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傳》

《孫中山傳》

《孫中山傳(上下)》是著名歷史學家尚明軒的又一專著,作者以通俗的語言,在有限的篇幅里詳述了孫中山革命的一生,奮鬥的一生。從孫中山苦難的童年、初踏上民主革命的征途、為創建、捍衛共和奮鬥、直至為國家和平統一嘔心瀝血,溘然長逝。最後作者還對孫中山這位偉大的革命先驅者給予了應有的評價,使其更加真實。 孫中山從革命起來,從革命中離去。他追求真理,與日俱進,尤其是晚年,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促使中國革命走向新的高潮,他一生清貧儉樸,逝世後所留人格,堪稱時代的楷模和表率。《孫中山傳(上下)》就是一本關於記錄孫中山一生的簡明傳記。配以豐富的歷史圖片,以饗讀者。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作者:尚明軒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定價:38元

頁碼:357 頁

出版日期:2008年03月

ISBN:7503934719/9787503934711

條形碼:9787503934711

開本:16

正文語種:中文

目錄

修訂說明 前言 第一章青少年時代 1-->“貧困的農家子” 2-->在黑暗中探索 第二章踏上民主革命的征途 3-->從“醫人”到“醫國” 4-->創建革命組織 5-->倫敦蒙難 6-->惠州再舉義旗 第三章成立中國同盟會 7-->中國同盟會的創建 8-->“與保皇派大戰” 第四章推翻封建帝制,創建中華民國 9-->愈挫愈奮的武裝起義 10-->中國第一個總統 第五章堅決捍衛共和國 11-->宣揚民生主義和實業救國 12-->艱難的反袁鬥爭 13-->和宋慶齡的結合 14-->求索,再求索 第六章掀起國民革命高潮 15-->革命思想的重要發展 16-->改組國民黨,開闢國共合作之路 17-->首次國共合作 18-->“永絕反革命的根株” 第七章抱病北上,巨星隕落 19-->為謀國家和平統一北上 20-->哲人其萎四海同悲 結束語 附錄一:宋慶齡關於若干歷史事實的一封信 附錄二:孫中山年譜簡編 附錄三:本書徵引主要書目

內容簡介

66

《孫中山傳》以豐富的史料為事礎,記錄了孫中山的一生活:“貧困的農家子”、在黑暗中探索、從“醫人”到“醫國”、創建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的創建、和宋慶齡的結合等。孫中山結束了一個時代。孫中山開創了一個時代。

作者簡介

尚明軒,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任北京大學孫中山思想國際研究中心顧問、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及其研究中心顧問、民革中央孫中山研究會顧問、廣東惠州市廖仲愷何香凝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辛亥革命研究會顧問等。長期從事中國近代史和孫中山、宋慶齡等人物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孫中山傳》(有日、朝鮮、蒙、維吾爾、哈薩克等文譯本)、《廖仲愷傳》、《宋慶齡傳》(合著)、《何香凝傳》、《孫中山與國民黨左派研究》、“孫中山及辛亥人物論叢》、《民國之父孫中山》、《中華歷史名人孫中山》、《革命烈士廖仲愷》、《鄒容傳》等書;主編《孫中山的歷程》、《孫中山全集》(第二、三、四卷)、《雙清文集》、《孫中山年譜》、《孫中山生平事跡追憶錄》和《宋慶齡年譜》、《宋慶齡年譜長編》等10餘部;在國內外發表史學論文百餘篇。

編輯推薦

尚明軒所著的《孫中山傳(上下)》以孫中山的思想和生平活動為主線,採用新的史料和研究成果以及生動活潑的筆墨描繪了孫中山為振興中華鞠躬盡瘁的一生,深入淺出,風格平易。同時,增添了三百多幅照片和墨跡等文物資料,與正文相互對照,以求嚴謹又不失生動,增強了這部學術著作的可讀性。既能為中國近代史的專門研究工作者所用,又能夠適合願意了解這一段歷史的讀者閱讀所需。

文摘

第一節 家世探源

一、準確的名號

146年前,即公元1866年11月12日晨4時(清同治五年農曆丙寅十月初六寅時),在中國廣東省香山縣大字都(今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者、中華民國的創始人孫中山先生誕生了。

