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文學作品]

《子夜》[文學作品]
《子夜》[文學作品]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子夜》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1896一1981創作的長篇小說,原名《夕陽》。初版印行之時1933年即引起強烈反響。瞿秋白曾撰文評論說:“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一九三三年在將來的文學史上,沒有疑問的要記錄《子夜》的出版。”《〈子夜〉和國貨年》歷史的發展證實了瞿秋白的預言。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日本著名文學研究家筱田一士在推薦十部二十世紀世界文學巨著時,便選擇了《子夜》,認為這是一部可以與《追憶逝水年華》普魯斯特、《百年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媲美的傑作。

基本信息

簡介

《子夜》《子夜》

《子夜》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1896一1981創作的長篇小說,原名《夕陽》。初版印行之時1933年即引起強烈反響。瞿秋白曾撰文評論說:“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一九三三年在將來的文學史上,沒有疑問的要記錄《子夜》的出版。”

《〈子夜〉和國貨年》歷史的發展證實了瞿秋白的預言。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日本著名文學研究家筱田一士在推薦十部二十世紀世界文學巨著時,便選擇了《子夜》,認為這是一部可以與《追憶逝水年華》普魯斯特、《百年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媲美的傑作。

概述

茅盾的小說,素以全景式地展現宏闊的社會生活畫面見長。《子夜》的舞台設定於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並沒有截取某條小巷或某個街角, 而是從居高俯視的視角,整體展示這座現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資本家的豪奢客廳、夜總會的光怪陸離、工廠里錯綜複雜的鬥爭、證券市場上聲嘶力竭的火併,以及詩人、教授們的高談闊論、太太小姐們的傷心愛情,都被組合到《子夜》的情節里。同時,作家又通過一些細節,側麵點染了農村的情景和正發生的中原的戰爭,

更加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從而實現了他所設定的意圖:“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使一九三零年動盪的中國得一全面的表現。”當然,茅盾的“大規模”“全面”描寫,並不是把各個生活斷片隨意拼帖在一起。他精心結構,細密布局,通過主人公吳蓀甫的事業興衰史與性格發展史,牽動其它多重線索,從而使全篇既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場景,又沿著一個意義指向縱深推進,最終以吳蓀甫的悲劇,象徵性地暗示了作家對中國社會性質的理性認識:“中國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子夜〉是怎樣寫成的》茅盾近乎以寫史的態度創作小說。

《子夜》的情節,是被鑲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這一真實的歷史時空里的。它以民族工業資本家吳工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矛盾、鬥爭為主線,生動、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開始,趙伯韜拉擾吳蓀甫進行公債投機,而吳蓀甫又聯合其他資本家組成信託公司,想大力發展民族工業,因而與趙伯韜產生了矛盾。趙伯韜依仗外國的金融資本做後台,處處與吳蓀甫作對,加上軍閥混戰、農村破產、工廠的工人怠工、罷工,儘管吳蓀甫和同夥竭盡全力,拚命掙扎,最後也沒有改變全盤失敗的命運。這幕悲劇說明,在帝國主義的侵略、控制、壓迫下,中國的民族工業是永遠得不到發展的。 原著背景廣闊,人物眾多,情節複雜;語言簡潔,細膩,人物性格鮮明,心理刻畫生動。本書雖是簡寫本,仍可約略觀賞到原著的藝術風貌。

小說中描寫的一些情景,如公債交易、蔣馮閻大戰等,都是有據可查的真實的史實。《子夜》把這類非虛構性的話語引進小說, 與虛構性話語融匯、輝映,應該說是相當大膽而富有創造性的文體試驗。

創作動機

最初是由當時的一場有關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討論引起的。在《子夜》中,作者用藝術的形式有力地論證了這樣一答案:中國並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壓迫下,更加殖民化了。小說的這種創作宗旨決定了這部小說具有的社會分析特色。

特點

《子夜》《子夜》

《子夜》的史詩品格,無疑得益於“詩”與“史”兩種語言巧妙調適與組合。《子夜》在整體布局上具史詩般宏闊,但細節描寫的筆觸又極為委婉細緻,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顫動的波紋。這一特點,早在三十年代,吳宓先生就曾指出過並大加讚賞,稱《子夜》“筆勢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噴薄,不可控搏。而其細微處復能婉委多姿,殊為難能可貴。”茅盾認為吳宓的評論真正體會到了“作者的匠心”。

《我走過的道路》。優秀小說家茅盾具有社會科學家的氣質,擅長以嚴謹的理性思辨剖析社會現象,構建長篇巨製。《子夜》是茅盾最優秀的社會分析小說。通過對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等人物的刻畫,展示了30年代國中國社會生活的廣闊畫卷,史詩性的再現了中國民族工業在帝國主義、買辦資產階級、統治階級重壓下的悲劇命運。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具有雙重性格:一方面強大、自信、有抱負、有手腕;另一方面卻軟弱、空虛。一方面對帝國主義、買辦資產階級、封建官僚不滿;另一方面又敵視工農。節選片段中,細緻地描寫了他在走向失敗過程中的掙扎與抵抗,表現了他外強中乾、似強實弱的個性特徵。

“子夜”寓意

“子夜”,原指夜半子時,也就是深夜11時至凌晨1時,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這個時刻一過去,黎明就要來到。茅盾以此作為書名,形象地概括了20世紀3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特點,寓意相當深刻。

作品導讀

本文從吳老太爺一家由農村到城市開始寫起,因吳老太爺接受不了誠實的喧鬧,患腦沖血而死。在吳老太爺的弔喪會上,來了許多的人。吳蓀莆答應了孫吉人等一夥人所提出的“幾個大小不同的企業家組織一個新的團體作買空賣空的生意”。而與此同時,吳蓀莆的姐夫也同意加入趙伯韜為首的“多頭”公司。從此吳蓀莆與趙伯韜之間矛盾、鬥爭展開了。當時時局動盪不安,吳蓀莆農村老家被劫,損失嚴重。為了籌集組建新廠的資本,他對絲長工人進行剝削,導致絲長工人罷工示威,最終由於炒股失敗,落入“買辦化”。

小說第1章通過吳老太爺進城,拉開了全書的序幕,第2-3章通過吳老太爺的喪事,請出了全書幾乎全部的主要人物,同時也為"三大火線"埋下了伏筆。第4章寫雙橋鎮農民的暴動,由於後來沒有得到繼續,有游離於全書之嫌。第5-8章寫吳蓀甫三面出擊,全線告捷,形成一個小高潮。第9-12章寫吳趙鬥法,第13-16章寫吳蓀甫因工人運動興起而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第17-19章寫吳蓀甫的最後掙扎。從小說內容上看,主要寫了三條線索上發生的事情:一:公債市場的鬥爭;二:裕華工人的罷工;三:雙橋

