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

《女性主義》

《女性主義》介紹了關於女性文化的一些問題。

基本信息

《女性主義》《女性主義》

作品背景

早在大規模的女性運動出現之前,西方社會中就有一些零星的女性主義思想和代表人物出現。在歐洲,有人已追溯到中世紀。據說從15世紀開始,已經可以聽到一些女性的聲音。據西方學者考證,全世界第一位女性主義者是前文提到過的法國的彼森,她的生卒年份為1364年至1430年。

在17世紀,英國的艾斯泰爾(Mary Astell)成為那個時代最激進也是最系統的女性主義者。她的行動被譽為英國第一次稍具規模的女性主義抗爭。這次抗爭的形成原因是,英國當時處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工廠里出現了女工,社會的性別勞動分工 (男主外女主內) 發生了變化。艾斯泰爾提出的一些主要觀點是:第一,女人雖然要服從丈夫,但並不一定要承認他高於自己;第二,對男權的服從不可以延伸到單身女人身上;第三,受過教育的女人應當避免家庭奴役,也就是避免結婚;第四,女人的生活目標不應當只是一味追求美貌以便吸引到一個男人同自己結婚,而應當注重改進自己的靈魂;最後,她提出應當建立女性自己的社區,過一種擺脫了男人的生活。此外她還指出,男女有同等的理性能力,兩性應當受到同等的教育,以便在社會生活中運用其智慧。(轉引自Bryson, 15-16)

在歐洲大陸,女性運動的源頭一般被認為來自法國大革命自由平等思潮的影響。18世紀90年代,巴黎出現了一些女性的俱樂部,她們要求教育權和就業權,著名女性活動家瑪麗·戈茲 (Marie Gouze) 代表她的俱樂部發表了第一個“女權宣言”,主張自由平等的公平權利不能僅限於男性。她在法國大革命後期遇害,女性俱樂部也被解散。在以後的年代中,女性組織一再重組,但總是遇到男權社會的敵意,有時甚至激起暴力衝突。

女性的可悲地位是由特殊的社會與文化因素造成的,因此,女性運動的任務就是向既存秩序挑戰,改變既存秩序,提高女性地位。

關於女性運動的第一次浪潮始於何時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它始於19世紀後半葉,歷時約70餘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達到最高點;另一種說法認為是在20世紀初年。目前人們普遍認同的說法是:女性主義運動第一波發生在1840年到1925年間,運動的目標主要是為了爭取與男性平等的政治權利。

1848年7月19日,在紐約州塞尼卡·福爾斯村韋斯利安衛理公會教堂,召開了美國第一屆女性權利大會。會上通過了一份《權利和意見宣言》。大會的主要組織者是廢奴運動的積極參加者、被後人稱為“女權運動之母”的莫特(Lucretia Coffin Motl)、斯坦頓(Elizabeth Cady Standon) 和安東尼(Susan B. Anthony)。有歷史學家認為,這次大會的召開標誌著美國女權運動的正式開始。

1859年,英國第一個女權組織“朗漢姆女士”(Ladies of Langham Place) 成立了“促進女性就業協會”。女性運動第一次浪潮中最著名的領導人是沃斯通克拉夫特 (Mary Wollstonecraft)。她是第一代女性運動的活動家。她提出兩性充分平等的要求,包括兩性平等的公民權和政治權利,反對貴族特權,強調男女兩性在智力和能力上是沒有區別的。她主張,女人應當不再受制於她們的身體以及由身體所帶來的情感。她的名著《為女權辯護》成為女性運動的經典。

沃斯通克拉夫特在《為女權辯護》一書中為女性要求工作權、教育權、政治權和投票權。她激情澎湃地說:“我久已認為,獨立乃是人生的最大幸福,是一切美德的基礎;即使我生活在一片不毛之地,我也要減低我的需求以取得獨立。”(沃斯通克拉夫特,第9頁)

