二年,秦國割漢中之地與楚國講和。楚王說:“我不願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張儀就甘心了。”張儀聽說後,就說:“用一個張儀來抵當漢中地方,我請求到楚國去。”到了楚國,他又用豐厚的禮品賄賂當權的大臣靳尚,通過他在懷王寵姬鄭袖面前編造了一套謊話。懷王竟然聽信鄭袖,又放走了張儀。這時屈原已被疏遠,不在朝中任職,出使在齊國,回來後,勸諫懷王說:“為什麼不殺張儀?”懷王很後悔,派人追張儀,已經來不及了。

後來,各國諸侯聯合攻打楚國,大敗楚軍,殺了楚國將領唐眜。這時秦昭王與楚國通婚,要求和懷王會面。懷王想去,屈原說:“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勸懷王去,說:“怎么可以斷絕和秦國的友好關係!”懷王終於前往。一進入武關,秦國的伏兵就截斷了他的後路,於是扣留懷王,強求割讓土地。懷王很憤怒,不聽秦國的要挾。他逃往趙國,趙國不肯接納。只好又到秦國,最後死在秦國,屍體運回楚國安葬。

懷王的長子頃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蘭為令尹。楚國人都抱怨子蘭,因為他勸懷王入秦而最終未能回來。屈原也為此怨恨子蘭,雖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戀著楚國,心裡掛念著懷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國君總有一天醒悟,世俗總有一天改變。屈原關懷君王,想振興國家改變楚國的形勢,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現出來這種想法。然而終於無可奈何,所以不能夠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懷王始終沒有覺悟啊。

國君無論愚笨或明智、賢明或昏庸,沒有不想求得忠臣來為自己服務,選拔賢才來輔助自己的。然而國破家亡的事接連發生,而聖明君主治理好國家的多少世代也沒有出現,這是因為所謂忠臣並不忠,所謂賢臣並不賢。懷王因為不明白忠臣的職分,所以在內被鄭袖所迷惑,在外被張儀所欺騙,疏遠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軍隊被挫敗,土地被削減,失去了六個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國,為天下人所恥笑。這是不了解人的禍害。《易經》說:“井淘乾淨了,還沒有人喝井裡的水,使我心裡難過,因為井水是供人汲取飲用的。君王賢明,天下人都能得福。”君王不賢明,難道還談得上福嗎!令尹子蘭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憤怒,終於讓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頃襄王發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濱,披散頭髮,在水澤邊一面走,一面吟詠著。臉色憔悴,形體面貌像枯死的樹木一樣毫無生氣。漁父看見他,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來到這兒?”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漁父說:“聰明賢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縛,而能夠隨著世俗變化。整個世界都混濁,為什麼不隨大流而且推波助瀾呢?眾人都沉醉,為什麼不吃點酒糟,喝點薄酒?為什麼要懷抱美玉一般的品質,卻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於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於是他寫了《懷沙》賦。因此抱著石頭,就自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死了以後,楚國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愛好文學,而以善作賦被人稱讚。但他們都效法屈原辭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終不敢直言進諫。在這以後,楚國一天天削弱,幾十年後,終於被秦國滅掉。自從屈原自沉汨羅江後一百多年,漢代有個賈誼,擔任長沙王的太傅。路過湘水時,寫了文章來憑弔屈原。

太史公說:我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為他的志向不能實現而悲傷。到長沙,經過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嘗不流下眼淚,追懷他的為人。看到賈誼憑弔他的文章,文中又責怪屈原如果憑他的才能去遊說諸侯,哪個國家不會容納,卻自己選擇了這樣的道路!讀了《服鳥賦》,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認為被貶和任用是不重要的,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麼了。

鑑賞

本文是一篇極為優秀的傳記文學。文章以記敘屈原生平事跡為主,用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的方式熱烈歌頌了屈原的愛國精神、政治才能和高尚品德,嚴厲地譴責了楚懷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蘭的陰險。本文所記敘的屈原的生平事跡,特別是政治上的悲慘遭遇,表現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國的興衰存亡息息相關,他確實是竭忠盡智了。屈原留給後人的財富甚豐,他的高尚品德、愛國精神乃至文學成就,至今具有深遠的影響。