鎮農民反對惡霸地主的鬥爭。作品它以典型的半殖民地城市上海為背景,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與買辦趙伯韜的矛盾為主線,向人們展開三十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的廣闊畫卷。——城鄉工農鬥爭、民族工商業被吞併、軍閥混戰、農村破產……氣勢恢宏,作品通過紛繁的線索和複雜的社會關係,多側面地展現了黎明來臨之前的“子夜”。
《子夜》的創作,經過了充分的生活和思想的準備。為了深入了解三十年代初的中國社會,作家走訪了企業家、公務員,革命者等各色各樣的人,參觀了證券交易所,考察了民族資產階級的狀況,同時閱讀了當時關於中國社會性質的爭論文章。在掌握大量素材,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寫成的《子夜》,反映了作家對舊中國社會現實的馬克思主義的分析和估量。

《子夜》生動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初期各種尖銳複雜的社會矛盾:國民黨內部的派系戰爭愈演愈烈,人民民眾備受戰亂之苦,帝國主義國家把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轉嫁我國,中國的民族工商業瀕臨破產;城鄉工農民眾,在黨的領導下展開了如火如荼的革命鬥爭。作品正是在這樣廣闊的背景上來展開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的。

《子夜》中的人物就是活動在這樣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上;而且透過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發展,鮮明有力地顯示了整個時代的發展趨向和壯闊波瀾。它以上海為中心,反映了中國社會的全貌;寫的是一九三O年兩個月(五月至七月)中的事件,而這些事件里又隱伏著中國社會過去和未來的脈絡。將紛紜複雜而具有重大歷史社會意義的生活現象通過謹嚴宏大的藝術結構表現出來。

《子夜》創作情節中心,是以趙伯韜為代表的金融買辦資產階級與以吳蓀甫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之間的鬥爭,結果是以趙勝吳敗結局。作品以全景式的宏偉畫面,有力地表明在三十年代的“中國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更加殖民地化了”。

故事梗概

(圖)《子夜》《子夜》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儘管民生凋敝、戰亂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卻是另一番景象。這裡,有紙醉金迷的生活,有明爭暗鬥的算計,有趨炎附勢的各色人物,開絲廠的吳蓀甫在鄉下的父親吳老太爺避戰亂來到上海,撲朔迷離的都市景觀使這個足不出戶的老朽的吳老太爺深受刺激而猝死。吳府辦喪事,上海灘有頭有臉的人都來弔唁。他們聚集在客廳,打聽戰況、談生意、搞社交。

善於投機的買辦資本家趙伯韜找到吳蓀甫和他的姐夫杜竹齋,拉攏他們聯合資金結成公債大戶“多頭”,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賤買貴賣,從中牟取暴利。杜竹齋心下猶疑,趙伯韜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錢操縱戰局的計畫。吳、杜決定跟著趙伯韜乾一次。這次合作,小有波瀾而最終告捷。因為金融公債上混亂、投機的情形妨害了工業的發展,實業界同人孫吉人、王和甫推舉吳蓀甫聯合各方面有力的人,辦一個銀行,做自己的金融流通機關,並且希望將來能用大部分的資本來經營交通、礦山等幾項企業。

這正合吳蓀甫的心意。他的野心很大,又富於冒險精神。他喜歡和同他一樣有遠見的人共事,而對那些半死不活的資本家卻毫無憐憫地施以手段。很快地,益中信託公司就成立起來了。 這時,吳蓀甫的家鄉雙橋鎮發生變故,農民起來反抗,使他在鄉下的一些產業蒙受損失。工廠里的工潮此起彼伏,也使他坐立不安。為對付工人罷工,吳蓀甫起用了一個有膽量、有心計的青年職員屠維岳

他先是暗中收買領頭的女工姚金鳳,瓦解了工潮的組織;當事發之後,姚金鳳被工人看作資本家的走狗,而工潮復起的時候, 他使吳蓀甫假令開除姚而提升那個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這樣一來,姚的威信恢復,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對她的處置。接著,作為讓步,吳收回成命,不開除姚,並安撫女工給予放假一天。吳蓀甫依計而行,果然平息了罷工。交易所的鬥爭也日漸激烈。原先吳蓀甫與趙伯韜的聯合轉為對壘和廝拼的局面。益中信託公司,作為與趙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趙伯韜為“多頭”和益中公司為“空頭”之間的角斗。趙伯韜盯上吳蓀甫這塊肥肉,

想乘吳資金短缺之時吞掉他的產業。幾個回合較量下來,益中虧損八萬元栽了跟頭而停下來。此時吳蓀甫的資金日益吃緊,他開始盤剝工人的勞動和剋扣工錢。新一輪的罷工到來,受到牽制的屠維岳分化瓦解工人組織的伎倆被識破,吳蓀甫陷入內外交迫的困境。趙伯韜欲向吳蓀甫的銀行投資控股。吳決心拼一把,他甚至把自己的絲廠和公館都抵押出去作公債,以背水一戰。他終於知道在中國發展民族工業是何等困難。個人利害的顧慮,使他身不由己地捲入到了買空賣空的投機市場來。公債的情勢危急,趙伯韜操縱交易所的管理機構為難賣空方吳蓀甫。幾近絕望的吳蓀甫把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齋身上。千鈞一髮之際,杜倒戈轉向趙一邊。吳蓀甫徹底破產了。

人物形象

1、吳孫甫——悲劇的英雄

有人曾這樣評價吳蓀甫:“主人公吳蓀甫是作者著力塑造的工業界騎士,中國資本主義發展途中的末路英雄。”“他是一個性格矛盾複雜,血肉豐滿的藝術形象。”他的性格具有兩重性,表現有兩點。第一,他一方面對統治階級的腐敗制度與軍閥混戰的局面,對帝國主義及買辦資產階級、封建主義不滿;另一方面又對工農運動和革命武裝極端恐懼與仇視,依靠反動勢力鎮壓工人農民運動,在家裡專制獨斷,表現出封建性的一面。民族資本家的角色使得他處在正義性與軟弱性、妥協性的夾縫中,這決定了他命運悲劇結局的必然性。第二,一方面他精明強幹,剛毅堅韌,雄風逼人;另一方面他又色厲內茬,自私貪婪,空虛孤獨。

