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兵書》

《姜太公兵書》

《姜太公兵書》是晉化主編的作品,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咋2010年1月1日出版。中國古代八大兵書是一部世界的兵學聖典,被譽為“天下奇書”,更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奇書聖典。《姜太公兵書》為該八大兵書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太公兵書》《太公兵書》
商周之交, 姜太公在山中避紂時苦心研究兵法,並寫出太公兵書,成為中國古代八大兵書之一。天台山中太公台尚在,太公崖猶存。

《姜太公兵書》為該八大兵書之一。中國古代八大兵書是一部世界的兵學聖典,被譽為“天下奇書”,更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奇書聖典。中國古代八大兵書是中國歷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兵者,國之大事,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的無上利器,更是流行於商界的商戰指南,更是公認的世界上偉大的軍事著作。
中國古代八大兵書更是一部軍事哲學書,把人類生死場上的智慧較量深刻展示出來,成為中華謀略的集大成者。

內容

姜太公即姜子牙。姜子牙原名姜望,周代東海(今山東郯城北)人,子牙是他的字。他既是中國古代第一名將,也是中國古代第一名相。
據稱,他是炎帝後裔,其祖先曾幫助禹治理洪水,受封於呂,所以又名呂尚。他最初是在殷朝任職,後來因年老,離開殷朝,隱居於西周,以釣魚為生。一天,周文王外出打獵,在渭水旁遇見他,高興地說:“我的祖上曾說,有聖賢之人來到西周,周一定會興盛起來,莫非你就是那位聖人?我們太公盼望了好久啊。”因此,人們又稱他為“太公望”、“呂望”或“姜太公”。
在兩周統治政權中,姜太公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周文王一系列改革維新的方針大計,都賴他制定與執行,他是武王的岳丈大人,滅商建周,完全依賴他的輔佐。牧野一戰,紂王兵敗自焚即是《姜太公兵書》的輝煌成就。而中國完整統一的軍事哲學思想,亦是從姜太公開始的。周公旦的“文治”與“武功”謀略,也是學自於太公而又加以發揮的,可以說,周朝的統一大業與太公的謀略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姜太公的謀略思想,主要體現在《六韜》之中。雖然《六韜》是後人追述的著作,但這是因為古人沒有著書的觀念,其學說多半是以傳說為基礎,經後人整理加工而成的,《六韜》的精闢內容則是以姜太公軍事思想為基礎的。
所謂“韜”,本義是箭的套子,意指深藏不露而又非常厲害。所謂“六韜”,分別是文、武、龍、虎、豹、犬韜,其中文、武韜是太公的政治謀略思想,龍、虎、豹、犬韜是太公的軍事謀略思想。
首先,姜太公認為“道在行仁”。他指出,天下並非君王一人所有,而是天下人所共有。這是創立天下、治理國家、鞏固江山的重要謀略思想。這個謀略的確立,對那些濫施權欲、橫徵暴斂、窮兵黷武的昏君,是有制約作用的,而對穩定社會秩序更是具有重要意義。政治統御的奧妙在“行仁”,行仁是有條件的,那就是要富,“不富無以為仁”。太公認為,君主要注意增強國力,如果國家不富裕,百姓就不能豐足,百姓不豐足,則難以接受禮儀教化,“禮”也就無法執行。只有把提高廣大民眾生活水平的策略當作優先的施政考量,方能體現統治者的仁政,反之,即是暴政。
其次,是“仁在愛民”。姜太公說:“天下是萬民的天下。”他認為將天下之利,分享給天下萬民的人,才能得到天下,凡是想獨占天下利益的人,必然會失去天下。善於領導的人,對待民眾和部屬,應像父母慈愛子女,兄長愛護弟妹一般;看到百姓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應該感到哀傷,看到人民過度辛勞,應該覺得痛苦;對待人民應有愛屋及烏的同情心。
