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十記》

《外交十記》

本書只是從幾個側面,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做些記述而已。擱筆沉思,感到人類社會的急劇變化和突發事變,有時就如自然界的地震、海嘯、火山爆發一樣,似乎連人類自己也難以預測和控制。

基本信息

商品參數

《外交十記》外交十記

作者:錢其琛
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3-10-1
版次:1頁數:450字數:220000印刷時間:2010-2-1開本:16開紙張:膠版紙印次:11ISBN:9787501221103包裝:平裝

編輯推薦

《外交十記》一書面世,擺在書店的顯要位置。這位前國務院副總理退下不到一年,他自稱為“真實準確,非史非論”的《外交十記》就出版。政治家隱退撰寫回憶錄,是一件有價值的事。大家已經很熟悉的邱吉爾、尼克森的回憶錄,近年來還有葉爾欽的自傳《午夜日記》等,但這種寫作在中國似乎還沒有成為習慣。很多中國的政治家傳記,大多不是出自本人之手。對信史來說這是個缺憾。

內容簡介

本書從上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國際風雲變幻難測,外交鬥爭紛繁複雜,期間還發生了四次戰爭。本書只是從幾個側面,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做些記述而已。擱筆沉思,感到人類社會的急劇變化和突發事變,有時就如自然界的地震、海嘯、火山爆發一樣,似乎連人類自己也難以預測和控制。自序/2003年3月18日,全國人大換屆大會閉幕,我從領導崗位退了下來。新老交替,符合自然規律-而且是有利於國家發展,社會前進的規律。老幹部退下來本身,就可以看做是對革命事業的一種貢獻。我已經75歲,超期服役,退下來只想有時間,看些以前想看而沒時間看的書,做些以前想做而沒時間做。

目錄

自序
中蘇關係正常化
高棉問題的巴黎會議
飛往巴格達
東京的“葬禮外交
通往漢城
黑雲壓城城不摧
從蘇聯到俄羅斯
非洲情結
涉台外交的兩次鬥爭
港澳回歸
附錄 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五篇演講
經濟全球化和其他
談談國際關係研究
當前國際形勢的若干問題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中蘇關係正常化重大決策
1982年5月,我出任外交部副部長,開始主管蘇聯、東歐事務。
當時,中蘇兩國正處於嚴重的對抗局面:蘇聯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和漫長的中蘇邊界線上陳兵百萬;70年代末支持越南侵略高棉;又出兵入侵阿富汗。這對我國的國家安全形成了直接威脅的態勢。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不計歷史舊賬,自20世紀5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30年間,中蘇兩國經歷了三個“十年”:1959~1969年可以說是十年論戰;1969~1979年是十年對抗;1979~1989年是十年談判。這期間,既有冷戰又發生過熱戰。
但就在1982年初,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跡象,中蘇關係開始醞釀某種變化。事情要從那年的3月24日說起。那天,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來到蘇聯的中亞地區,在烏,茲別克共和?首府塔什乾發表了長篇講話萁中,雖然仍充滿了對中國的攻擊,但明確承認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強調了中國對台灣的主權,並表示願意改善對華關係,建議雙方磋商,採取一些兩國都可以接受的措施,以改善中蘇關係。
鄧小平同志馬上注意到勃列日涅夫塔什乾講話所傳遞的信息,當時,中美之間有關美國售台武器問題的會談取得了進展,“8·17”公報——即中美之間三個公報中的第三個公報——即將簽署。中美兩國關係的新框架可以說基本確立,著手改善中蘇關係的時機正在成熟。
我們當時的分析是,由於蘇聯入侵阿富汗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在全球範圍內與美國的爭奪日趨緊張,蘇聯已感到力不從心,不得不實行戰略調整,而緩解對華關係正是其中的一個重大步驟。這在客觀上為我們調整對蘇聯政策提供了機會。
小平同志打電話到外交部,指示立即對勃列日涅夫的講話做出反應。那時,外交部還沒有正式的新聞發布會制度。我仍在新聞司司長的任上,正在考慮設立新聞發言人,此事便成了立刻建立發言人制度的契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