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毖》

《詩經 周頌 小毖》,成王誅殺管蔡、消滅武庚以後,警戒自己,要防患於開始。

原詩

予其懲而,毖後患。
莫予荓蜂,自求辛螫
肇允彼桃蟲,拼飛維鳥。
未堪家多難,予又集於蓼。

注釋

1、毖(必bì):謹慎。懲(成chéng):《毛傳》:“毖,慎也。”《集傳》:“懲,有所傷而知戒也。”成語“懲前毖後”源於此。2、荓(平píng)蜂:《毛傳》:“荓蜂,摩曳也。”胡承珙(鞏gǒng)《後箋》:“摩曳者,謂牽引而使之也。” 3、辛螫(市shì):《傳疏》:“辛螫,《釋文》引《韓詩》作辛赦,云:”赦,事也。‘辛事,謂辛苦之事也。“ 4、桃蟲:《集傳》:“桃蟲,鷦鷯(焦遼jiāo liáo),小鳥也。拚(番fān),飛貌。” 5、蓼(了liǎo):《集傳》:“蓼,辛苦之物也。”

譯文

我要警前毖後患。
沒人使我沒人牽,全由自己尋苦難。
開始以為小鷦鷯,忽成大鳥飛上天。
家多禍患受不了,又陷困境更難堪。

賞析

《詩經》篇名,大多是取於本篇的成句、成詞。周頌中只有《酌》、《賚》、《般》的篇名不在本篇文字之內;而《小毖》卻又特別,“毖”取於本篇,“小”則取自篇外。《小毖》的題意,方玉潤《詩經原始》以為即是“大戒”,頗見其新,但如果說從“小者大之源”(《後漢書·陳忠傳》)的角度而言方說尚勉強可通,那么,戒之意已在“懲”中表示而不題篇名為“小懲”就非方氏新說所能解釋。就題目而言,《小毖》應是小心謹慎之意。
《小毖》篇名中點出了“毖”,詩中卻除前兩句“”、“”並敘外,其餘六句則純然強調“”。
“莫予荓蜂”句中“荓蜂”的訓釋,對於詩意及結構的認識頗關重要。孔疏釋為“掣曳”,朱熹《詩集傳》釋“荓”為“使”,均屬未得確解,以致串釋三、四兩句時雖曲意迎合,仍殊覺難以圓通。其實,“荓蜂”是指微小的草和蜂,易於忽視,卻能對人施於“辛螫”之害,與五、六兩句“桃蟲”化為大鳥形成並列的生動比喻,文辭既暢,比喻之義亦顯。
“未堪家多難”一句,與《訪落》完全相同,但因後者作於周公攝政前,而本篇作於周公歸政後,所以同一詩句含義便有差別。《訪落》中此句是說國家處於多事之秋,政局因武王去世而動盪不安,自己(成王)年幼並缺少經驗而難以控制;《小毖》中則是指已經發生並被平定的管叔、蔡叔、武庚之亂。關於這點,分析《訪落》時已作交代,可以參閱。
由於創作時間有先後之別,《訪落》可以說是周公代表成王所發表的政策宣言,而《小毖》則信乎為成王自己的聲音。其時,成王年齒已長,政治上漸趨成熟,親自執政的願望也日益強烈。不過,在《小毖》中,成王這種強烈的願望,並非以豪言壯語,而是通過深刻反省予以表達,其體現便是前面所說的著重強調“懲”。
《小毖》的主旨在於懲前毖後。懲前的大力度,正說明反省之深刻,記取教訓之牢,以見毖後決心之大。懲前是條件,毖後是目的,詩中毖後的目的雖然沒有絲毫的展示,卻已隱含在懲前的條件的充分描述之中。在詩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成王深刻的反省:自己曾為表面現象蒙蔽而受害,曾面臨小人圖窮而匕現的威脅,也曾經歷過難以擺脫的危機。但這何嘗又不由此而受到啟發,進而深思:此時的成王,已經順利度過危機,解除了威脅,而更重要的是,他已成熟.並將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決心為鞏固政權而行天子之威令。
《小毖》隱威令於自省,寓毖後於懲前,其實正是對群臣震懾,但含而不露,符合君臨海內的天子身份,其筆墨之經濟,也顯示出創作匠心。“懲前毖後”這一成語即由《小毖》而來,當我們使用它時,如果想到《小毖》,想到成王,並想到成王即位後一段特殊的經歷,將能體會到它字面外的深層含義。理解、使用成語最好溯其源,這也是應該認識的一個規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