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業的迷思》

《家庭作業的迷思》

《家庭作業的迷思》一書系統審視了人們對家庭作業的通常辯解,比如提升成績、鞏固知識、訓練學習技巧和責任感等。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封面封面
出版社: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第1版(2010年6月1日)
外文書名:TheHomeworkMyth
叢書名:尊師園書坊
平裝:162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7565600210,9787565600210
條形碼:9787565600210
產品尺寸及重量:21.8x14.4x1cm;200g
ASIN:B003UTTM7A

內容簡介

家庭作業的迷思》作者艾菲•科恩指出:沒有任何一項上述假設實際上通過了研究、邏輯及經驗的檢測。本書的分析一針見血地揭示了由於我們對孩子的不信任、對學習的一系列誤解及對競爭力錯誤的關注,不僅使我們的孩子擁有越來越少的自由時間,而且使我們的家庭有了越來越多的矛盾。科恩告訴我們,應該反思孩子在學校及放學後的時間安排,以拯救我們的家庭及孩子對學習的熱愛。

編輯推薦

家庭作業的迷思》編輯推薦: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美國著名的“進步教育運動”領軍人物艾爾菲•科恩的《家庭作業的迷思》,被一些媒體稱為“是這個國家的每位老師和校長都應該閱讀的書”。這本書用實證的方法打破了家庭作業的虛假神話。科恩說,家庭作業不僅是孩子的負擔,也是家長的負擔,而我們應該尋找更好的方式去教育我們深愛的孩子。

媒體推薦

《家庭作業的迷思》是這個國家的每位老師和校長都應該閱讀的書。……科恩引用了大量的調查研究來支撐他的論題,其中沒有任何一項研究顯示家庭作業和獨立思考之間有一點兒關係。科恩指出,家庭作業不僅是孩子的負擔,也是家長的負擔他的論點顯而易見,即希望我們能找到衡量孩子智商及激發其求知慾的其他方法。
——《波士頓環球報》(BostonGlobe)
此書很吸引人,資料豐富並且字裡行間流淌著作者創作的激情。作者進行了充分的調查(總共引用了三百本參考文獻),沒有人比科恩更善於是向現狀發起挑戰並且大聲宣告皇帝實際沒有穿衣服。
——《DKP實錄》(KappaDeltaPiRecord)
科恩列舉了我們關於家庭作業的構想並且把它們撕個粉碎,他一遍又一遍證明我們所接受的理論根本沒有研究的支持…也許家長和老師能從這本書里得到的最重要的啟示是挑戰現狀。
——《聖地亞哥聯合論壇》(sapDiegoUnionTribune)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艾爾菲•科恩(AlfieKohn)譯者:項慧齡
艾爾菲•科恩(AlfieKohn),1957年生於美國,著名作家、演講家,美國“進步教育運動”的領軍人。他對教育、教養和人類行為等領域都有涉獵,並基於社會科學的探索,對教養、管理及美國社會提出了廣泛批評,因此廣受爭議。著作有《沒有爭議》、《你知道他們說什麼》、《人性的光明》、《教養之外》、《用獎賞來處罰》、《我們的孩子應得的學校》、《無條件的教養》等。
項慧齡,台灣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英國斯特林大學出版學碩士。譯有《當和尚遇見鑽石》、《拙火之樂》、《你可以更慈悲》等。

目錄

第一部家庭作業的真相
第一章失去的童年
第二章家庭作業可以改善學習嗎?
第三章寫功課有任何課業之外的好處嗎?
第二部家庭作業存在的六個原因
第四章研究顯示
第五章沒有提出的問題
第六章關於學習,我們還不知道的部分
第七章“更嚴格的標準”在家庭之間蔓延
第八章最好習慣它
第九章無所事事的手
第三部找回理智
第十章重新思考家庭作業
第十一章做出改變
附錄

