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納蘭容若]

納蘭容若(1655-1685):清詞人。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大學士明珠之子。康熙進士,官一等侍衛。善騎射,好讀書。納蘭詞以小令見長,多感傷情調,間有雄渾之風。

作者簡介

性德少聰穎,讀書過目即能成誦,繼承滿人習武傳統,精於騎射。在書法、繪畫、音樂方面均有一定造詣。康熙十五年(進士。授三等侍衛,尋晉一等,武官正三品。

妻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盧氏,賜淑人,誥贈一品夫人,婚後三年,妻子亡故,吳江葉元禮親為之撰墓志銘,繼娶官氏,賜淑人。妾顏氏,後納江南沈宛,著有《選夢詞》“風韻不減夫婿”,亡佚。納蘭性德死時,年僅三十一歲,“文人祚薄,哀動天地”葬於京西皂莢屯。有三子四女。一女嫁與驍將年羹堯。

納蘭性德與朱彝尊、陳維崧、顧貞觀、姜宸英、嚴繩孫等漢族名士交遊,從一定程度上為清廷籠絡住一批漢族知識分子。一生著作頗豐:《通志堂集》二十卷、《淥水亭雜識》四卷,《詞林正略》;輯《大易集義粹言》八十卷,《陳氏禮記說補正》三十八卷;編選《近詞初集》、《名家絕句鈔》、《全唐詩選》等書,筆力驚人。
納蘭性德以詞聞,現存349首,哀感頑艷,有南唐後主遺風,悼亡詞情真意切,痛徹肺腑,令人不忍卒讀,王國維有評:"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朱祖謀雲:"八百年來無此作者" ,潭獻雲"以成容若之貴……,而作詞皆幽艷哀斷,所謂別有懷抱者也",當時盛傳,“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納蘭詞》傳至國外,朝鮮人謂“誰料曉風殘月後,而今重見柳屯田”。

納蘭詞初名《側帽》,後名《飲水》,現統稱納蘭詞。

《如夢令》1

如夢令 納蘭容若

正是轆轤金井,

滿砌落花紅冷。

驀地一相逢,

心事眼波難定。

誰省,誰省,

從此簟紋燈影。

《如夢令》1譯文

正是清晨,滿地的落花雖紅卻已冷。忽然與你相逢,可以是久別也可以是初見,你的眼看不出你的心事。有誰知道?有誰知道?我從此便輾轉反側,孤燈難眠。

《如夢令》1賞析

這闋短小的《如夢令》像極了納蘭容若的一生,前段是滿砌落花紅冷,眼波心事難定的少年風流,後半段是從此簟紋燈影的憂鬱惆悵。

首句點明了相遇的地點。轆轤金井本是深庭豪門極常見的事物,但從詞句一開始,這一再尋常不過的井台在他心裡就不一般了。“正是”二字,托出了分量。“滿砌落花紅冷”既渲染了轆轤金井之地的環境浪漫,又點明了相遇的時節。金井周圍的石階上層層落紅鋪砌,使人不忍踐踏,而滿地的落英又不可遏止地勾起了詞人善感的心緒。常人以落紅喻無情物,紅色本是暖色調,“落紅”便反其意而用,既是他自己寂寞闌珊的心情寫照,也是詞中所描寫的戀愛的最終必然的結局的象徵吧。最美最動人的事物鏇即就如落花飄墮,不可挽留地消逝,餘韻裊裊杳杳。

在這闌珊的暮春時節,兩人突然相逢,“驀地”是何等的驚奇,是何等的出人意表,故而這種情是突發的,不可預料的,也不可阻攔的。

在古代男女授受不親的前提下,一見鍾情所帶來的衝擊無法想像。可是,戀人的心又是最不可捉摸的,“心事眼波難定”,驚鴻一瞥的美好情感轉而製造了更多的內心紛擾,所以,“誰省,誰省,從此簟紋燈影”這一直轉而下的心理變化,正是剎那間的欣喜浸入了綿綿不盡的憂愁和疑惑中——對方的心思無法琢磨,未來的不可測又添上了一份恐慌,於是,深宵的青燈旁、孤枕畔,又多了一個輾轉反側的不眠人兒。