再次,是“任賢用賢”。周文王訪賢到了渭水的北岸,見到姜太公在岸邊悠然垂釣,走到跟前,發現釣魚人的雙眼竟是閉著的。文王問姜尚:“老人家,你釣到魚了嗎?”只見姜太公不慌不忙地說:“你為什麼只問我有沒有釣到魚?這未免有點無聊,我是在想國家大事呀!釣一條魚就高興地不知所措,那是小人的行徑,而我想釣的魚和這類人大不相同。”姜太公心中的賢才標準是“樂得其志”的人,是遇事沉著、處事泰然,時刻不忘天下大事的人。
擇人招賢,是用人謀略的一部分。選拔了人才之後,還應予以大膽任用。一天,周武王請教太公說:“國家招了不少賢才,為什麼還會出現危亡的局面呢?”太公回答道:“舉了賢,卻沒有任用,實際上只是徒有舉賢的虛名,而沒有發揮任賢的作用,這樣國家難免要發生危機。”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人治的謀略思想,一個國家、一個團體、一個企業,不僅要關心自己的團隊里有多少人才,或得到了多少人才,更重要的是,還應考慮自己能不能善用人才,能不能放心、放手讓這些人才發揮所長,讓每個人得以進入最佳的工作狀態,發揮自己的才能。
第四,是“賞罰分明”。姜太公認為,治國治軍的要點就是當賞則賞,當罰則罰。這是任何執政者為建立權威、收攬人心所必須採用的重要策略。在執行這個謀略時,最關鍵的是要做到:與自己親近,並且是自己非常器重或喜愛的人犯了罪,你一定要懲罰;而你十分討厭的人,若是立下了功勞,也一定要獎賞。不能以私害公,這是治國治軍的第一要義。姜尚經常告誡武王:“賢君之治國,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賞賜不加於無功,刑罰不加於無罪。”
第五,是“克己”。姜太公指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作為統治者,對任何人與任何事,都應該恭謹,不能懈怠,否則就會給自己帶來危害。處上位者應克制自己的情感、節制欲望,也就是“克己”。此一謀略思想,也適用於當今的企業和公司管理。
軍事上的人文主義,姜太公的中心謀略就是“仁者無敵”。牧野戰役之前,姜太公對武王說:“只要得人心,受到老百姓的擁護,去攻打那失道的昏王,就是不戰也知道誰會勝利;賢明的君王去討伐那不肖之徒,不用占卜也知道誰會獲勝;敵人殘害百姓,我們愛惜人民,既使那些現在並不支持***人,必然也會聽從***指揮。”太公的預料完全正確,牧野之戰開始,商兵陣前倒戈,結局與其之估量完全相符。
在兵法上,太公又十分重視謀略策劃,推崇“兵不厭詐”。他認為打仗要勝在不可知,對於戰爭,他作了這樣的描述:“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猛獸將搏,弭耳俯伏;聖人將動,必有愚色。”可見,戰爭在他眼裡是一種藝術。
雖然姜太公主張兵貴變化的謀略思想,但在治軍方面,太公卻特別注意對士兵的訓練,他認為“三軍以戒為固,以怠為敗”,在軍隊紀律上一點也不能馬虎;行動不允許拖拖拉拉,猶豫與遲疑是臨敵作戰的致命傷。
在姜太公的軍事謀略中,要求將帥要有統一指揮的意志和才能,一切軍令,都應該由將領作出決定,在與敵人作戰時,絕對不能三心二意。在他看來,堅決果斷的勇氣是最可貴的。至於軍隊,不管有多少人,在行動上都必須保持團結一體的最佳狀態,只有這樣,才能無往不利。用太公的話說:“凡兵之道,莫過於一”、“乖眾不可使伐人”。沒有見識的將領,沒有紀律的士兵,絕不可能贏得戰爭的勝利。
在如何調查研究敵情方面,姜太公主張採用全民調查,以獲得準確的情報。分析情報的時候,“必見其陽,又見其陰,乃知其心。必見其外,又見其內,乃知其意。必見其疏,又見其親,乃知其情”。分析研究情報,要全面而徹底。
軍事謀略中,制定謀略與實施謀略的主動權,必須掌握在將帥手中。太公認為:“將不仁則三軍不親,將不勇則三軍不銳,將不智則三軍大疑,將不明則三軍大傾,將不精微則三軍失其機,將不常戒則三軍失其備,將不強力則三軍失其識。故將者人之司令,三軍與之俱治,與之俱亂。”由此可知將帥是決定勝敗的關鍵。強將強兵強國,弱將弱兵弱國。
《六韜》一書在社會上流傳很廣,內容奧秘精深、變化無窮、玄妙莫測,其軍事謀略思想,至今仍具有可資借鑑的參考價值。

