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義覺迷錄》

《大義覺迷錄》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雍正皇帝因曾靜反清案件而刊行了《大義覺迷錄》一書。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部至尊皇帝與平民囚犯進行大辯論的書,也是史上泄漏宮廷內幕、隱秘最多的一部御製國書。

簡介

《大義覺迷錄》《大義覺迷錄》

《大義覺迷錄》是中國清朝雍正帝頒行的一部書,收錄了曾靜一案的上諭、曾靜口供及其《歸仁錄》,為滿清官家對下宣傳、辯解、反制人民質疑的一大奇書和重要史料,且利用第三人稱的角色為切入題材。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雍正皇帝因曾靜反清案件而刊行了《大義覺迷錄》一書。全書共四卷,由雍正皇帝欽定編纂,內收有雍正皇帝本人的十道上諭、審訊詞和曾靜口供四十七篇、張熙等口供兩篇,後附曾靜《歸仁說》一篇,目的是為了“教育”有反清復明思想的漢族知識分子。

《大義覺迷錄》是雍正朝御製國書,刊行全國使其家喻戶曉,欲以使人人“覺迷”。轉眼之間,乾隆繼位宣布為特號禁書,凡有私藏者,即有殺頭滅身之罪,惟恐有一人“覺迷”。從此《大義覺迷錄》成為絕世罕見的一部皇帝撰寫的御製國書,湮沒二百多年不見天日,這一切更增加了它的神秘色彩。乾隆之所以與雍正處置曾靜謀反案大相逕庭,有他周密的考慮。

他在青年時代目睹了這場文字案的前前後後,他清楚認識到:父王對曾靜謀反案和呂留良文字獄案的公開審訊和批判,實際是把父王自己推上審判台;雍正的“華夷之別”的新釋、十大罪狀的自我辯解、皇宮中的秘聞醜事泄露、皇子間爾虞我詐、文武大臣間明槍暗箭等等,統統詳細地記錄於《大義覺迷錄》一書中,損害了萬乘之尊皇帝的光輝形象,暴露了國祚和宮廷的絕密,起到反宣傳作用,根本達不到使臣民“覺迷”的目的,只能更增強人們的反清排滿情緒。因此必須徹底剪除禁錮異端思想的蔓延,肅清其流毒。同時留著這兩個彌天重犯”當“反面教員”,更難以起到“感化”教育的作用。

著書原因

漢族文人曾靜、張熙受到呂留良華夷之辨思想的影響,不滿少數民族清朝的統治,於雍正六年(1728年)試圖遊說當時的川陝總督岳鍾琪反清,岳鍾琪假裝同意,騙出口供,反過來逮捕二人,送返燕京。
之後在刑部侍郎杭奕祿等的審問下,曾靜表示認罪,寫了《歸仁錄》,表示悔過並頌揚雍正帝。雍正帝赦免曾、張二人,下令收錄兩年來關於此案的上諭,以及曾靜口供和《歸仁錄》,合成《大義覺迷錄》,對曾靜等人指責他的十大罪狀(謀父、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懷疑、株忠、好諛任佞)進行了一一辯解。雍正帝刊版發行此書,並要求公家朝廷上下、地方官吏人手一冊,還命曾靜到全國各地巡講,現身說法朝廷之英明,痛斥自己誤入邪教歧途。

翻案處死

雍正駕崩僅兩個月,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已經登基尚未改元的乾隆帝即違背父訓,反悔赦免公開翻案,於十二月敕,曾靜、張熙二人凌遲處死,《大義覺迷錄》一書亦被禁。
英國籍史學家史景遷著有一書詳述其事件由來。《大義覺迷錄》對研究雍正其人及其政治主張,提供了不少線索。此書還反映出康雍時期的一些社會情況、民間反清情緒等問題。材料雖然零碎,但其中有些內容仍是其他書籍所不載的。

內容

【原文】
上諭:自古帝王之有天下,莫不由懷保萬民,恩如四海,膺上天之眷命,協億兆之歡心,用能統一寰區,垂庥奕世。蓋生民之道,惟有德者可為天下君。此天下一家,萬物一體,自古迄今,萬世不易之常經。非尋常之類聚群分,鄉曲疆域之私衷淺見所可妄為同異者也。《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蓋德足以君天下,則天錫佑之,以為天下君,未聞不以德為感孚,而第擇其為何地之人而輔之之理。又曰:“撫我則後,虐我則仇。”
此民心向背之至情,未聞億兆之歸心,有不論德而但擇地之理。又曰:“順天者昌,逆天者亡。”

惟有德者乃能順天,天之所與,又豈因何地之人而有所區別乎?我國家肇基東土,列聖相承,保萬邦,天心篤佑,德教弘敷,恩施遐暢,登生民於衽席,遍中外而尊親者,百年於茲矣。

【譯文】

皇上諭旨:自古帝王取得天下,沒有不是由於一心想保護百姓,恩惠遍施全國,而受到上天的寵信,並取得億萬百姓的歡心,才能統一全國,並將帝位一代代地傳下去。因為教養百姓的根本道理,就在於惟有仁德的聖人才有資格當天下的君王。這是使天下一家,萬物一體,從古到今,萬世不變的規律,決不是平常所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或靠同一鄉里或地域的私誼淺見,可以隨意擁護誰反對誰去做君王的。《書經》里說:“上天是不講親疏情面的,只幫助有仁德的人取得天下。”

只有仁德夠得上作君王的,上天才降恩保佑他成為君王。沒有聽說過不以仁德去取得上天的感動和信任,而僅靠他是什麼地方的人就去保佑他做君王的道理。又說:“撫育我的是我的君王,虐待我的是我的仇敵。這是民心擁護或反對的常情,沒聽說過受天下百姓擁護的君王,不是依靠他的仁德政績,而是看他是什麼地方人的道理。”

又說:“順應天道的才能昌盛,背逆天道的一定滅亡。”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順應天道,上天賜給人的,又豈能因為他是什麼地方的人而便區別對待嗎?我大清國創業於東北地方,幾代聖人相繼承襲帝位,保護了天下的安定,受到上天的深厚關懷,道德教化弘揚廣大,恩惠遍及很遠的地方,給百姓以應有的地位,受到中外的尊敬親近,已經有一百多年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