這首初戀情詞極為精巧雅致,細細讀來如觀仕女圖般,字雖簡練,情卻綿密。只是結果如何呢?短暫的幸福感後,其相思苦戀的痛苦憂傷就更突出了。

這首《如夢令》最令人咀嚼思索的,莫如那個“冷”字。這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情境修飾語詞,而是詞人心緒最真實貼切的寫照。

也許因為納蘭容若太善於言愁了,因此一般人對他有個誤解,以為他是個消極頹廢的詞人。其實他的“愁”,是在封建壓力下,精神苦悶的表現。納蘭容若的父親名叫納蘭明珠,官至太傅,位極人臣。但此人庸俗卑鄙、貪財,和納蘭容若那種清高絕俗的性格,正是極端相反。也許又正是因此,使他在貴族的血管里流著“叛逆”的血液,他本質上是一個有正義感的讀書人,他父親的所作所為,都令他聽不慣,看不慣,可是在封建的壓力下,他又不能公開地反抗父親,因此精神上就感到鬱悶,正像《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一樣。在封建壓力下,不能求得精神的解脫,雖“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於是在詞章上就化為悲苦之聲。納蘭容若的情感非常豐富,他說自己“不是人間富貴花”,而是天上的“痴情種”,“人間惆悵客”,這一點也很和《紅樓夢》中的寶玉相同。

《如夢令》2

萬帳穹廬人醉,星影搖搖欲墜。歸夢隔狼河,又被河聲攪碎。還睡,還睡。解道醒來無味。

《如夢令》2解析

這首小令開頭較為豪放,而結尾卻歸於萬般無奈,道出了詞人北巡時的清冷心境。
此詞鏤景刻情,表面寫景,實是嘆息人生際遇之多舛,仕途之蹭蹬,表達了強烈的時空感和一個覺醒者的孤獨意識。蔡嵩雲《柯亭詞作》雲:“納蘭小詞,豐神迥絕”,“尤工寫塞外荒寒之景,殆扈從時所身歷,故言之親切如此”。納蘭身歷此情此景,清醒地意識到“我”作為“獨立的這一個”的存在。此時,時代雖歷“康乾盛世”,然封建君主制的衰落與腐朽已畢現於“烈火烹油,錦上添花”的背面。少年早慧、穎悟過人的納蘭,過早地認識到了這一點,自然成了那個時代惟一醒著卻無路可走的人。故其筆下的塞外風光,在草露蘊藉、親切可人之外,還具有了獨特而樸素的形而上的孤獨意識。

納蘭容若曾與康熙北巡,此令概北巡期間所作。“穹廬”應指北巡行營的圍帳,“萬帳”即形容規模龐大,時已入夜,如此大軍卻悄然無聲,此處寫靜。“人醉”,醉眼再加上野外天低,所以“星影搖搖欲墜”,此處顯動。星影搖晃下,人也沉沉睡去,欲夢回家鄉,卻“又被河聲攪碎”。人身不得還,連夢也不得還。又能怎樣呢,還是睡去吧,縱然無夢,但也無知無覺,總好過醒時的寂寞無奈。

《如夢令》3

木葉紛紛歸路,殘月曉風何處。訊息竟浮沉,今夜相思幾許。秋雨,秋雨。一半西風吹去。

《如夢令》3賞析

天已涼秋,秋風吹落一樹德黃葉,紛紛揚揚,如漫天蝴蝶紛飛,歸來的道路上,鋪上了厚厚的一層落葉。一層秋意一層涼,曉風殘月人獨立,今昔又是獨立孤影而酌,難料此生何在,所愛又何在?生涯悽苦,人也沉浮,飄零如萍,今夜有多少相思呢?又一場秋雨涼風,天也一日日的冷,心也一日日的冷卻。過往的一切,相思、傷感、紅花、綠葉。都紛紛被這西風吹去了,心中若有所失,難以釋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