她還激憤指出:既然女性不是一群壽命短促、微不足道的人,為什麼要使她們保持無知的狀態而美其名曰天真呢?這樣勸告我們,要我們僅僅成為文雅的家畜的人,把我們侮辱得多么厲害啊!例如,他們十分熱心而又經常地勸告我們:要有迷人的溫柔,要用服從來取得支配權。這是多么幼稚的說法。一個墮落到用這種陰險方式取得支配權的人是多么不足取啊。她認為,自從遠古時候起,男人就覺得使用他的實力征服他的終身伴侶對他有利,並且用捏造事實來說明她應該甘受壓迫,因為整個宇宙都是為了他的便利享樂而創造的。(沃斯通克拉夫特,第23-32頁)她的思想就像一道閃電,照亮了漆黑的夜空,在當時沉悶的性別秩序中造成了振聾發聵的影響。

女性運動第一次浪潮中還有兩位值得提起的代表人物。一位是泰勒 (Harriet Taylor),其代表作是《女性的選舉》;另一位是穆勒 (John Stuart Mill)。穆勒是女性主義運動第一波時最著名的女性主義男性學者,他於1869年出版了一部以《女性的屈從地位》為題的著作,提出女性沒有理由被排除在領導職位之外,並提出只有在女性有了選擇自由之後,才能知道她們的“自然”能力是什麼樣的。這兩部著作也被視作女性運動的經典之作。

穆勒以一種英國式的高度理性態度來看待兩性平等問題。他冷靜地分析道:如果男人對女性的權威在最初確立時曾是有意識地比較了組成社會的政府的不同方式的結果;如果在試行了社會組織的其他各種方式——女人駕馭男人、雙方平等以及可能設計出的諸如混合的和分離的方式——的經驗證明了的基礎上作出決定,這種方式,即女性完全受男人管理,公共事情不許她們過問,私下裡,每個女性對她的命運所宗的男人只有法律上的服從義務,是對於雙方幸福和安寧最有利的安排;那么,它的普遍推行就相當可能被認為是種證據,證明當它被採用時,它是最佳方案,雖然在當時選擇它的種種考慮可能像很多原始時代最重要的社會現象一樣,隨著時代的推移不再存在。但是,這個問題的情況在各方面均與之相反。(穆勒,第258頁)他的意思是,那些“如果”並未發生,男性對女性的統治並沒有經過比較和實驗,沒有證據表明這樣的男尊女卑的秩序和等級的實行是人類兩性關係能夠選擇的最佳方案。
 穆勒論述道:在早期,男性的大多數以及女性的全體都是奴隸。許多時代逝去了,其中也有高度文明的時代,沒有一個思想家有勇氣對這一種或那一種奴役狀態的合理性和絕對的社會需要提出過質疑。後來,人類終於廢除了對男性的奴役制,對女性的奴役也逐漸變成了一種較溫和的依附形式,但是它並未失去其殘酷無情的淵源的污點。(穆勒,第259頁)

穆勒還獨具慧眼地深刻指出,在男性對女性的統治“這件事上,擁有權力者比在其他事
例中的擁有權力者有更多的防止反抗的手段。每個從屬者生活在主人的眼皮底下,也可說幾乎是在他的手掌之中,同他比同自己的夥伴親近得多,沒有聯合起來反抗他的手段,沒有哪怕是局部征服他的力量;另一方面,卻有尋求他的歡心,避免得罪他的最強烈的動機。”(穆勒,第264頁)

穆勒認為,男性對女性的統治已經被當作一種“自然”的秩序被人們普遍接受下來。“不自然,通常的意思是不習慣,一切慣常的事都是自然的,這是千真萬確的。女性從屬於男人是個普遍的習慣,任何背離這種習慣的事就自然地顯得不自然。”“男人對女性的統治與其他形式不同的在於它不是暴力的統治,它是自願地接受的,女性不抱怨並同意參與。”(穆勒,第266頁)

