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子》

《尹文子》

《尹文子》,是戰國時期齊國人尹文所著。屬於古舊列名家,現《尹文子》一書僅存一卷,分《大道》上下兩篇。上篇主要論述形名理論,下篇則講治國之道。其中上下篇中的故事皆善於運動寓言說理,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讓人懂得某種道理。此古作值得現代人思考,並研究。

基本信息

《尹文子》《尹文子》
《尹文子》,舊列名家,今本僅存一卷,分《大道》上、下兩篇,語錄與故事混雜,各段自成起訖。上篇論述形名理論,下篇論述治國之道,可以看作是形名理論的實際運用。其思想特徵以名家為主,綜合道法,亦不排斥儒墨。自道以至名,由名而至法,上承老子,下啟荀子、韓非。《尹文子》的形名論思想,為研究中國邏輯思想史者所重視,其對語言的指稱性與內涵等關係的思考,頗值得玩味。文章善於運用寓言說理,雖然不如“白馬非馬”有名,但是卻很有趣味,其中講一個人,給兒子取名“盜”和“毆”,結果挨了一頓打。拋開讓人猶如霧裡看花般的“道”、“名”、“形”,看看古人的調皮之處,也是一得。主要版本有明《子匯》本、《諸子集成》本。新注本有歷時熙的《尹文子簡注》

作者簡介

尹文,戰國時期齊國人,「宋尹」學派始祖,生平不詳,大致活動在齊宣王、愍王之際,與宋鈃、田駢、彭蒙等齊名。流傳於世者唯《尹文子》一書,先秦論法術和形名的專著。

逸文

兩智不能相使,兩貴不能相臨,兩辨不能相屈,力均勢敵故也。(《意林》、《太平御覽》四百三十)

專用聰明則功不成,專用晦昧則事必悖。一明一晦,眾之所載。(《意林》)

尹文子見齊宣王,宣王嘆國寡賢。尹文子曰:“使國悉賢,孰處王下。”王曰:“國悉不肖,可乎?”尹文子曰:“國悉不肖,孰理王朝?”王曰:“賢與不肖皆無,可乎?”尹文子曰:“不然。有賢有不肖,故王尊於上,臣卑於下。進賢退不肖,所以有上下也。”(《藝文類聚》二十、《太平御覽》四百二)

以智力求者,喻如弈棋:進退取與、攻劫放舍,在我者也。(《藝文類聚》七十四、《太平御覽》七百五十三)

博者盡關塞之宜,得周通之路,而不能制齒之大小,在遇者也。(《藝文類聚》七十四、《太平御覽》七百五十四)

堯為天子,衣不重帛,食不兼味,土階三尺,茅茨不剪。(《藝文類聚》八十二,《太平御覽》九百九十六)

凡數,十百千萬億,億萬千百十,皆起於一。推至億億,無差矣。(《太平御覽》七百五十)

將戰,有司讀誥誓,三令五申之。既畢,然後即敵。(《文選·東京賦》注)

堯德化布於四海,仁惠被於蒼生。(《文選》劉越石《勸進表》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