在作家筆下,吳蓀甫是一個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中的佼佼者,是最富進取心和事業心的人物。他有理想、有膽識、有魄力、有手腕,擁有比較雄厚的資本,掌握近代資產階級管理企業的本領,富於冒險精神和實幹經驗。但他是一個悲劇的英雄。為了人利益,他不惜採用美人計等各種鄙俗的手段達到目的。在層層進逼的困境中他常常表現得軟弱而頹唐,遇到困難時,他往往會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而暴跳如雷。在他強悍的外表下,卻有著十分孤獨的心靈。家中賓客盈門,卻沒有一個可以誠心相托的朋友。妻子、兄弟姐妹,偌大一個家庭沒有一個人幫他分憂,關鍵時刻姐夫杜竹齋甚至背叛了他。吳蓀甫的孤軍奮戰以致覆沒使人感到一種英雄倒下後的悲愴,令人惋惜不已。

學術界普遍認為:“吳蓀甫的悲劇命運不僅僅是主觀因素造成的,更主要的客觀的社會和歷史條件導致的必然結局。”他生不逢時,政治腐敗、軍閥混戰、政治局勢動盪的社會扼殺了他振興民族工業的夢想。他的失敗不僅是個人的悲劇,而且是一個國家和時代的哀歌。

2、吳老太爺——古老的殭屍
學術界一致認為吳老太爺進上海仿佛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描寫甚是精彩,它們都是描寫文化色彩反差極大的有趣場面。不同的是,在劉姥姥眼裡,豪華世家的一切都是新鮮而有趣的,而在吳老太爺眼裡,上海的一切都是難以接受的怪物。汽車讓他覺得不可思議,霓虹燈讓他目眩,香水味讓他窒息,太太小姐們潮流的衣著讓他感到噁心。他只有手捧《太上感應篇》才會感覺心安,他在自己黑暗的小空間裡封閉了太久,以致到了光亮的大空間“見光就死”。他的去世完全沒有影響到其他人的生活,相反,人們包括他的兒子、女兒以及媳婦等都在他的祭禮上談笑風生。他的逝去讓人同情、惋惜,而更多的是讓人替他覺得悲哀。

3、吳惠芳——精神迫害的受難者
四小姐惠芳是《子夜》中體現鄉村封建文明與都市現代文明對立衝突的典型女性形象。封閉殘舊的封建意識和開放的現代觀念相對抗的精神矛盾在她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吳老太爺的陰影下,“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男女授受不親”等封建道德無形中遙控著吳惠芳的思想和行動。她猶如一根草,上海的狂風颳過,她被連根拔起,拋進了物慾橫流、光怪陸離的新地域。她舊有的價值觀遭到衝擊,但一時又接受不了新的思想。她羨慕同齡人林佩珊像小鳥一樣在戀愛中逍遙,少女心中萌發了情愛和性愛的渴望,但是因為內心受到多年的禁慾主義習性的控制,使得她沒有勇氣主動追求愛情,惟有學著已故的吳老太爺的樣子,捧起了《太上感應篇》,燒香念經潛心修行。

吳家四小姐的顯赫地位讓她避免了周圍環境裡有形的傷害,可是她和都市人之間存在的隔閡使她不可避免地遭受了無形的精神傷害,從此,她的心靈痛苦地打上了精神迫害症的烙印。

其他人物

《子夜》中還塑造了其他形形色色的人物,特別是女性形象另有一番韻味,如張素素、林佩瑤等人。在茅盾筆下,新女性身上煥發著異樣的光彩,和其他作家小說中的女性形成鮮明的對比。由於受到歐風新思潮的直接影響,這些女性從道德觀念、生活追求到性格、氣質都不同於傳統東方女性,而與西方女性有著許多可以相提並論的地方。她們崇尚享樂,厭惡平庸,追求刺激,有著鮮活的生命力。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寫她們時,傾注了很多主觀情感。

藝術手法

(圖)《子夜》《子夜》

1.結構

《子夜》的結構宏大,人物眾多,情節複雜,線索繁多而又縱橫交錯。小說深廣的社會內容和約八十個人物都集中在兩個月的時間、34萬字的篇幅中加以表現,情節安排十分緊湊,而且做到了波瀾起伏而又有條不紊。小說一開始,藉助吳老太爺的葬禮,作者就讓幾乎所有的重要人物都露了面,同時又為下面的情節發展埋下了伏筆。後面幾章以吳蓀甫的事業為軸心,幾條線索同時推進,經緯交織地形成了這部作品的網狀結構。同時,作者又善於根據矛盾衝突的不同發展階段,運用虛實結合、對比映襯伏筆照應、首尾勾連、前後呼應等藝術手法,來巧妙地安排情節,做到既有驚濤駭浪,又有漣漪微波,節奏有急有緩,抑揚結合。

2.心理描寫

茅盾對西方文學素有研究,十分欣賞西方19世紀小說中“心理解析的精微真確”,他自己也非常擅長以細膩真切的心理描寫來揭示人物的內心和性格,深刻挖掘人物的靈魂世界。在《子夜》中,心理分析占了很大的分量,其中人物的下意識和幻覺描寫尤其顯得突出。如吳少奶奶的內心失落,四小姐的心靈變化等。而小說心理描寫最多最成功的莫過於主人公吳蓀甫。像第十七章寫吳蓀甫瀕臨崩潰絕境,心情非常複雜,作者用多種筆墨刻畫了他此時痛苦、惶惑、掙扎、瘋狂、絕望的心理,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藝術特色

1.作品題材

《子夜》所概括的社會生活紛繁萬狀,事件如波,此起彼伏;場面如鏈,交叉出現;人物如星,忽閃忽逝,但整個人物事態的展開又條貫井然,紛而不亂。《子夜》蛛網式的密集結構,表現社會變遷的複雜內容,這種龐大結構所展示的組織人物與事件的辦法之多,敘事角度的變化之繁,足以證明茅盾豐富的創作經驗與對素材的駕馭能力。《子夜》有五條重要線索貫穿始終;①以買辦資本家趙伯韜,金融資本家杜竹齋、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等人為代表的公債交易所中“多頭”和“空頭”的投機活動;②在世界經濟危機,帝國主義經濟侵略以軍閥混戰等影響下的民族工業的興辦,掙扎和最後的徹底破產;③工人階級的悲慘生活以及他們反抗資本家殘酷剝削的怠工,罷工鬥爭;④如火如荼的農村革命運動,使吳老太爺倉皇出逃,曾滄海暴死街頭,吳蓀甫“雙橋王國”美夢徹底破滅;⑤依附於資產階級的“新儒林外史”人物的空虛庸俗的日常生活和尋求刺激的變態心理以及苦悶抑鬱的精神狀態等。通過這五條重要線索,《子夜》試圖概括中國30年代社會生活的完整面貌,即包活城鄉、工商、軍政、勞資、新儒林人物及大家庭主僕關係等各個社會層面的生活圖景。