穆勒痛恨那種“男人從小就可以不憑任何本事凌駕於女性之上”(穆勒,第342頁)的狀況,認為這是一種不公平、不正義的狀況。他所期待的現代社會的理想的兩性關係是什麼樣的呢?“什麼是現代世界的特點,即區別於早已過去的時代的現代制度、現代社會觀念、現代生活呢?那就是:人不再是生而即有其生活地位,並不可改變地被釘在那個位置上,而是可以自由地運用其才能和有利的機會去獲取他們最期望的命運。”(穆勒,第269頁)

穆勒的女性主義思想是當時自由主義思想家能夠達到的最高境界。他身為男性,本已享有了這個特權階層的一切便利,卻能夠為當時很難發出自己的聲音的弱勢群體仗義執言,十分難能可貴。他寫於100多年前的著作至今被人們提及並被各種文字翻譯介紹到世界各地,有力地證明了他的思想所蘊涵的巨大生命力。

1897年,一位名叫胡德倫斯的加拿大農業工人的妻子在初生嬰兒死後,認為孩子之死是由於她無知和不會照料造成的,她以親身經歷向安大略城的100多名女性做了報告,講明女性應當學習科學知識,組織起來,安排好家務活動。她的講話被英國和北美女性當作了她們的組織——女性協會的宣言。

1915年,英國女性協會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女性協會在各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女性運動的第一次浪潮至此進入高峰期。

作品簡介

女性主義的理論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在全人類實現男女平等。綜觀女性主義的理論,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靜如水,有些主張做決死抗爭,有些認可退讓妥協,但是所有的女性主義理論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範圍內是一個受壓迫、受歧視的等級,即女性主義思想泰斗波伏瓦所說的“第二性”。

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這樣一個跨歷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會
結構當中,女性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認知觀念、倫理等各個領域都處於與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這樣的私人領域中,女性也處於與男性不平等的地位。男權制思想認為,這種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不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會改變的,因為它是自然形成的;而女性主義卻認為,這一性別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變的,因為它並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會和文化人為建構起來的。

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文化當中,男性也受壓迫,但是他們是由於屬於某個階級或階層的成員而受壓迫,而不是由於是男性而受壓迫。女性則不同,除了因為屬於某個階級或階層等原因之外,還僅僅因為身為女性而受壓迫。由男性鑄造的社會將女性視為低下的:她只能通過挑戰和改變男性的高等地位的途徑來改變自身的低下地位。歷史上有許多向統治集團挑戰的革命,但是只有女性主義是向男權制本身挑戰的。

作品的理論方式

 女性主義理論可以被劃分為巨觀理論微觀理論兩大類。
女性主義巨觀理論包括一些對世界和歷史加以闡釋的宏大敘事,如世界體系理論。這一理論原本只是將世界區分為中心地域、半邊緣地域和邊緣地域,分析這些地域之間的權力關係,完全忽略了女性主義的因素。但是經過女性主義的改造,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論要點,其中包括不再把女性僅僅作為男性家長家庭的一個成員;不再認為家庭成員的利益總是一致的;分析女性獨立的經濟貢獻,女性在全球經濟中作為非正式勞動力、家庭工人、食品生產者的角色。

再如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女性主義循著馬克思主義的思路,並對它做了女性主義的改造。一個最主要的改造是提出了下列論點:男權制是女性主義-Feminism一詞,最早出現在法國,意味著婦女解放,後傳到英美,逐漸流行起來。五四時,傳到中國,定為女權主義。在西方,最初是指追求男女平等,首先是爭取選舉權。20世紀20-30年代,西方國家的婦女,基本上都爭取到平等的政治權利,但在社會生活與人們的觀念中,仍與男子不平等。女權主義者開始認識到,這其中有一個性別關係,性別權力的問題,所以女權運動就變為分析男女為何不平等,男女的權力架構,強調性別分析。在我國也認識到,先講女權是不行的,也要講性別分析。從女權主義--女性主義並沒有本質的區別,而是認識的加深。在國內目前多用女性主義,用性別研究兩性權力有深層次的意義,而且用女性主義也容易讓人們接受。女性主義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一種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識形態,旨在反對包括性別歧視在內的一切不平等。
女權主義:女權主義有四種流派:代表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條件下的婦女的不同需求。

