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熱風錄》

《天竺熱風錄》

《天竺熱風錄》是田中芳樹編著的作品,由南海出版社在2007年9月1日出版。本書講述的是日本玄幻文學宗師田中芳樹的名字,對喜愛玄幻文學的中國讀者來說或許並不陌生,可大多數人並不知道,他的另一大“拿手好戲”當屬歷史小說,尤其是以古代中國為背景的具有浪漫英雄主義特色的歷史小說。

基本信息

《天竺熱風錄》《天竺熱風錄》
《天竺熱風錄》《天竺熱風錄》

日本玄幻文學宗師田中芳樹的名字,對喜愛玄幻文學的中國讀者來說或許並不陌生,可大多數人並不知道,他的另一大“拿手好戲”當屬歷史小說,尤其是以古代中國為背景的具有浪漫英雄主義特色的歷史小說。《天竺熱風錄》就是以盛唐時期王玄策出使印度的真實故事為線索,再現了那段幾乎被遺忘的波瀾壯闊的歷史。

簡介

公元647年,王玄策奉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出使天竺。不料此時統治天竺眾多諸侯小國的戒日王屍羅逸多病逝,帝那伏帝國君阿羅那順趁亂篡位僭立,並實行殘酷的宗教迫害。阿羅那順聽說大唐使節來到,竟派出千餘兵將伏擊唐使,將王玄策一行全部投入牢獄。

《天竺熱風錄》《天竺熱風錄》
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冒險越獄,並在戒日王之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幫助下,逃出天竺北上至尼泊爾,借得尼泊爾騎兵七千及吐蕃騎兵一千二百名,再入天竺,與阿羅那順的數萬大軍展開激戰,殺死敵軍數千、溺斃萬餘、俘虜一萬多人,又巧布“火牛陣”,一舉摧毀阿羅那順親自統率的七萬戰象部隊,生擒阿羅那順,使天竺諸國恢復了安定與和平。倒了大霉的阿羅那順被披枷帶鎖押往長安,與之同往的還有一名自稱活了二百歲的印度和尚,名叫那羅邇娑婆。回到長安,已是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李世民喜出望外,當即將王玄策冊封為朝散大夫,獻俘於太廟。那位印度和尚自稱能煉製長生不老藥,大膽在唐太宗身上做實驗,卻直接促使了唐太宗的早死,王玄策的五品官銜就再也沒能升上去。唐太宗去世後,阿羅那順的石像與其他酋長一起,列於玄闕之下,供後人瞻仰。

創作歷史

《天竺熱風錄》田中芳樹
田中芳樹與王玄策的“第一次親密接觸”還是在30多年前剛剛進入大學的時候,他在大學圖書館翻閱日本平凡社出版的《亞洲歷史百科詞典》 ,讀到這位有著傳奇經歷的唐代使節的條目時,不禁驚呆了。田中說,當時自己還沒有成為作家的打算,只是單純地出於好奇心,想對此做一番深入的探究。又過了十多年,他決心將這段歷史寫成小說。這樣,《天竺熱風錄》從構思到最終完稿,用了整整20年。
與那些傳奇的好萊塢英雄們相比,王玄策的經歷絕不遜色。要是把王玄策的故事改編一下,才真正是一部充滿傳奇色彩的英雄冒險電影。田中芳樹本人也說過,對於王玄策這個人物,“即使是把他當成好萊塢具有華麗風格之冒險電影的主角也絲毫不會缺失分量。”