作者簡介

司馬遷 司馬遷

司馬遷(約前145或前135~?)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個陝西韓城)人,父司馬談,學問廣博。漢武帝即位,談為太史命。無封元年(前110)臨終時囑咐司馬遷繼寫史書。父卒三年後,司馬遷繼父任太史命,開始在“金匾石室”(國家藏書處)閱讀,整理歷史資料。二十歲時,遊歷長江中下游和山東、河南等地,併到廬山和會稽考察傳說中的“禹疏九河”等遺蹟,經院水和湘水流域,憑弔屈原沉水的淚羅江,在曲阜,參觀了孔子的“廟堂車服禮器”。回長安後任郎中。三十五歲時二次出遊,廣泛地接近下層人民。武帝天漢三年(前98),李陵孤軍人匈奴,敗降,而司馬遷極言李陵降敵出於無奈,意在待機答漢,因此觸怒武帝,致罪下獄,受宮刑。司馬遷為完成《史記》,隱忍苟活。出獄後任中書分,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中國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記》,人稱《太史公書》。

《史記》。史書名。西漢司馬遷著。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迄漢武帝時代,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130篇:本紀(給帝王做傳)十二篇,世家(給將相做傳)三十篇,列傳(給三教九流的歷史名人做傳)七十篇,表(大事紀)十篇,書(詔書)八篇。《史記》開創了中國紀傳體史書的體例,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通史)。書中記述了歷代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情況及帝王、公侯、將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跡,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也是一部優秀的史傳文學作品彙編。書中對國家統治者敢於批判、諷刺,同情農民起義,歌頌了中國人民的革命傳統、民眾的優良品質和殊異才能。作者有極高的寫作技巧,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表現了人物的重要特徵,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該書被魯迅讚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相關拓展

知識整理

通假字

人窮則反本。(反,通“返”,返回。)

猶離憂也。(離,通“罹”,遭遇。)

靡不畢見。(見,用“現”,出現。)

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指,通“旨”,意旨,旨趣。)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 ,通“濁”,污濁。)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泥,通“涅”,染黑。)

屈平既絀。(絀,通“黜”,被罷黜。)

齊與楚從親。(從,通“縱”,合縱。)

厚幣委質事楚(質,通“贄”,見面禮。)

顧反。(反,通“返”,返回。)

趙不內。(內,通“納”,接納,收納。)

被發行吟澤畔。(被,通“披”,披散。)

文言實詞釋義

屈平屬草稿未定動詞,zhǔ,連綴,引申為寫作。

亡國破家相隨屬動詞,zhǔ,連線。

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託,動詞。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動詞,隸屬,屬於。

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動詞,掌管。

有寧越……之屬為之謀名詞,類,這些人。

吾屬今為之虜也名詞,用在人稱後面,表複數。吾屬,我們。

神情與蘇、黃不屬動詞,類似。

若屬皆且為所虜若屬,你們這些人。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動詞,耀,自誇。

其後秦欲伐齊動詞,討伐,進攻。

口誅筆伐動詞,聲討。

伐薪燒炭南山中動詞,砍伐。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動詞,戰勝,打敗。

此五霸之伐也名詞,功業。

王怒而疏屈平動詞,疏遠。

以疏為美,密則無態形容詞,稀疏。

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動詞,陳述,舊讀 shù。

論積貯疏名詞,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書言事的文體,舊讀 shù。

十三經註疏名詞,註解的一種,為“注”作注的文字,舊讀 shù。

“離騷”者,猶離憂也後“離”為動詞,通“罹”,遭受。又如《叔向賀貧》:“而離桓之罪。”

約從離衡動詞,離散,分離。

如有離違,宜別圖之動詞,背離。

多情自古傷離別動詞,分離,離別。

父母者,人之本也名詞,根本。

本末倒置 名詞,本義:草木的根。

今背本而趨末名詞,根本的、基礎的東西或方面,此指農業。

此之謂失其本心形容詞,本來的。

本在冀州之南副詞,本來。

已後典籍皆為板本名詞,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廢名詞,稿本、底本。

用芽者自從本說代詞,這、此。

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量詞,冊。

臣本布衣副詞,本來 (是) ,原來 (是)。一說,動詞,出身於。

抑本其成敗之跡動詞,推究,考察。

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名詞,志向,心意。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詞,意願。

博聞強志動詞,通“記”。一說,名詞,記憶力。

其志潔,其行廉名詞,志趣。

聊齋志異動詞,記述。

項脊軒志名詞,表一種記事的文體。

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名詞,通“旨”,意旨,旨趣。

指如削蔥根名詞,手指。

璧有瑕,請指示王動詞,指出。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動詞,指向。

噲遂入……頭髮上指動詞,直立,豎起。

指通豫南副詞,一直,直接。

博聞強志名詞,學識,見聞。

忽聞門外蟲鳴動詞,聽見。

初聞涕淚滿衣裳 (cháng)動詞,聽說。

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動詞使動用法,使……聽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動詞,懂得,明白。

