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紀事》

《國慶紀事》

《國慶紀事》是1999年為新中國成立50周年的國慶典禮紀錄文獻片,它反映出建國50年來每一階段的輝煌成就、表現了第三代領導集體自信、豪邁的氣志,是一部很有教育意義的史料片。本片榮獲2000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紀錄片獎。

基本信息

拍攝團隊

《國慶紀事》《國慶紀事》
中央電視台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聯合攝製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出品發行
顧 問:金沖及
策 劃:李建廖心文熊華源安建設
編 導:王一岩
解 說:齊克建
製片主任:王雲龍
總 監 制:趙化勇
監 制:張建華
出 品 人:李春武

內容簡介

《國慶紀事》《國慶紀事》
十月一日國慶節,是中國人民心中重要節日。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至今,共和國走過了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一年一度的國慶節,伴隨著共和國的腳步,記錄著共和國的輝煌,在全國人民心中留下了永不磨滅的記憶。
大型文獻紀錄影片《國慶紀事》以一年一度的國慶節為載體,通過對國慶節當天發生的相關事件的詳盡描述和對天安門廣場國慶典禮的著意展示,以客觀的真實性和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展示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過了艱辛和坎坷,創造了富強和美好;謳歌了三代領導人帶領中國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所做的努力和探索;揭示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一恢弘主題。
本片榮獲2000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紀錄片獎 中宣部特別推薦向中國共產黨建黨八十周年獻禮
開國大典,到國慶節的確定;從光輝的十周年,到經歷曲折的困難時期;從不幸遭遇“文革”的二十周年,到歡慶粉碎“四人幫”的1976年;從展現改革開放成果的三十五周年,到邁向新世紀的1999年,每一次國慶典禮,都伴隨著共和國前進的腳步,記錄著共和國建設的輝煌
緊緊圍繞“國慶”這一節日,通過散點描述的方式,講述國慶典禮的前前後後,以及“十一”背後的故事。城樓上下情景交融,內政外交縱橫交叉;前塵後事相互呼應,左右相關流連顧盼。
在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資料寶庫中,尋覓歷史的真實。以今天的視角,重新審視歷史資料。在國慶典禮的不斷重複中,發現第一次國慶典禮呈現的驚人變化。
《國慶紀事》《國慶紀事》
1950年,國際間諜企圖炮轟天安門、殺害毛澤東。國家安全部機密檔案和有關人員的回憶,構成我們今天看到的新中國第一個國慶節的真實片斷。
1976年國慶座談會,新聞電影工作者拍攝下“四人幫”參加會議的鏡頭。但幾天之後,黨中央一舉粉碎“四人幫”,這段剛剛洗印出來的電影膠片只好封存片庫。鏡頭中葉劍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鎮定自若與“四人幫”的躊躇滿志,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逐年記錄了天安門廣場的變遷。在眾所周知的開國大典的妝點、國慶十周年的擴建之外,《國慶紀事》特別呈現了一些細節的變化。如,金水橋前的華表和石獅子,用人力進行了移動;天安門兩側的東三座門和西三座門,被忍痛拆除,以確保國慶閱兵和遊行的順利進行。
三十五周年慶典中,鄧小平閱兵的風采和人民民眾的熱情歡呼。“聯產承包”等一系列改革開放政策,給人民民眾帶來實惠,遊行隊伍中,人們喜笑顏開。
濃縮1999年國慶盛典精華,強烈感受民富國強的新時代。現代化的武器裝備,是中華民族富強的鐵壁銅牆;世界頂尖的科學技術水平,是新中國興旺發達的可靠保障。
作為90分鐘長度的文獻記錄片,本片在創作上追求影院記錄片的藝術效果,對十幾次國慶典禮進行提煉和編排,力圖使觀眾在一個限定的空間和時間內,對共和國長達半個世紀的歷程形成強烈的時間跨度感。影片緊緊圍繞國慶這一節日,通過散點描述的方式,講述國慶典禮的前前後後,以及“十一”背後的故事。城樓上下情景交融,內政外交縱橫交叉;前塵後事相互呼應,左右相關留戀顧盼。通過真實感人的細節,喚起人們對往昔歲月的記憶,加深人們對共和國光輝歷程的理解。
影片還擺脫了以往記錄片電影音樂配解說的手法,大量使用歷史素材原聲,儘可能地讓觀眾直接感受來自原始素材的魅力。