2.情節結構
《子夜》的情節結構,茅盾處理得相當成功的,各條線索齊頭並進,中心突出,既相對獨立,又縱橫交織,使生活內容和眾多的人物、事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藝術的整體,像一座縱橫交錯又渾然一體的建築群。

完整概括中國現代革命史的宏偉構思,茅盾是寫歷史畫卷的大手筆,概括歷史完整畫卷的巨匠。他的創作是藝術化的歷史,歷史化的藝術。通觀茅盾的作品,我們可以窺見中國現代革命史的複雜鬥爭,尋覓到各個階級,各個階層,各種傾向,各種代表心物的音容笑貌。

茅盾創作《子夜》時,明確地提出要“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要以農村與都市的對比反映中國革命的“整個面貌”。正是出於對社會面貌整體把握的需要,他把吳蓀甫設計成紗廠老闆,因為這一角色便於“聯繫農村與都市”。

《子夜》不僅顧及到社會空間上的全景展現,而且更注意社會結構的全景式表層模擬。他把每一個都作為他所屬的階級的“標本”來塑造。寫出他們所具有的社會角色特性。像吳蓀甫、趙伯韜、等不同類型的資本家,像吳老太爺、曾滄海、等不同特點的地主。像李玉亭、范博文、等不同模式的知識分子,既是“單個人”,又都是帶有特指意義的社會角色。他們個人的命運、事實上反映了某一社會群類的基本狀況。

在進行大規模的全景式描寫時,茅盾注意在具體的情節安排上虛實結合、遠近結合,因為這樣才能顯示出作品的色彩與波瀾,也才符合生活的實際。

他以城市為近景,以農村為遠景的布局,以光怪陸離的城市為主要的生活舞台,通過作品中人物的談論或政治形勢的變化,起伏不斷地引出農村這一條線索。在圍繞吳蓀甫這箇中心人物引出各種經濟鬥爭和階級鬥爭時,採用不同的方法安排線索,形成虛實結合,疏密相間的布局。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茅盾與那些提筆一瀉千里的作家有很大的不同。他這種闊大的構思,為我們貢獻出《子夜》這樣一部概括中國30年代社會生活的完整面貌的百科全書。

3.人物塑造
《子夜》中的人物塑造。主要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塑造。茅盾在人物塑造中,關注的不是人物的性格、命運、精神狀態等,而是他們所體現的時代特色,是時代、階級和政治思想鬥爭在人物身上所銘刻的烙印,是他們所具有的社會意識形態性。他筆下的人物是“一定的階級和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們時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這種強烈的時代色彩,鮮明的意識形態性,是茅盾創造人物的根本原則。

《子夜》之所以一發表就引起轟動,關鍵在於它成功地塑造了吳蓀甫這箇中國文學史上從未塑造過的民族資本家的人物典型,並以他為中心照亮了30年代整個上海的社會生活,照亮了在這裡活動的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人的思想、性格、心理和命運,以及他們與歷史糾葛的方方面

吳蓀甫生不逢時,在中國半殖民地的現實環境中雄心勃勃地企圖發展民族工業,結果以破產的悲劇而告終。茅盾一方面從政治上對個人物的階級屬性進行了深刻解剖,注意寫出他作為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兩面性,毫不掩飾他在思想上的反動性,如罵共產黨,搬兵鎮壓農民暴動等;但另一方面,茅盾對他的讚賞幾乎不加掩飾,這個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即使倒台崩潰,也落得像個巨人,並因此而透出某些悲劇感。他的悲劇是中國現代企業家生不逢時、壯志未酬的悲劇。

吳蓀甫是現代文學史上為數不多的資產階級形象中出現得最早、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

茅盾塑造的人物,既是時代的、階級的和一定思想傾向的代表,同時又是一定的單個人。他筆下的其他人們,如趙伯韜,靜女士等都是不朽的藝術典型,在他們身上,有著強烈的、厚重的時代氣息和自身鮮明的個性,構成一個獨立而完整的藝術世界。

4.真實準則
茅盾執著於現實人生,傾心於藝術的真實,在他的文學作品中,“真實”永遠是他的一條準則。他對自然主義大加弘揚與倡導,並對與之相近的現實主義懷著虔誠的捍衛熱情。他力圖避免當時文壇上的左傾機械論的通病。生活實感正是茅盾最為關切的,在他看來,充實的生活,比正確的觀念和純熟的技術更重要。

在茅盾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充分注意了生活的複雜性,尤其是注意了人及其關係的複雜性。他在《子夜》的構思和蒐集過程中反覆調查研究,所以他對產業界、金融界的情況瞭然於胸,因而《子夜》能以生動的形象真實、細緻地再現生活,在同一類作品中獨領風騷。

5.史詩性質
中國小說歷來受到“史傳”傳統和“詩騷”傳統的深刻影響與滲透。茅盾的《子夜》依然處在這兩大傳統互動的框架之中,一方面,茅盾為意識形態化的歷史觀念提供鮮明的、形象化的歷史圖景,深入地解釋了30年代國內經濟鬥爭、階級鬥爭的現實,得出的是符合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歷史結論。另一方面,茅盾也沒有忘記“言志抒情”的“詩”的功能,他將個人的、感性的歷史經驗編織在對具體人物的塑造中,他在作品中寄予的人文反思、人道批評。史詩性的現實主義創作有更大的規模與氣勢,反映一個歷史時期更為廣闊、更為複雜的社會面貌,因而更能顯示出這個時代的本質特徵

以《子夜》為起點的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的大部分作品,形成了相當穩定的創作模式,一批作家開始認同和嘗試這種創作模式,他們以極大的興趣關注社會現實,正面描寫社會的主要矛盾,所以,人們稱之為社會剖析小說。30年代後,由茅盾所開創的這一種形態的現實主義小說傳統漸漸地上升為主流,並在五六十年代達到了高峰。

