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電影]

《屈原》[電影]
《屈原》[電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屈原》是香港“鳳凰”電影公司在1974年拍攝的一部古裝片。

基本信息

影片簡介

《屈原》劇情《屈原》劇情

香港鳳凰影業公司1973年攝製。

戰國時代,秦、楚、趙、魏、燕、韓、齊七大諸侯國割據稱雄,不斷進行兼併戰爭。楚國詩人政治家屈原力主對外聯齊抗秦,對內改革變法,但遭到以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貴族集團反對。屈原努力不懈,促使楚懷王接納其主張,並在弟子宋玉和嬋娟的協助下,撰修了限制貴族特權的新法令。靳尚拉攏懷王寵姬南後出面與屈原對抗,更在秦國宰相張儀訪楚之際,對屈原大肆誹謗。屈原痛加駁斥,但貪圖小利、輕信讒言的楚懷王竟不顧忠告而絕齊親秦,中止變法,並免去屈原的官職,逐出皇宮。屈原滿懷悲憤,漫遊漢北,寫出了著名的《離騷》。後驚聞楚懷王因受騙在與秦國交戰中大敗,又毅然接受懷王決心變法的詔令趕回郢都。靳尚等竟殘殺志士,囚屈原於東皇太乙廟,嬋娟也被投入黑牢。在風雨雷電之夜,嬋娟由衛士石豪救出,潛來相會,卻不幸誤飲陰謀毒害屈原的鴆酒而身亡。石豪怒殺兇手,縱火焚廟。屈原懷著滿腔悲憤和繼續探索真理的意志向漢北而去。

劇情介紹

《屈原》劇情《屈原》劇情

戰國時期,諸侯各國割據稱雄,楚國大詩人、政治家屈原力主對外聯齊抗秦、對內改革變法,但他的想法卻屢遭貴族集團的反對,屈原努力不懈,並以《橘頌》一詩告誡弟子宋玉要像橘樹一樣“獨立不倚”、“至誠一片”,在這個大波大瀾的時代要“生的光明,死得磊落”,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楚懷王終究接納了其主張,屈原在弟子宋玉和侍女蟬娟的協助下,撰修了限制貴族特權的新法令,貴族集團的靳尚密謀拉攏寵姬南後與屈原對抗,致使楚懷王絕齊親秦,中止變法,並免去了屈原的官職,將他流放;屈原滿懷悲憤漫遊漢北,寫出了著名的《離騷》,後楚懷王又決心變法,而將屈原詔回郢都,然而,靳尚等竟殘殺志士,囚屈原,禁蟬娟,一夜,獲救的蟬娟前來與屈原相會,卻不幸誤飲毒害屈原的毒酒而亡,屈原展讀《橘頌》,祭奠嬋娟,並滿懷悲憤隨衛士向漢北而去。
該片是香港“鳳凰”電影公司在1974年拍攝的一部古裝片,作為一個在香港的“左翼”電影公司,影片的拍攝還是經過了很大的波折,影片開機後,由於當時的政治形勢而不得不中途停機,但影片還是在次年得以完成,但由於試映時的反映,影片又再一次被封殺;1976年10月,該片終於獲得解放,影片在香港和東南亞等地同步上映,隨即又在大陸公映,影片受到了數億大陸觀眾的熱情讚揚;《屈原》使鮑方紅遍香江內外、大江南北,但回首《屈原》拍攝的前前後後,鮑方自認拍得還不夠理想,有的地方還很粗糙,而最後屈原自沉的情節被迫刪掉也確實可惜。

幕後花絮

《屈原》開機,需經新華社的社長梁威林、宣傳部長黃光宇審閱和批准。此時大陸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評法批儒”,黃光宇很擔心,屈原到底是屬於儒家還是法家?這可是大是大非的政治問題。鮑方為此專程又跑到廣州,找到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們請教,得到他們的一致答覆:屈原是反對貴族階層、反對奴隸壓迫、反對戰爭和諸侯割據的愛國人士,有明顯的法家傾向。鮑方這才鬆了一口氣,迅速回復黃光宇,影片拍攝又得以進行。

在後期製作時,鮑方迫不及待地展開了推介和試映工作。不料,當人們正翹首以待想來觀賞這部影片時,突然一夜之間,街上的大廣告牌全部消失了,報紙登出了“拷貝故障”,《屈原》改期上映的啟事。一時圍繞此事,街談巷議,好生奇怪。其實,這並非是“拷貝故障”,只是沒有辦法的藉口而已。原來,香港著名作曲家黃霑在看了《屈原》的試映片後,當即在《明報》上發表一篇短文,洋洋灑灑地談論《屈原》,其中畫龍點睛的一筆,竟然寫道:“戲中的南後,像是影射江青。”鮑方手捧報紙,心中震驚,新聞就像一陣風,一旦傳到北京,特別是讓江青知道了,那還得了!鮑方徵求公司意見後趕緊暫時停演,然後觀察情形,再採取必須的措施。

1976年10月,香港“左翼”電影代表團到大陸參觀學習,鮑方、陳靜波、朱虹等數十人到達首都後,聽到了“四人幫”垮台的喜訊!這時,最為支持香港愛國電影的廖承志副總理,興沖沖地趕來接見大家,並用力拍著鮑方的肩膀,爽朗地笑著說:“你的《屈原》可以解放了!”

鮑方一回到香港,馬上展開新一輪的宣傳攻勢,影片不但在香港和東南亞等地同步上映,而且還成為粉碎“四人幫”後第一部在大陸放映的香港電影,受到幾億觀眾的熱情歡迎。一部《屈原》,使鮑方紅遍香江內外、大江南北。

導演介紹

鮑方鮑方

鮑方(1922–2005) 香港編導/演員

1922年11月13日生於江西南昌,原籍安徽歙縣,原名鮑繼煥,1934年進入省立一中就讀,1941年考進廣西大學法律系,1942年加入廣西桂林省立藝術館,開始參與話劇演出,1947年廣西大學法律系畢業後,於1948年南下至香港,先後在永華、泰山、藝文、長城、鳳凰等影片公司擔任演員,拍攝了五十餘部影片。

1954年,鮑方加入了鳳凰影業公司,並成為該公司及長城製片公司的主要演員,五十年代末期開始擔任編導工作,直至八十年代從鳳凰影業退休,在這三十多年間,鮑方有不少膾炙人口的著名影片,如《新寡》、《三鳳求凰》、《生死牌》等;其中這部改編自郭沫若同名話劇的電影《屈原》,是鮑方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佳作,影片也是鮑方與女兒鮑起靜唯一一次的合作;時至今日,許多觀眾都仍然會將屈原的形象和鮑方聯繫在一起。

1983年退休後,鮑方又在無線電視台,拍攝了一大批電視連續劇,繼續活躍在香港及海內外電視螢幕及電影銀幕上,並深受同行敬重及廣大觀眾推崇;1999年,鮑方在內地拍攝電視劇時不幸中風,經醫治後逐漸康復,併入住療養院,但中風后遺症令他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後由次女鮑起靜代其宣布息影,同年獲香港電影金紫荊獎的終身成就獎;鮑方的一生可以說是見證了香港電影由弱漸強的發展歷程,他作為導演和演員也親自參與創作了大量香港電影的經典作品,鮑方有一子二女,其子就是著名的攝影師鮑德熹(又名:鮑起鳴),次女鮑起靜是香港著名的演員,其夫君是方平;2005年9月22日,鮑方在香港灣仔律敦治醫院因肺功能衰竭而病逝,享年八十四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