①自由主義的女權主義

代表作:瑪麗·沃斯通克拉克拉特《女權辯護》,約翰·穆勒《婦女的屈從地位》傳統觀點認為女人智力低下,認為他們沒能力從事政治社會事務。而女權主義認為人人都有理性,都有權到參與社會政治生活,其理論根源於資產階級的啟蒙運動。其缺陷為a.沒找到男女不平等的原因,沒有實現平等的途徑,只是從人性上呼籲顯得蒼白無力b.沒看到在男人社會中也有等級差別,同一等級的男女是平等的,沒有用階級觀點分析問題。c.沒有看到私域的男女不平等。

馬克思主義的女權主義

代表作: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貝貝爾《婦女與社會主義》,他們認為,自由主義的女權主義把爭取婦女平等訴諸於人性是靠不住的。而認為男女不平等是由於經濟的不平等,經濟問題解決了,男女問題也解決了。但這種觀點,把問題簡單化了,經濟解放固然是婦女解放的條件,但經濟問題解決了,婦女解放也不一定能實現。馬克思義的女權主義指出了經濟落後是婦女受壓迫的一個原因,其缺點在於誇大了階級,經濟的作用。

激進的女權主義

代表作蓋爾·魯賓《走向婦女人類學》,凱特·米利特《性政治》他們認為,婦女的從屬地位不是經濟壓迫的結果,而性別制度才是根本原因,特彆強調性的不平等。他們認為,男人通過性在社會各方面對女性加以控制,他們反對父權制,家長制,認為這是人類不平等的根源(男從先是統治女人,然後才統治被統治階級)。其缺點在於誇大了婦女的優越性,認為女人生育與性慾的特點表明了女人更關懷,更廣泛。這又陷入了本質主義,與認為男人天生優於女人無本質區別,這會導致女權主義是理論,女同性是實踐的惡果。

社會主義的女權主義

代表作:朱麗葉·米切爾《婦女,漫長的革命》這一理論認為婦女受壓迫有四個關鍵因素:a.經濟地位低下b.生育的負擔c.性的差別d.兒童的社會化。並認為四個環節的解決缺一不可,任何單方面的完成都不可能使婦解放。
女性主義關懷:女性主義關懷是倫理學的內容,有女性主義論理學,它是與“關懷倫理學”(Ethics of Care)及“關懷模型”(Caring Model)相對立,以女性主義的視角,對生命倫理學理論和實踐進行了批評。審視女性主義對生命倫理學的批評,對照和比較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與生命倫理學,我們發現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的理論和內涵,確實給人以清新的感覺,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與生命倫理學如能互補,將對倫理推理和倫理難題的解決,提供較好的倫理理論和實踐方法。

先於資本主義制度就存在的,因此推翻資本主義只是結束男性對女性壓迫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女性主義的微觀理論也是門類繁多,不勝枚舉。在此試舉幾例:

 交換理論:這一理論指出,理性的人一向被假定為自私的、相互隔離的、無情感的行為者,而女性主義理論則做出了另一種假設,它假設人是相互連結的、利他的、有情感的。女性主義還用交換理論解釋男女兩性之間的不平等:男性占有了份額較女性大得多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知識資源。

網路理論:女性主義用這一理論分析性別差異與性別不平等。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是他的社會關係的總和。男女兩性由於從兒時起結識的人就不同,後來的關係網路也不同,因此造成了兩性發展機會的巨大差異。

 角色理論:這一理論涉及女性的家庭與工作的雙重角色衝突問題。這兩種角色一旦發生衝突,女性的工作角色往往要服從家庭角色,女性因此喪失了大量的工作和升遷的機會,致使女性做事業的動力降低。女性比較集中的職業由於缺勤率高、精力投入少,因此變得價值較低,報酬也較低。

