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師箴》

《太師箴》

《太師箴》,中國魏晉時期思想家嵇康反對“名教”、崇尚“自然”的著作。載《嵇康集》卷十。

基本信息

《太師箴》

現存《嵇康集》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四年(1525)黃省曾本。流行的版本有文學古籍刊行社1956年影印魯迅輯校稿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戴明揚校注本。
《太師箴》通過讚美傳說中的古代社會,揭露了當時社會的腐敗現象,特別是對司馬氏在“名教”掩飾下“竭智謀國”的行為作了抨擊。作者認為,社會本來是自然純樸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亦是自然相親的,後來由於“智慧日用”和刑、教的施行,使道德日下,喪失了“自然之情”。做君主的也一反先王仁愛憂時的傳統,“宰割天下,以奉其私”。這對暴露“名教”的虛偽和當時社會的黑暗,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把古代社會理想化,用人性的純樸與否評價歷史,則是唯心史觀的表現。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