目錄

第一章 文韜篇
本韜綜述
一、文師
二、盈虛
三、國務
四、大禮
五、明傳
六、六守
七、守土
八、守國
九、上賢
十、舉賢
十一、賞罰
十二、兵道
第二章 武韜篇
本韜綜述
一、發啟
二、文啟
三、文伐
四、順啟
五、三疑
第三章 龍韜篇
本韜綜述
一、王翼
二、論將
三、選將
四、立將
五、將威
六、勵軍
七、陰符
八、陰書
九、軍勢
十、奇兵
十一、五音
十二、兵征
十三、農器
第四章 虎韜篇
本韜綜述
一、軍用
二、三陣
三、疾戰
四、必出
五、軍略
六、臨境
七、動靜
八、金鼓
九、絕道
十、略地
十一、火戰
十二、壘虛
第五章 豹韜篇
本韜綜述
一、材戰
二、突戰
三、強敵
四、敵武
五、鳥雲山兵
六、鳥雲澤兵
七、少眾
八、分險
第六章 犬韜篇
本韜綜述
一、分合
二、武鋒
三、練士
四、教戰
五、均兵
六、武車士
七、武騎士
八、戰車
九、戰騎
十、戰步
附錄、姜子牙與《姜太公兵書》
一、《六韜》的由來
二、《六韜》的思想和戰術
三、《六韜》的價值和影響
四、《六韜》精神通天下
……

精彩文摘

(譯文)
周文王將要出城去打獵,命令史編為其占卜,得吉兆。史編對文王說:“你這次到渭水的北岸打獵,將有很大的收穫。所得既不是龍、螭,也不是虎、熊,而是擁有公侯才幹的人,上天將派他來做你的老師,輔佐你事業成功,還要加惠於你的子孫後代。”
周文王問:“占卜的預兆真有這樣吉祥嗎?”
史編說:“臣的遠祖史疇曾為禹帝占卜而得皋陶,那次的兆詞和今天的非常相似。”
文王於是齋戒三日,然後乘著打獵用的車,駕著駿馬,來到渭河北岸狩獵,果然遇見姜太公,他正坐在茅草叢生的河岸邊釣魚。
王向前對太公表示慰勞之意,然後問他說:“先生很喜歡釣魚嗎?”
太公回答說:“我聽說君子沒有不樂於實現自己的抱負,一般人樂於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現在釣魚的道理與這些很相似,並不是喜不喜歡的問題。”
文王問:“怎么說道理與這很相似呢?”
太公回答說:“釣魚這件事,如同君主網羅人才一樣,有三種權術:用厚祿引誘人才,使他發揮所長,好像用魚餌釣魚一樣,是一種權術;用重金收買勇士,使其勇於赴難,好像用香餌釣魚一樣,又是一種權術;用不同的官位授予不同的人才,使其效忠,好像是用不同的誘餌釣取不同的魚一樣,這又是一種權術。凡是垂釣者都希望釣到魚,釣魚的道理實在深奧,從這道理中可以觀察和處理天下大事。”
文王說:“我想聽聽這深奧的道理!”
太公說:“源泉深遠則水流通暢不息,水流通暢不息,魚類才得以生存,這是自然的道理。樹木根深長則枝葉茂盛,枝葉茂盛,才能結出果實,這也是自然的道理。和君子相處,如果志同情合,就能親密合作,親密合作,就能建功立業,這同樣是自然的道理。一般的言語應對,無非是表情達意的一種方式,能說出真情實意,肺腑之言,才能稱得上是至交了。現在我說的話,都是至情之言,毫無隱諱,你聽了不會感到厭惡吧!”
文王說:“凡是有仁德的人都能接受最正直的勸諫,不會厭惡人家講真話;你怎么會這么說呢?”
太公說:“釣絲細微,魚餌明顯,小魚會來吃;釣絲適中,魚餌味美,中等大小的魚兒會來吃;釣絲粗長,魚餌豐碩,大魚會來吃。魚兒食餌上釣,就會被釣絲牽制。人們要食君俸祿,就要服從君主。所以用香餌釣魚,魚可供烹用;以爵祿取人,人可竭盡其力;以家為基礎而取得國家,國家就能為你所有;以國家為基礎而取天下,天下就可以被你征服。”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