 地位期望理論:這一理論認為,男女兩性在進入性別混合的目標動力群體時,由於群體對男性的期望值高於女性,就降低了女性在群體互動中的自信心、威望和權力。如果某位女性想反潮流而動,群體內的兩性都會反對她,敵視她。在這種情況下,性別期望模式得到了鞏固。

符號互動理論:這一理論認為,人的心靈、自我和社會都是通過符號交流和話語製造出來的。正如標籤理論所揭示的那樣,女性往往在社會教化的過程中接受了社會對男尊女卑的定義,於是遇事常常會自責,取悅和討好男性以避免懲罰,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兩性之間的巨大差別。

新弗洛伊德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兒童大多由女性撫養,無論男孩女孩在開始時愛慕的對象都是女性,因此男孩要成熟起來就必須否定母親,女孩卻不必否定母親,結果是女孩在成為女人之後,更關注人際關係和養育性;男孩在成為男人之後,更關注個人,拒絕情感表達,總想通過在社會上的成功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並且導致了男性在公領域的統治和仇女傾向。男女兩性發展出不同的道德和理性模式,男性強調抽象原則,女性則更加關注具體情況。(Chafetz, 9-19)

作者簡介

《女性主義》《女性主義》

作者出生時間:1952年2月4日
出生地:北京
學歷:美國匹茲堡大學社會學博士
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
教育經歷:
1974-77:山西大學歷史系,學士

1982-88:美國匹茲堡大學社會學系,碩士(86),博士(88)

工作經歷:

1977-78:光明日報社,編輯

1978-79:國務院研究室,研究人員

1979-82: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列所,助研

1988-90:北京大學社會學所,博士後

1990-92:北京大學社會學所,副教授

1992至今: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

其它作品

主要著譯作有:《中國人的性愛與婚姻》,《他們的世界——中國男同性戀群落透視》,《生育與中國村落文 化》,《性社會學》,《中國婚姻家庭及其變遷》,《女性權力的崛起》,《中國女性的感情與性》,《同性戀亞文化》,《虐戀亞文化》,《性的問題》等。

1978:五四運動簡史,山西人民出版社(合著)

1987:現代社會學入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譯著)

1987:社會研究方法,四川人民出版社(譯著)

1991:中國人的性愛與婚姻,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他們的世界——中國男同性戀群落透視,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合著)

1993:他們的世界——中國男同性戀群落透視,山西人民出版社(合著)

1993:生育與中國村落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4:生育與村落文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4:性社會學,河南人民出版社(譯著)

1995:中國婚姻家庭及其變遷,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96:中國女性的性與愛,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7:婦女:最漫長的革命,當代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精選,三聯書店(主編)

1997:女性權力的崛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中國女性的感情與性,今日中國出版社

1998:同性戀亞文化,今日中國出版社

1998:虐戀亞文化,今日中國出版社

1999:婚姻法修改論爭,光明日報出版社(主編)

1999:性的問題,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9:性·婚姻——東方與西方,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作者的榮譽

·她是中國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會學家,1999年被《亞洲周刊》評為中國50位最具影響的人物之一。

作品現實意義

從對女性地位的總體看法上,女性主義的一個重要觀點是:女性的地位是衡量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最好尺度。(倍倍爾,第105頁)馬克思主義也認為:女性解放的程度是社會解放程度的天然尺度。在這個意義上說,女性的歷史性的失敗不止是女性的失敗,也是男性的失敗。雖然在兩性關係中,男性地位高,女性地位低,但是男女兩性都喪失了在平等的人際關係中生活的機會。在某些部族文化中,“自由”一詞的本意是“回娘家”。由此逆推,在婆家就是失去自由的。等級和統治的觀念占領了男性的頭腦,導致了大規模的戰爭,逼迫式的進貢,普遍的賣淫和通姦,以致整個人類和所有的社會都喪失了平等和睦相處的可能性。