《子夜》的藝術成就是最突出的,它以驚人的藝術力量表現了3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的各階級的矛盾與鬥爭,提出並回答當年最重要的社會問題,可以說《子夜》是我國無產階級文學運動中出現的第一部成功的長篇小說,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是作者對我國現代文學史的重大貢獻。

文學成就

1、《子夜》對寫實主義文學的貢獻
茅盾作為文學界公認的中國社會剖析派的壇主,具備社會科學家的氣質,擅於以小說參與時代的形式對國家、經濟、社會等進行巨觀思考。在《子夜》中,他以史詩的規模,慷慨激昂的氣概,壯闊立體的結構描述了20世紀上半時段中國社會發展的“時代性,揭露了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更加殖民地化的現實,表述了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的結論。”

2、《子夜》對金融文學的貢獻
有人認為,“《子夜》不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奇峰,而且是中國現代金融文學的開山巨著。”《子夜》以工業資本家兼金融家吳蓀甫和買辦資本家金融家趙伯韜之間的矛盾和鬥爭為主線,通過描寫買辦金融資本家、反動金融資本家以及革命運動者和工人民眾等角色,展現了金融界明爭暗鬥、各使招數的畫面,反映了金融家們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的卑鄙,表現了當時金融界的混亂與黑暗。

思想成就

《子夜》的故事發生在1930年5月至7月之間,以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為中心人物,以吳蓀甫與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矛盾為情節主線。圍繞這條主線,作者把上海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紛紜複雜的矛盾,定格於嚴謹而宏大的藝術結構中,描繪成一幅廣闊鮮明的社會生活圖景,生動冷靜地展現了當時各個階級、階層的生活面貌,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經濟以及思想的現實,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

“子夜”的命名高度概括了小說的時代背景和思想內容,蘊含著深刻的寓意。“‘子夜’是指夜裡11點到1點,即半夜。既然已經是半夜,那么離黎明就不遠了。”作者運用象徵手法,點明了小說的故事發生在新中國迎來黎明前最黑暗的時期,表達了中國人民即將衝破黑暗奔向黎明的堅決信心,體現了自由解放的曙光即將降臨中國社會的希望。

文章賞析

優秀小說家茅盾具有社會科學家的氣質,擅長以嚴謹的理性思辨剖析社會現象,構建長篇巨製。《子夜》是茅盾最優秀的社會分析小說。通過對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等人物的刻畫,展示了30年代國中國社會生活的廣闊畫卷,史詩性的再現了中國民族工業在帝國主義、買辦資產階級、統治階級重壓下的悲劇命運。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具有雙重性格:一方面強大、自信、有抱負、有手腕;另一方面卻軟弱、空虛。一方面對帝國主義、買辦資產階級、封建官僚不滿;另一方面又敵視工農。節選片段中,細緻地描寫了他在走向失敗過程中的掙扎與抵抗,表現了他外強中乾、似強實弱的個性特徵。

作者簡介

(圖)《子夜》《子夜》

茅盾,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之區,它緊鄰著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造成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風。他十歲喪父。許多中國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師”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撫養長大。從北京大學預科讀畢,無力升學,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說月報》,成為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家,就在這時候。

接著他參與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籌建中國共產黨,下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任過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秘書,宣傳部的代部長是毛澤東。國共合作破裂之後,自武漢流亡上海、日本,開始寫作《幻滅》、《動搖》、《追求》《虹》,遂拿起小說家的筆。這段上層政治鬥爭的經歷鑄成他的時代概括力和文學的全社會視野,早期作品的題材也多取於此。左聯期間他寫出了《子夜》、《林家鋪子》《春蠶》

抗戰時期,輾轉於香港新疆、延安、重慶、桂林等地,發表了《腐蝕》《霜葉紅似二月花》、《鍛鍊》等。文藝界為他慶了五十壽,他的聲名日隆。建國之後,他歷任文聯副主席、文化部長、作協主席,並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他已很難分身創作。但仍寫下了許多文藝評論和文藝論著。他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獻出了全部心血。

名家點評

馮雪峰:《子夜》一方面是普羅革命文學裡面的一部重要著作,另一方面就是“五四”後的先進的、社會的、現實主義的文學傳統之產物與發展。《子夜》似的巨著,……不但證明了茅盾個人的努力,不但證明了這個富有中國十幾年來的文學戰鬥經驗的作者已為普羅革命文學所獲得;《子夜》並且是把魯迅先驅地英勇地所開闢的中國現代的戰鬥的文學的路,現實主義的創作的路,接引到普羅革命文學上來的“里程碑”之一。《〈子夜〉與革命的現實主義的文學》

瞿秋白:“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套用真正的社會科學,在文藝上表現中國的社會關係和階級關係,在《子夜》不能夠不說是很大的成績”。《子夜》的出現是“中國文藝界的大事件”,“1933年在將來的文學史上,沒有疑問的要記錄《子夜》的出版……”。《〈子夜〉和國貨年》

《子夜》是茅盾長篇小說的代表作,它的出現使得1933年成為永遠值得紀念的一年。小說主人公吳蓀甫是1930年上海灘上的風雲人物,曾遊歷歐美的他力圖發展中國的民族工業,以實業救國,不料由於洋貨在中國的惡意傾銷,他用盡心機收買來的許多小廠都成了自己脫不下的“濕布衫”。與此同時,吳蓀甫家鄉農民暴動,他參與的債券投機生意也在買辦趙伯韜面前屢戰屢敗,在四面受敵的情況下,野心勃勃、剛愎自信的吳蓀甫使盡全身解數,拚命掙扎。資金緊張的他不得不剋扣工人工資,終使工潮爆發。最終他只得孤注一擲,以所有財產作抵押,在公債市場上決一勝負……

先給你推薦《子夜》有聲讀物下載的地方http://www.verycd.com/topics/48591/

我看過《子夜》,說實話,對我來說,很好看。有很強的現實感,沒有好些小說飄飄的感覺,同時又很輕靈,使我很受啟發。

小說主人公吳蓀甫是1930年上海灘上的風雲人物,曾遊歷歐洲美的他力圖發展中國的民族工業,以實業救國,不料由於洋貨在中國的惡意傾銷,他用盡心機收買來的許多小廠都成了自己脫不下的“濕布衫”。與此同時,吳蓀甫家鄉農民暴動,他參與的債券投機生意也在買辦趙伯韜面前屢戰屢敗,在四面受敵的情況下,野心勃勃、剛愎自信的吳蓀甫使盡全身解數,拚命掙扎。資金緊張的他海里不剋扣工人工資,終使工潮爆發。最終他只得孤注一擲,以所有財產作抵押,在公債市場上決一勝負……《子夜》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1896一1981創作的長篇小說,