孫中山這位歷史巨人的名字是人們非常熟悉的,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他的各種名號,並不為一般人所知曉,並且在現有各類成書中對其名號的記載也頗不一致,還出現有程度不等的顛倒錯亂之處。

例如:在《辭海》(歷史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版)的有關條目說:“孫中山……名文,字逸仙。”

而在《辛亥革命辭典》(武漢出版社1991年版)的有關條目則說:“孫中山名文,字德明,號日新,改號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以從事革命,後遂以中山名世。”

另在《民國人物大辭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的有關條目又說:“孫中山幼名帝象、日新,名文,字德明,號逸仙,又號中山……”

至於在《中華民國史》(中華書局1981年版)中則說:“孫中山名文,字德明,號逸仙。1897年在日本流亡時,化名中山樵,後來人們都習慣地稱呼他為孫中山。”在該書的注釋中還指出:“他幼名帝象,1876年,塾師為他取名文,稍長取號日新,字德明,1886年改號逸仙(日新的粵語諧音)。”

此外,還有不少成書或文章中均有此類似的情況,致使學者訛以傳訛,謬以襲謬。

因此,實宜於有個經過認真考證後的準確記述。

粗略一算,孫中山一生取用過的名、字、號和化名、筆名確實很多,據不完全統計,總數竟達五十多個。其數目之多,並世政治人物中似無出其右者。他的取名、改字、擇號、化名、筆名等,都有內在的含義。所有這些名號都反映了他所進行的鬥爭和他的意向。從這一側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窺視出孫中山一生的斑斕多彩和奮鬥歷程的艱苦辛勞,並為後人理解他的思想、活動和人生觀念變化軌跡,開啟了一扇小小的視窗。

準確地說,孫中山的譜名(即上族譜的名)是德明,他幼名帝象,稍長讀書時取名文,字載之。

1883年底,他在香港拔萃書室讀書入基督教受洗禮時,取號日新。1886年在香港補習國語時國學老師區鳳墀為其改號逸仙(日新的粵語諧音),以後在廣州、香港、澳門學醫、行醫及遊歷歐美各國時常用化名,有時也把名號“孫文逸仙”連在一起並用,如給人書寫“序”、“跋”之文以及簽署某種個別委任狀時曾是如此。1897年,他在日本進行秘密革命活動時,一位掩護他的日本友人平山周在旅館登記簿上為他寫了“中山樵”的化名,孫則言其意為“中國的山樵”。“中山”既是日本人的姓,也是“中山樵”的省略,孫中山的名字由此得來。在此前後,又化名為陳文、陳載之、林行仙、興公、中山二郎、中山平八郎、高野長雄、張宣、吳仲、山月、翠溪、高達生、杜嘉偌、東山、艾斯高野、蕭大江、武公、逸人、孫方、高野方、阿路夏、Sr.Alaha、Dr.Nakayama、Longsang等。曾用筆名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學生、杞憂公子等。他在公文、函電及書寫條幅等時,多自署孫文,家書則署德明。

辛亥革命以來,在中國,人們習慣地稱呼他為孫中山;在日本,統稱孫文;在歐美各國,則稱孫逸仙(Sun Yat-sen)。

孫中山的名字中“中山”二字,平山周曾有專文回憶,錄之如下:

1896年秋,弟與宮崎自暹羅歸,有一友介紹犬養先生,弟等見先生直述懷抱,先生贊之,薦引周鏇,使弟等行其志。明年5月,弟等為外務省囑託,將游支那,適宮崎有恙,弟獨先發。初到上海,過書肆見《倫敦被難記》,乃購歸而讀之,喜極不能眠。是時宮崎見陳少白,又得《倫敦被難記》,西東隔海,如合符節又一奇也。弟知總理是廣東人,因欲入廣東究其情形,前往香港,偶見《北支日報》倫敦來電,某月某日,總理髮利物浦向東洋,始知總理之行止。宮崎次到,相攜游廣東,由少白之介紹,見何君樹齡。何君膽小似畏之者,去游澳門,有一日友介紹張君壽波,弟等問以知否總理?張君日:“香港普濟會堂區君鳳墀應知之。”弟等回港訪之,問以總理之近狀,區君曰:“不識。”然歡待具至,弟等以為區君必知之,相見再三。一日,區君開宴於會堂,王君煜初亦在座,區君曰:“總理有來書,欲回港,然港回粵太危險,今見兩君熱心誠意,敢以實告,願兩君留總理於日本保護之。”弟等諾之,匆匆返國。船入橫濱,上陸趨謁總理,總理到濱正一禮拜雲。弟等傳以區君之語,總理日:“好意,多謝!惟我欲從安南入內地,實行革命。”天真流露,不設城府,弟等前聞其名,今見其人,益傾慕之。是日,談未盡,約再會而辭,收行歸京。翌早,總理來京日:“昨夜熟慮,欲且留於日本。”即同車訪犬養,歸途過日比谷中山侯爵邸前,投宿寄屋橋外對鶴館,掌柜不知總理之為中國人,出宿泊帖(旅客登記簿)求署名。弟想到中山侯爵門標,乃執筆書(姓)中山,未書名;總理忽奪筆自署(名)樵。曰:“是中國山樵之意也。”總理號中山,蓋原如此。①

P3-5

序言

一個民族不能忘卻自己的歷史,也不能忘卻引導人民前進的偉大歷史人物。若忘卻歷史或偉大歷史人物,忘卻過去,我們就無法創造未來。只有銘記歷史,才能深刻了解過去,全面把握現在,正確創造未來。

近百多年來,中國人民為了從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嚴重壓迫下解放出來,前仆後繼,進行了可歌可泣的革命鬥爭。無數的革命先行者苦心積慮地摸索救國救民的真理,尋找祖國獨立、民主、統一和富強之路,並且為實現他們當時所能提出的革命理想而英勇奮鬥。中國人民是永遠尊崇和緬懷這些優秀人物的。在中國近代史上,一個赫然醒目的名字——孫中山,就是他們之中傑出的代表。

中國的封建社會延續了兩千多年,到了18世紀末的清朝中期已經十分腐朽。1840年鴉片戰爭後,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我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舊有的封建主義壓迫加上新來的帝國主義侵略,使祖國災難日益深重,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無法生活下去。革命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了。經過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國革命和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革命風暴席捲全國,一浪高過一浪。在這風起雲湧的革命浪潮中,孫中山登上了中國民主革命的舞台。他是第一個振臂高呼“振興中華,,的倡導者,這一響亮口號曾經深深打動和激勵幾代中華兒女。他領導人民經過長期曲折和艱苦的鬥爭,終於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的最後一個王朝,締造了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實現了20世紀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飛躍。孫中山為中國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他在近代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頁。

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是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是對中國近代歷史發展起過巨大推動作用的革命家。並且,他在世界上也享有巨大的聲譽,是受人們景仰的具有崇高威望的世界性的偉大政治家,不僅如此,孫中山還是一位與時俱進的思想家。他追求真理,堅持革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更新、發展自己的思想。尤其是晚年,他果敢地吸取歷次革命失敗的教訓,毅然拋棄某些過時的觀點,“適乎世界的潮流,合乎人群的需要”,將其思想和實踐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他把三民主義做了新的發展,實行革命的“聯俄、容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改組中國國民黨,建立三民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革命統一戰線,實現了第一次國民黨和共產黨合作。從此,興起大革命的風暴,成功地打擊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推動了國民革命戰爭的發展,促使中國革命走向新的高潮。

為了改變中國衰敗落後的命運,孫中山獻出了畢生的精力。近40年艱苦卓絕的奮鬥,最終目的是力圖使祖國擺脫殖民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枷鎖,並儘快從中世紀進入近代先進國家之林,與世界先進國家“並駕齊驅”。他親手規劃設計了中國現代化的發展藍圖,體現了作為革命領導人的宏圖大志和遠見卓識。他有著放眼世界的博大胸懷,嚮往“天下為公”、“世界大同”,以“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為自己的座右銘,希望世界各民族能夠和睦相處,攜手共進。他在政治思想和理論上,留給後人許多值得回味和思考的歷史遺產,其中有不少理論與構想在現今仍然有著很強的建設性與指導意義,仍舊帶有開拓未來的潛力,它將永遠是中國人民的珍貴財富。孫中山在中國民主革命時期的豐功偉績,將永垂青史。他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是不會動搖的。