序言

作業多不一定對學習有幫助
柯華葳
因參與國際閱讀素養研究,我看到學生閱讀後的作業量與閱讀成績不成正比的一些資料。這現象不只台灣有,香港或是國際平均皆然。當我有機會與老師或父母分享這一信息時,得到的回響都是不可置信,甚至懷疑數據有誤。我則反覆思考作業是為練習,而練習是為熟能生巧或是勤(增加時間)能補拙,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我的推測是作業的內容相似,練習是就相同的東西反覆做,以致孩子沒用多少心思,運動了手部小肌肉,但未影響思考,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學習大致可以分為學習程式性的技能和陳述性的知識。多數學習兩者皆包含,例如數學有程式性的公式計算,也有陳述性的數學概念。音樂有程式性的樂器技巧,但也有陳述性的樂理。程式性技能和陳述性知識練習的方法不一樣。技能要熟能生巧,知識卻要理解、推敲與創意。依目前作業的內容,不論哪一科,基本上做的較多屬程式性練習。練習很多也費去許多時間,但是效果不彰。二○○九年有一篇論文清楚地指出學生每天多閱讀二十分鐘的學習成果比不上老師在二十分鐘內幫助學生有系統地使用閱讀策略閱讀。顯然作業、練習、時間投資都需要方法。
有的老師聽了“作業多效果不彰”後又遇到我,很為難地說:“家長要作業”,沒有家庭作業或是家庭作業少,家長會認為老師偷懶,因此出作業是為了說明老師沒有偷懶。但因為作業多,老師沒辦法也沒時間用心構想,而以抄抄寫寫為主,或是買現成的測驗卷、學習單。批改時,就是一個√或是簽字加上日期。也因作業多,在家中最常聽到家長的話是:“功課做完沒”或是“還不去做功課”。作業多幾乎造成一個惡性循環:家長要老師多出,老師要學生多做,學生與家長、老師的關係變壞。大家都辛苦,且都未蒙其益。
這一本書專講作業這件事。作者看到這些年美國政府因要提升其學生國際競爭力,提出的改革方法包括定期的學習成就評量與增加家庭作業。後者的爭議不多,幾乎大家都認為熟能生巧、勤能補拙、練習才得完美。但就像前面所說的以及本書第一章提到的,增加作業會增加父母負擔、孩子壓力、家庭衝突,並導致孩子有較少的學習興趣和較少的時間從事其他活動。這些損失並沒有以學業成就來加以平衡。書中作者提出了研究證據說明這一點,也借用了不少老師的經驗,闡明不是不要作業而是要問怎么做才有效益。而問作業的效益時,問的不只是是否提高學業成績,還有更核心的,孩子有沒有興趣,是否能增廣、加深學習,親子間的關係與互動會受到怎樣的影響等。
作者或許心裡著急,有些章節讀起來有受責備的感覺,例如第六章。一開始作者就直指越是不知道如何教學、對兒童發展無知的人越支持學生多做作業。不論讀者是否贊成,就如作者的最後一句話:我們欠所有的孩子一個以真相、以合理為基礎的家庭作業政策。這一本書讓我們有一個機會認真考慮如何解開因作業引起的惡性循環,以及如何為學生設計合理有效的作業。請大家多加參考。
(本文作者為台灣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文摘

第一部家庭作業的真相
第一章失去的童年
孩子在學校度過一整天大半的時光。回到家總還有功課得做。一旦停下來好好想想,就會發現這件事十分耐人尋味,但更耐人尋味的是,鮮有人真的停下來仔細思考這一切。
“寫家庭作業”幾乎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地,我們不僅要去問這件事到底有什麼好處,更需要去研究為何它被視為如此的理所當然。
人們總是假設“寫家庭作業”可以帶來較高的學業成就以及提升諸如自律和責任感等美德,然而,目前卻沒有充分的證據可以支持這個論點。正如本書稍後所提的,支持的數據不是相當微弱就是不存在。即使如此,人們還是很少嚴肅、認真地討論家庭作業的必要性,家庭作業的需求也不曾減少,甚至還越來越多了。
家長聚會時,經常會談論到家庭作業。家長和教師會面時,不論是個別或整班晤談,家庭作業也是頭幾個被提出來的主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