初版印行之時1933年即引起強烈反響。瞿秋白曾撰文評論說:“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一九三三年在將來的文學史上,沒有疑問的要記錄《子夜》的出版。”《〈子夜〉和國貨年》歷史的發展證實了瞿秋白的預言。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日本著名文學研究家筱田一士在推薦十部二十世紀世界文學巨著時,便選擇了《子夜》,認為這是一部可以與《追憶逝水年華》普魯斯特、《百年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媲美的傑作。

《子夜》是我國現代文學一部傑出的革命現實主義長篇。它以上海為中心,反映了中國社會的全貌,寫的是1930年5月至7月這兩個月中的事件。貫穿《子夜》全書的主線,是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圍繞這一主線,小說共寫十九章,第一、第二兩章交待人物,其餘十七章雖各有重點但皆共同服從於全書的中心,小說結尾側面帶出中國工農紅軍日益強大,指出了中國革命的真正出路。

當時上海的工商業遭受重大打擊,公債市場也隨著時局急升驟降。工業資本家吳蓀甫作為工業界巨頭,對中國工業充滿了信心。他“身材魁偉、舉止威嚴”,目光炯炯有神,言語具有磁性,能夠煽動起別人追求事業的勃勃雄心,願意跟他合作。他遊歷過英美等國,懂得管理現代工業的知識,有一套剝削工人、經營企業、與同行競爭的經驗和手腕,有魄力,有膽量,多謀善斷,富於冒險。他熱心於發展家鄉雙橋鎮的實業,經營著米廠、油坊、布店、當鋪、電廠、錢莊等等,並打算以擁有十萬人口的雙橋鎮為基地建築起他的“國家像個國家,政府像個政府”的“雙橋王國”來。

但是僅僅十萬人口的雙橋鎮還不是他“英雄用武”的地方,他要發展中國的民族工業,他要“發展企業,增加煙囪的數目,擴大銷售的市場”,他有著巨大的野心。後來,雖然他在家鄉的資產被農會攻占了,他的裕華絲廠也奄奄一息,頗不景氣。但此時的吳蓀甫沒有氣餒,他要把一些“半死不活的所謂企業家”全部打倒,要“把企業拿到他的鐵腕里來”。這時,正逢若干較小工廠無法償還債務,他便用極低價錢把它們吞併過來,輕易地吃掉了陳君宜的綢廠、朱吟秋的絲廠,同時又以孫吉人、王和甫共同組織的“益中信託公司”為大本營,不費吹灰之力地又吞併了八個日用品製造廠,他“扼住了朱吟秋的咽喉”,做起了實現他“雙橋王國”的美夢。

但是這一歷史時期的中國社會,各種矛盾纏繞在一起,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國民黨反動派和工農民主革命力量矛盾,國民黨內部汪、馮、閻、落之間的矛盾,資產階級內部民族資本家和買辦資本家之間的矛盾等等,錯綜複雜,交織在一起。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下,中國民族工業要想得到獨立的發展是根本不可能的。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掠奪,帝國主義侵略的魔手已緊緊地扼住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咽喉,因此他的所謂“雙橋三國”的美夢,他的發展民族工業的勃勃雄心也就只能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幻想。他與美帶及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代理人趙伯韜進行著勾心鬥角的鬥爭,有時他剛愎自用,根本不把趙伯韜放在眼裡,要和他決一高低,但當他在金融市場失敗以後,當他得知趙伯韜有美國老闆撐腰時,卻又表現得,“再也振作不起來”,

甚至打起了退堂鼓,產生了“有條件投降”的想法;在跟趙伯韜的爭鬥中,他和工人階級的矛盾也日益加劇。他拚命地榨取工人的血汗,尤其是當他受到趙伯韜的威脅,感到資金短缺、生存危險的時候,更是企圖從工人身上榨取資本,他減少工人工資、開除工人、延長工作時間,他企圖靠剝削工人來挽救國外貨傾銷和軍閥混戰所造成的企業的不振,想吸盡工人的血汗來彌補他在投機市場上所受到的損失,他的所作所為引起了工人的強烈反抗和罷工。為了挽救自己的失敗命運,他一方面利用軍警來鎮壓工人的罷工運動,一方面又用他的走狗屠維岳的各種陰謀詭計來破壞排山倒海的工人運動,

但最終還是阻擋不住、熄滅不了風起雲湧的罷工運動,他被工人運動搞得驚慌失措,被工人運動嚇得“卜卜地心跳”,坐臥不寧;他費盡心思、花極低代價收買過來的許多小廠也都成了他脫不下的“濕布衫”,因為要維持這些工廠,需要大量現金。後來他周轉不靈,硬是叫這些小廠把他拖垮了;他和孫吉人、王和甫所苦心經營的益中信託公司在軍閥混戰、農村破產、工廠生產過剩、趙伯韜的大規模經濟封鎖之下一敗塗地;他們發起組織益中信託公司,不到兩月,“美夢”、“雄圖”就成為泡影;野心勃勃、剛愎自用的吳蓀甫,已沒有多少可走的路了。

於是吳蓀甫開始向公債市場打主意了。吳蓀甫是“辦實業”的,他以發展民族工業為己任,向來反對擁有大資本的社竹齋一類人專做地皮、金子、公債的買賣,但為了生存,他也鑽進了公債的投機活動里。公債市場一直是趙伯韜的天下。趙伯韜是美帝國主義豢養的買辦金融資本家,是半殖民地的特有產物,是一個有大量美資做後台的財閥。吳蓀甫瞧不起這個美帝國主義的洋捐客,再加上趙伯韜有意要吞併他的企業王國,迫使他俯首稱臣,

這些都堅定了他要和趙伯韜決一雌雄的決心。他希望實現他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理想,盼望國民黨反蔣派和地方軍閥的聯盟“北方擴大會議”的軍事行動趕快成功,可是當北方的軍事進展不利於他的公債活動時,他又“惟恐北方的軍事勢力發展得太快了”。在他身上,凝聚著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患得患失的心態以及其先天的軟弱性。顯然,作為民族資本家的吳蓀甫,很難是趙伯韜的對手。趙伯韜依仗著蔣介石法西斯政權的力量,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有著壓倒吳亦甫的優勢。他控制並操縱著上海的公債投機市場,扼制著民族工業的咽喉。他暗中破壞“益中信託公司”,阻止它們和一些銀行、錢莊的來往,