總而言之,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之父,是中目現代化的開創人,又是國家統一的堅定捍衛者,也是社會主義先行者。他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兒子,又是世界性的巨人。可以說,孫中山所起的作用和影響是無人可以替代,也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

但是,在對孫中山的評價問題上,不同的社會集團、政治派別和人物從不同立場和角度作出了種種截然相反的答案,在社會上產生了令人迷惑難解的作用。因此,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根據翔實史料和認真研究,介紹、分析和總結孫中山一生的革命實踐和革命思想,全面地了解孫中山的革命事業,正確地認識和評價孫中山,對於我們了解近百多年來中國人民爭取解放的複雜鬥爭過程,並從中吸取有益的經驗和教訓,無疑是很有幫助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今天,當13.7億中國人齊心協力,立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際,繼承和發揚孫中山的愛國主義及革命思想,學習他的與時俱進、不斷進步精神,深思他在世時對中國、亞洲以至世界的發展所揭示的真理,從中得到啟迪和力量,會有助於人們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貢獻聰明和才智。

本書就是試圖從上述角度撰寫的一本孫中山傳記。

後記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的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其一生經歷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兩個階段——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

在前一階段中,他領導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和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提出和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三民主義,站在鮮明的革命民主派的立場上,同資產階級改良派進行了堅決的鬥爭,成為中國革命民主派一面旗幟;領導和發動了十餘次武裝起義,終於推翻清王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終結,創建了中華民國,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新紀元。辛亥革命後,他以堅韌不拔的革命精神,為維護民主共和,又領導了“二次革命”和“護法運動”,同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進行了不懈的鬥爭。

在後一階段中,他果敢地吸取歷次革命鬥爭失敗的教訓,認清革命形勢,歡迎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對他的幫助,接受中國共產黨所提出的關於中國革命的主張,毅然改組國民黨,採取了“聯俄、容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把過時的三民主義發展為適合時代要求的新三民主義,同中國共產黨結成反帝、反封建的統一戰線,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為大革命高潮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孫中山先生的一生,是為近代中國的民族獨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無私奉獻的一生,是為實現國家統一、振興中華而殫精竭慮的一生。正是因為他對國家和人民作出了傑出貢獻,因此胡錦濤總書記在孫中山先生誕辰140周年紀念大會強調,孫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開拓進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愛國主義情懷,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博大胸懷和放眼世界的開放心態,孫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堅強意志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遺產。在我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征程上,這一精神遺產仍然具有重要的啟迪和教育意義,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繼承和發揚光大。

在本書寫作過程中,我們儘可能參考了近年來孫中山辛亥革命、國民革命以及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歷史研究的成果,力圖反映孫中山先生一生的全貌。

由於作者水平有限,本書中粗疏漏誤之處在所難免,在此恭請各位專家和讀者不吝賜教,以便日後改進,臻於完善。

本書中使用的部分圖片的著作權所有者無法取得聯繫,請相關著作權所有者看到圖片後與作者聯繫,以便敬付稿酬。

參加本書資料收集、部分書稿撰寫和其他工作的還有王成俊、劉艷宇、武蓬勃、張宗蘭、李成浩、劉福軍、毛勝等人,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何虎生

2012年3月於中國人民大學

媒體推薦

偉大的中國革命先行者

——毛澤東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二乾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使人們在精神上獲得了空前的大解放,為以後革命的發展開闢了道路。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辛亥革命是在孫中山先生的號召下發生的。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革命家,是傑出的民主主義者,他在這次革命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周恩來

孫中山博士是歷史上的一位偉大的人物,他的功績不僅播及中國人民,也播及全人類

——蘇加諾

孫中山先生不僅喚醒了中國人民,也向全人類指明了一條自由之路,我們在印度把他看做如同我們的國父聖雄·甘地一般

——賈卡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