人類為什麼一定要追求性別平等?歷史上有相當大比例的被壓迫群體成員是滿意的、不抱怨的,例如一些奴隸是安於奴隸生活的。美國一個種植園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奴隸主決定給奴隸自由,但是奴隸集體請願保留自己的奴隸身份。中國也有性質類似的事情發生:改革開放後,在結束了普遍的貧窮狀態,一部分男性又有了供養妻子的能力之後,有一批職業女性自願回家做專職太太。按照這兩個事例的邏輯,平等似乎並不是人們普遍要求的和不可或缺的。那么人類為什麼要追求性別平等呢?原因很簡單:就像有一些奴隸不願意做奴隸一樣,有一些女人不願意忍受與男人不平等的關係。至於她們為什麼不願意忍受,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些人認為不平等會壓抑下等人的潛能,使上等人腐敗;有些人是因為不願意在利益上處於不利地位;還有些人僅僅因為不喜歡不平等的感覺,認為它是對人格尊嚴的傷害。

社會物質條件和生產關係的改變已經使性別不平等成為不必要的、過時的制度和觀念。因此出現了對傳統社會性別觀念和男權制的批判。性別平等是一個無人能夠阻擋的大趨勢。所有想扭轉這個趨勢的人都顯得愚昧可笑,而且勢單力薄。

相關女性主義的作品

在女性主義思想史中,被列為女性主義奠基作品的共有七部(Amico, 219-221):

第一部是彼森(Christine de Pizan)的《女性之城》(The Book of the City of Ladies),1405出版。該書反對仇女觀點,反對關於女性的“天然”低劣性的觀點。皮贊專門討論了歷史和神話中所記載的那些出色的女性的“天然”優越性。她的觀點雖然有一點本質主義的味道,但是質疑了當時的所謂“客觀真理”。

第二部是沃爾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的《為女權辯護》(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1792年出版。她的哲學源自法國革命,是對女性作為理性人類主體的權利的經典論述。她指出,雖然女性很溫柔,缺乏抱負,有女氣的狡黠,但是性彆氣質的區分是人為的,不是自然的。女性應當服從正義,而不是慈善,應當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她對將女性排除在教育之外和否定女性理性能力的社會後果進行了有力的批判。

第三部是沃爾芙(Virginia Woolf)的《自己的一間屋》(A Room of One’s Own),1929年出版。她的著作倡導女性文學在經濟和藝術上的獨立性,女性寫作的差異性和記錄一般女性生活的必要性。

第四部是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的《第二性》(The Second Sex),1949年出版。作者從黑格爾的主人奴隸論述開始,分析了女性是男性的“他者”的處境。作為一個象
征:女性是“他者”,母親也是“他者”。該書還考察了生理學、歷史和心理分析方面與女性有關的論述。在這部著作中,波伏瓦提出了那句膾炙人口的名言:“一個人並不是生而為女性而是變成女性的。”

第五部是弗里丹(Betty Friedan)的《女性的神話》(The Feminine Mystique),1963出版。它雖然不是一部理論著作,但是它描繪了1950年代美國女性對家庭主婦角色的不滿,批判了文化人類學和社會學中保守的結構主義,表達了當時女性要解放、要自由的強烈願望。從政治角度看,該書作者是一位保守的改革派,而不是激進派。

第六部是米利特(Kate Millett)的《性政治》(Sexual Politics),1970年在美國出版,1972年在英國出版。該書批判了性別之間的不平等關係,以文學批評為主。米利特在書中指出:軍事、工業、技術、教育(主要是大學)、科學、政府機構、金融——簡言之,社會的所有權力、領導位置,包括強制力量警察,全部都被掌握在男性手中。基督教神學,古希臘哲學(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及弗洛伊德心理學,全都是男權制的產物。

第七部是格里爾(Germaine Greer)的《女太監》(The Female eunuch),1970年在英國出版,1971年在美國出版。該書指出,在男權社會中,每個女人都像太監一樣被去勢,以便獲得女性氣質,而強大的獨立的女性氣質才是全人類的革命性的未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