企圖通過“公債多頭公司”來實現他以金融資本支配民族工業資本的計畫,他要吳蓀甫老老實實地俯首稱臣。趙伯韜老謀深算,用美國金融資本家勢力做後盾,和反動軍閥狼狽為奸,操縱著公債市場,組織銀行托拉斯。面對趙伯韜的強大實力,吳蓀甫發現“自己也有被吞併的危險”,於是他一反過去的果決專斷和滿懷信心,而變得急躁不安,狐疑惶惑了。為了不被趙伯韜吃掉,他也於起了過去曾反對過的公債多頭公司,模仿著趙伯韜,與反動軍閥串通一氣,販賣軍火,狼狽為奸,企圖靠內戰來發財。在公債市場的最後決鬥中,他把絲廠、住宅以及八個日用品工廠的資本全部拿來押上做“空頭”,孤注一擲,以求挽救自己。但由於社竹齋,這個他一度推心置腹的合股人的倒戈相向,把資金偷偷地投到了趙伯韜的名下,使得吳蓀甫終於沒能逃脫垮台的命運。

書中對於工農民眾運動的描寫,可以說是不成功的,尤其是對工人罷工鬥爭的描寫,缺點更為明顯。作者後來曾經指出產生這方面缺點的原因:“這一部小說寫的是三個方面:買辦金融資本家,反動的工業資本家,革命運動者及工人民眾。三者之中,前兩者是直接觀察了其人與其事的,後一者則僅憑‘第二手’的材料——即身與其事者乃至第三者的口述。這樣的題材的來源,就使得這部小說的描寫買辦金融資本家和反動的工業資本家的部分比較生動真實,而描寫革命運動者及工人民眾的部分則差得多了。”

相關評論

《子夜》———三十年代舊中國的畫卷
1933年,一部“套用真正的社會科學,在文藝上表現中國的社會關係和階級關係”的扛鼎之作———《子夜》出版了,幾十年過去了,《子夜》里所描寫的黑暗的中國,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書中留下的沉甸甸的歷史卻值得我們思考。《子夜》以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這樣全景式的整體建構為起價值取向,並以自覺的參與意識,探索社會政治問題。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國處在國民黨的黑暗統治下,當時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地主、大資產階級篡奪了大革命的勝利果實,內有蔣介石,外有帝國主義,他們把中國進一步推向了“兩半”的社會的深淵。民族資產階級、工農民眾的革命鬥爭等這些歷史上的名詞,在《子夜》中得到了深刻的詮釋。《子夜》用社會科學的觀點,階級分析的方法,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鏇律和階級關係。馮血峰曾評價說:“《子夜》是把魯迅先驅地英勇地所開闢的中國現代的戰鬥的文學的路,現實主義的路,接引到普洛革命文學上來的里程碑之一”。

吳蓀甫是《子夜》九十多個人物中性格最鮮明的,是三十年代民族工業資本家的典型,是詮釋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民族資產階級的雙重性,在他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他有著發展民族工業的野心、魄力和手段,他“富於冒險的精神、硬幹的膽力”因此,他不僅在家鄉雙橋鎮辦起了錢莊、當鋪、油坊、米廠、電廠等,還在上海有一家裕華絲廠,甚至還和孫吉人、王和甫等民族工業資本家組織了益中信託公司。他們幻想著“他們的燈泡、熱水瓶、陽傘、肥皂、橡膠拖鞋,走遍全中國的窮鄉僻壤!”他們高呼“只要國家像個國家,政府像個政府,中國工業一定有希望”。

但“他動輒想到保守,想到了妥協”。在他的野心受到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阻擋時,他選擇了鎮壓工人罷工來轉嫁自身危機,同時大搞“公債投機”,妄圖用此擊敗“公債魔王”趙伯韜。現實是殘酷的,當時的社會歷史現實和民族家的固有軟弱性,決定了吳蓀甫的命運只能像企圖用“大放盤”“一元貨”的辦法度過難關的小商人林老闆一樣。他的悲哀不是他一個人的,而是全社會的。

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通過《子夜》可以認識三十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現實,認識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重性,認識舊中國半殖半封的社會性質,了解三十年代的黨所領導的工農鬥爭的風起雲湧之勢等等。

因此,《子夜》是茅盾先生展現給後人的一幅歷史畫卷,讓今天的人們能清晰的了解那段歷史。

同時,第四章的農民武裝活捉老地主,吳蓀甫的舅舅曹剝皮及第十三,十四章描寫的上海裕華絲廠女工的罷工,都是在用文學眼光敘述歷史事件,讓人們在文學欣賞中體會到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子夜》猶如一面鏡子,照出了舊中國社會的一角,茅盾猶如一個說書人,道出了那段辛酸的歷史,展現了一個千瘡百孔的民族的血淚。
文人筆下的歷史,後人眼中的現實茅盾用敏銳的眼光,犀利的筆峰,透徹地理解了主宰著站前中國社會的各種傾向、潮流和力量……從而使他的描寫具有明顯的真實的文獻價值。朝鮮學者朴興炳認為“《子夜》的歷史功績在於開創了中國社會現實主義文學發展的道路。”可以說《子夜》就是一部高級形式的社會檔案。它把三十年代這箇中國社會發展的“橫斷面”展現給了後人。《子夜》不僅描寫投機市場瞬息萬變的鬥爭,民族工業的慘澹的前景,都市資產階級社會醉生夢死的生活,而且描寫了工人階級的罷工鬥爭,農村的革命暴動等等。

《子夜》這部社會剖析小說不僅在國民黨時期被禁版過,在“四人幫”時期也被禁版過,由此,我們也能看出《子夜》的社會影響和《子夜》的進步意義。這些都是建立在茅盾先生憂國意識基礎之上的,正如王若飛同志曾給茅盾的評價一樣,他說:茅盾先生的創作事業,一直是聯繫著和反映著中國民族與中國人民大眾的解放事業的。在他的創作年代裡,也正是中國民族與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大變革時期,中國大時代的潮流,都反映在茅盾先生的創作中……從茅盾先生的創作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社會的大變動,也可以看到中國人民解放運動的起落消長。茅盾先生的最大成功之處,正是他的創作反映了中國大時態的動態,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創作中心內容,與中國人民解放運動聯繫著的。

