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潘榮才作品]

《天眼》[潘榮才作品]

灕江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的廣西壯族作家潘榮才的長篇小說《天眼》一書描寫了一群有才華、有理想的壯族知識分子書一段曲折的人生歷程,生動地再現了當代壯族地區的世事滄桑,繪出了一幅燦爛多彩的社會風情畫。

基本信息

簡介

天眼》是潘榮才的一部長篇小說,灕江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天眼”是族人對太陽的稱謂。小說分為“他”、“我”、“你”和“我、你、他”四部分,每部分均以人物為結構中心,讓情節圍繞人物命運展開.以主人公韋養齋的生活命運為主線,展現了一群有才華、有抱負的壯族知識分子書養齋、黃達英、儂奇才,藍其明、高夢春的——段曲折的人生歷程:在大學,他們為報效民族和祖國而刻苦攻讀,畢業後,極左思潮使他們成為生活的倒霉人,直到“天眼”睜開,經過撥亂反正,才使他們噴湧出奮進的熱情,走向新的生活。

結構

《天眼》的第一部分用第三人稱“他”的口吻敘述韋養齋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及其磨難後的覺醒與奮起;第二部分用第一人稱“我”的口吻由黃達英自述個人的不幸身世和多蚌命運。第三部分用第二人稱“你”的口吻描述韋、黃的親生兒子阿牛(韋唯)怎樣由一個天真純潔的少年逐步淪落為流氓爛仔的經過。第四部分綜合運用第一二三人稱“我、你、他’的口吻敘述韋養齋辦成群建中學所遇到的種種困難和複雜心態。各部分之間缺乏情節的連貫性,敘述角度也不相同。作品中運用了意識流的寫法,充滿了大段的心理剖析。

作品特色

描寫人物的雙重性格是該書的一大特色,對韋養齋、黃達英是如此,對其他人物也是這樣。如儂奇才從原來的爭強好勝,愛走極端,到後來的沮喪頹唐,泡入酒罈。麻木不仁.後來又突然變得莫名其妙的狂熱;藍其明的鐵石心腸與厚道溫情、佯裝糊塗而並不糊塗,常常熔快活與苦惱、激動與悲哀,歡樂與痛苦於一爐;高夢春原來是那樣的高傲任性,落拓不羈,後來卻異常的自殘自棄、悲觀厭世。

作者簡介

《天眼》作者《天眼》作者

潘榮才(1937~)筆名丁采。壯族。廣西田東人。中共黨員。1960年畢業於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廣西文學》原副主編,編審。廣西教育學院中文系客座教授,廣西民族大學中文學院社會課堂導師。1958年開始發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中短篇小說集《上樑大吉》,長篇小說《天眼》,長篇傳記文學《現代儒家梁漱溟》、《陸地傳》,《廣西當代作家叢書·潘榮才卷》等。獲廣西人民政府最高文藝獎首屆銅鼓獎編輯獎、中國作協文學編輯榮譽證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