況草野之無聞者歟名詞,聲望,聲名。

無何,宰以卓異聞動詞,聞名。

因留懷王以求割地動詞,扣留。

留二日,維揚帥下逐客之令動詞,停留。

先生可留意矣動詞,留心,關心。

我命絕今日,魂去屍長留動詞,保存,遺存。

頃襄王怒而遷之動詞,放逐,流放。

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動詞,調動官職,此指升遷。

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動詞,調動官職。左遷:貶官。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動詞,變遷,變更。

戰、守、遷皆不及施動詞,遷移,遷都。

漁父見而問之曰名詞,fǔ,古代對老年男子尊稱。

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名詞,通“甫”,音fǔ,古代男子的美稱,多附綴於名字後面。

項伯者,項羽季父也名詞, (叔) 父,父輩人。

新沐者必彈冠動詞,用手指輕輕彈擊。

莫辭更坐彈一曲動詞,彈奏。

而設法備貯彈藥,則可也名詞,弓彈、炮彈、炸彈的總稱。

爭寵而心害其能動詞,嫉妒。

邪曲之害公也動詞使動用法,損害。

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名詞,禍害。

詞類活用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動詞活用作名詞,聽覺,聽力,亦指人的聰明智慧和判斷力。

讒諂之蔽明也:動詞活用作名詞,中傷別人的小人。

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詞活用作名詞,邪惡小人。

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方正之人。

明道德之廣崇:形容詞活用作動詞,闡明。

蟬蛻於濁穢:蟬:名詞作狀語,像蟬那樣……。濁穢: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污濁環境。

厚幣委質事楚:名詞作狀語,用厚幣………

泥而不滓:名詞活用作動詞,niè,生活在污泥里。

其後楚日以削: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

亡國破家相隨屬:動詞使動用法,使……滅亡,使……破敗。

時秦昭王與楚婚:名詞活用作動詞,結為婚姻。

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名詞作狀語,在朝內,在國外。

身客死於秦:名詞作狀語,象客那樣。一說,以客的身份。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形容詞活用作動詞,說短處,詆毀。

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動詞使動用法,使……興。

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忠誠之士,賢能之人。

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名詞活用作動詞,效法,模仿。一說為意動用法,以……為祖先。

複合詞語

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偏在“治”,一說“亂”反訓作“治”,“治亂”連文同義)

異同詞語

以為“非我莫能為”也:古今同義:認為。

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古義:第二年。今義:今年的下一年。

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古義:欺詐的言論。今義:無理狡辯,動詞。

奈何絕秦歡:古義:怎么,為什麼。今義:對付,處置,如“你奈何不了他”“無可奈 何”。

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古義:返回 (楚國) 恢復 (國家)。一說,反,復轉。今義:一遍又一遍;顛來倒去;重複的情況。

顏色憔悴:古義:臉色。顏,顏面。色,氣色。又如:暮去朝來顏色故。今義:物體光波通過視覺時所產生的印象。

形容枯槁:古義:形,形體。容,容貌。又如《林黛玉進賈府》:“第三個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今義:對人或事物的形狀或性質加以描繪。

而能與世推移:古義:變化。今義:移動。

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古義:此處指言語舉動適度得體。又如“常從容淡靜”。一說,“從容”為舉止行動之意。今義:不慌不忙,不急迫,鎮定自若的樣子。如成語“從容不迫”。

句式特點

A 判斷句

“離騷”者,猶離憂也。

B 省略句

遂絕 (於) 齊 (省略介詞)

又因厚幣 (賂) 用事者臣勒尚 (省謂語)

以 (之) 出號令 (省介詞賓語)

C被動句

方正不容也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而自令見放為

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兵挫地削。

是以見放。

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D 倒裝句

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 (介賓短語後置)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 (介賓短語後置)

以深入擊秦,戰於藍田 (介賓短語後置)

明道德之廣崇 (定語後置,一說,非定語後置)

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語後置)

明於治亂,嫻於辭令 (介賓短語後置)

蟬蛻於污穢,以浮游於塵埃之外 (同上)

楚人即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 (同上)

莫不欲求忠以自為 (否定句中代詞“自”做賓語,前置,“自為 (wéi) ”與下文的“自佐”相對)

E 固定結構

奈何絕秦歡 (表疑問,怎么。)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 (表反問,怎么……呢)

成語典故

懷瑾握瑜語出《楚辭·九音·懷沙》:“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王逸註:“在衣為懷,在乎為握;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純潔優美的品德。

博聞強志語出本文。見識廣博,記憶力強。又作“博聞強記”“博聞強識”,《禮記·典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

隨波逐流語出本文。比喻無原則、無立場地與世相沉浮。

彈冠振衣語出本文。整潔衣冠。

與世推移語出《楚辭·漁父》。隨著世道的變化而變化以合時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