一個偉人去了,一批作品留下了,一段歷史過去了,一種憂國精神留下了,這就是茅盾的偉大,《子夜》的偉大。

同名電視劇

主創介紹

沈傲君飾演林佩瑤 沈傲君飾演林佩瑤

導 演:楊 克 林 子
策 劃:鄭萬隆工作室
編 劇:黃劍東王海洲
藝術總監:韋 韜
攝 影:陳雲峰
美 術:郭 陽
作 曲:劉崢嶸
製片主任:於忠元
主演:陳寶國領銜主演、沈傲君、劉鈞

故事梗概

電視連續劇《子夜》是根據茅盾先生的代表作同名小說改編。故事發生從上個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當時的中國社會矛盾複雜,政治局面黑暗、動盪、政府腐敗、軍閥武裝混戰,帝國主義侵略的企圖已顯端倪。在這樣一個時代風雲變幻莫測的時期,有著過人膽略和智謀的中國民族資本家的代表人物吳蓀甫,從日本回到上海雄心勃勃地要發展他的民族工業王國,實現他成為“中國機械工業時代英雄”的夢想。然而一踏上黃浦江岸就遇上了刺殺督軍林昆的暴動事件,混亂中將隨身帶回來的20多萬銀票丟失了,又因在尋找銀票時,無意中看見了刺殺督軍的激進分子綁架林昆之女林佩瑤也被一同綁架,因此與林佩瑤建立了患難之情。而丟失的銀票無意被正處財務危機的趙伯韜獲得,解了趙的危機。空有一腔熱血的吳蓀甫失魂落魄地回到老家雙橋鎮,又被守舊的吳父狠狠地教訓了一頓,一心想侵吞吳家財產的女婿胡炳文,設計陷害蓀甫,被蓀甫反治結果落馬而亡。不明真相的姐姐吳芙芳卻認定吳蓀甫害死了自己的丈夫,要蓀甫償命。吳蓀甫只能再次離開家鄉來到上海創業,機緣巧合又遇到了賣餛飩的林佩瑤,結識了當趙伯韜助手的杜竹齋,愛情和事業都有了進展。當杜竹齋將蓀甫引見給趙伯韜時,趙卻小人之心地懷疑蓀甫是追20萬銀票,有不良動機而來。一無所知的蓀甫卻真誠地為趙出謀劃策,當趙伯韜終於不再為20萬銀票擔憂時,卻發現吳蓀甫的才幹將是他今後的隱患,就設計害吳蓀甫。千鈞一髮之際杜竹齋無意中卻救了吳蓀甫,敗北的趙伯韜只得隱退。

《子夜》《子夜》

八年後,已成氣候的吳蓀甫將老父親接到上海,守舊一輩子的吳父無法承受上海的光怪陸離而死去,喜事變成了喪事。事業上吳蓀甫面對著帝國主義、封建勢力的壓迫,在官僚資本和買辦資本的圍剿中,命運把他推向了決鬥場。他既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有著不可調和的生死矛盾,同時又和農民、工人有著尖銳的矛盾衝突。為了取得鬥爭的勝利,他又不得不投入到官僚資本的懷抱,妄圖借戰爭來控制公債市場。但由於資本有限也由於民族資本家自身的弱點,軟弱、恐慌而又獨斷專行的吳蓀甫,在公債市場困難重重情況下,為了轉嫁危機,他把矛頭對準了工人,減少工人工資,開除工人,延長勞動時間,在工人反抗和罷工中他又收買利用工賊瓦解工人隊伍並且勾結軍警鎮壓工人。但這一切都避免不了他在公債和工廠兩條展現上節節敗退的悲劇。
最後吳蓀甫和趙伯韜當麵攤牌當面交鋒,趙伯韜以貸款給危機中的“益中公司”作為“和解”的條件,而暗地裡正在一步步地進行著吞併“益中公司”的計畫。當吳蓀甫發現趙伯韜的陰謀後毫不屈服,決定孤注一擲,做最後的決鬥。決鬥的結果是吳蓀甫和趙伯韜在公債市場上都全面崩潰,而曾經的好友杜竹齋卻異峰突起。妻子林佩瑤終於忍受不了現實的殘酷而跳海自殺。
在中國民族工業迎來了蓬勃發展黃金時代的今天,將茅盾先生的名著《子夜》搬上螢幕是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它告訴觀眾中國共產黨在舊中國歷史條件下所領導的中國革命是正確的,還告訴觀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民族工業求生存求發展是沒有前途和出路的。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為中國民族工業開創光明的前途、發展的生機和寬廣的道路。

影片看點

(女)沈傲君飾演林佩瑤 (男)雷漢飾演杜竹齋  劇照(女)沈傲君飾演林佩瑤 (男)雷漢飾演杜竹齋 劇照

由北京天潤傳媒投資拍攝的41集電視連續劇《子夜》堪稱未播先熱,據了解,該劇由文壇巨匠茅盾先生的同名著作改編而成,不但使用了現代理念來演繹名著故事,而且包含懸疑、偶像、警匪、愛情等眾多對觀眾富有吸引力的元素。
陳寶國(blog)、劉均等主演的《子夜》是一個男人群戲,主要角色既有懷著“中國機械工業時代英雄”夢想的民族資本家吳蓀甫,也有表面熱情豪爽、內心陰險毒辣的金融買辦趙伯韜,兩人的商戰是故事的主線,此外,劇中還包含了眾多看點,包括懸疑、偶像、警匪和愛情等,可以說,《子夜》中幾乎擁有當前電視劇中“所有的好看元素”。
儘管電視劇《子夜》的背景取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但劇情卻是在原著的基礎上進行擴展,以適合現代人的眼光,不但保證了原汁原味,還具有現實意義,如股市的商戰和民族自豪感等。而據總製片人林子介紹,劇組是在用一種新的理念來演繹老的故事,並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待二三十年代的民族資本家。
提到《子夜》,人們通常會想到這部名著厚重的時代感,不過,在主創人員深入淺出的演繹下,電視劇《子夜》不缺乏商業元素,但又不流於膚淺。林子表示,假如沒看過原著,將被劇中的家長里短所吸引,會感到好看和新鮮,而內行的人則能看到其中的深厚底蘊,總的來說,這部電視劇迎合了所有的觀眾,能吸引所有人。

相關評價

電視劇《子夜》精彩劇照電視劇《子夜》精彩劇照

電視連續劇《子夜》是根據茅盾先生的名著《子夜》改編。改編時尊重原著的創作思想和創作風格,完好而現實地體現了原著的歷史風貌、人物個性和文化內涵。該劇由陳寶國、沈傲君等人主演。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