作品特點

王玄策這個名字出現在田中的《中國武將列傳》中,田中老師給予他很高的評價,原因是他以外交官的身份出使天竺,適逢天竺國內動亂被囚禁,他不但逃出,還以大唐國使的身份向泥婆羅國王借兵攻伐,在完全不熟悉的異地以異國之兵,戰勝了幾倍於自己的天竺叛軍,此等功績亘古未有,他卻默默無聞,王玄策等人將泥婆羅國(今尼泊爾)的波稜菜(菠菜)以及印度石蜜(蔗糖)的製造方法帶入中國。而後來中國的製糖技術又超過了印度,能夠熬制出潔白如雪、晶瑩剔透的白砂糖。於是,這種糖又被作為珍品帶回印度。在印地語中,“白砂糖”一詞叫“CINI”,意思就是“中國”。直讓田中老師很是不平。而這些描述也看得一乾讀者很熱血,田中冬粉團更是YY出了《天竺熱風錄》的偽作,文風參照《亞爾斯蘭戰記》等架空歷史著作,還蠻像那么回事。

但是讀者都被田中騙了,這次他一改以前那種日本式的歷史小說敘述方法,使用了中國的章回體風格,當然節奏還是日本式的,注重細節和鋪墊和呼應。

新的翻譯,新的文體,也帶來了不同的閱讀體驗,小說在大唐盛世的歷史背景下娓娓道來,也讓人充分體會到作為唐朝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就好比現時現日美國護照上所書寫的“請記得,您的背後是強大的美利堅合眾國”,而王玄策是捍衛祖國尊嚴,有勇氣和謀略的天才指揮官。

雖為曾經立下“世界史上空前絕後奇功”的唐代使節,王玄策三度出使天竺的經歷卻在史書上鮮有記載。究其原因,田中芳樹不無幽默地表示,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中玄奘法師西天取經的奪目光彩淹沒了與之同時代的王玄策,而且他的官位比較低,在正史當中不可能單獨為他樹碑立傳。在從印度回來後,也只是辛苦了就結束,算是有點可憐。玄策晚年寫過回憶錄《中天竺行記》,但不為世人重視,後來也失傳了。一個人出名是要靠宣傳的,在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這位英雄最終為世人所遺忘。

《天竺熱風錄》戰象

在《天竺熱風錄》中最氣勢恢弘的場景,莫過於王玄策巧布“火牛陣”戰勝了阿祖那王的戰象軍團。戰象是當時戰場上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天竺熱風錄》盡情想像了王玄策一生中最璀璨的傳奇,讓人感動之餘,不禁追念中華先人的颯爽英姿和乾雲豪氣,表達後世子孫最深切的景仰和懷念。在洛陽龍門石窟,有王玄策於公元665年的造佛像題記,在《法苑珠林》﹑《釋迦方誌》﹑《諸經要集》中,有王玄策《中天竺國行記》的片文只語,位於西藏吉隆(舊名宗喀)以北的《大唐天竺使出銘》摩崖碑刻,也是王玄策留下的遺蹟,碑刻清楚地記載了,同行的還有王玄策的兒子和侄子。儘管正史上有關王玄策的記載十分簡單,但是透過寥寥記錄,依然可以想見當年異國戰場上的驚天動地。王玄策後來在唐高宗時第三次出使過印度,專程去送佛袈裟。人們習稱的“方丈”一詞,就是源自這次出使。他到達吠舍厘城(佛教第二次大“結集”之處)時,經過維摩(意譯淨名,釋迦牟尼時代以在家身分奉持梵行的菩薩道行者,堪稱佛陀時代第一居士,是象徵大乘佛教興起的關鍵人物)故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遂稱“方丈室”。

有記者問田中芳樹,唐朝作為小說的舞台在他眼裡究竟是怎樣的時代?田中說,這是一個非常強盛、並向四面八方開放的時代。正如小說中描寫的那樣,當時處在絲綢之路起點的長安集中了“地上所有的東西”,是個國際大都市。可以想像,唐朝創造了渾然一體的嶄新的文明。談到對於今日中國的印象,田中稱上海和香港與開放的長安可謂一脈相傳,而他本人非常喜歡北京

出版信息

《天竺熱風錄》《天竺熱風錄》
天竺熱風錄
市場價:18.8元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類別:文學
開本:32開
作者:(日)田中芳樹|譯者:陸求實
ISBN:9787544237833
頁數:228
出版日期:2007-08-01
第1版第1次印刷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