主創闡述

《國慶紀事》《國慶紀事》
王一岩(編導):1999年中央決定舉行新中國成立50周年的國慶典禮,這個時候大家很自然地想到國慶這個主題,想把五十多年來的國慶串聯起來,講述國慶的故事,從而反映共和國的進程。
但是,一旦你深入去接觸那些有關國慶節的資料,你就會感覺到,一個個國慶節大體相似,簡單照搬的話一定不會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我們反覆對每年一部的國慶紀錄片進行研究,從中發現了這樣一個點:雖然一年年的國慶是相似的,但重複之中又孕育著極大的差異。於是,我們便開始強化這種相似。我們把幾個重大的國慶典禮上的國歌,作為我們一個點睛的段落,前後出現8次,就是說,在90分鐘的片子裡奏響了8次國歌:開國大典時的國歌、一周年、5周年、10周年、20周年、35周年到50周年,觀眾能夠感受到一個遞進的關係;而且國歌的鏇律振奮人心,給整個片子提了很大的一口氣。
如果有材料的話,紀錄片在同等題材上,比故事片要占便宜。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呈現的是真實。真實的東西往往更震撼人心。比如說開國大典舉行不久之後,那時的紀錄片工作者拍了小學生在操場上升國旗唱國歌!那是一個很樸素的升國旗的儀式。我們現在聽50年前的孩子唱國歌,剛剛學會的國歌,那種感覺,你再讓現在的小孩去演,就很難達到。
在對歷史鏡頭的選用上,我們儘可能讓觀眾看到從來沒有見過的,或者一些從來沒有披露過的事情。比如說1950年,剛剛確定10月1日為國慶節,北京市公安局就發現了一個間諜案。國外的間諜畫了一個草圖,在天安門下面架設迫擊炮,一個目標是天安門城樓,還有一個目標是城樓上的毛澤東,後來在國慶節的前四天才破案。
再比如1950年曾經擴建天安門廣場,我們的資料員從素材堆里找到了一些鏡頭,我們一看非常震驚。大家通常不知道華表和獅子挪動過,那時幾乎沒有起重設備,怎么把幾十噸重的華表移動開呢?工人們僅僅用繩索,人工搭一個架子就挪過去了!
還有一段也很有意思,就是在1976年。我們發現這年的報紙沒有什麼節日氣氛,因為毛澤東主席剛去世,國喪期間,不宜舉辦喜慶活動。9月30日晚在天安門城樓上召開了一個座談會,主題是“繼承毛主席遺志,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我們在素材里很意外地發現葉帥有這樣一個鏡頭,他把眼鏡拿起來,然後一戴。葉帥的動作特別慢,慢裡面有一種老帥的沉穩。相對應的就是“四人幫”,他們表現得特別躊躇滿志。根據歷史的記載,那時老帥們已經決定粉碎“四人幫”,只是此刻不動聲色。所以在這些鏡頭中,
《國慶紀事》《國慶紀事》
這種氣氛體現得特別充分。
劉為光(作曲):紀錄片的音樂跟故事片、電視劇的音樂當中那種指向性非常明確、內在衝突非常明顯的類型音樂完全不同,應該說,無論哪種類型,寫好都不容易。
《國慶紀事》這種片子,更多是屬於歷史性、史詩性、概括性的東西。這個片子主要是以祖國這個命題來做的。“祖國”原來是比較空泛的,但是,當我們把它跟故土、跟親情、跟往事結合在一起,它就成為一個活生生的概念。所以我們要在這裡面尋找點感情,尋找一點靈感,尋找一點激情,這就是藝術創作中我們所要主張的個性。
《國慶紀事》不是大的爆發、大的激情,更多是用一種比較平穩的節奏,比較平穩的聲調,但是其中卻含蘊著更大、更豐富的激情,因而顯得更內在,更深沉。
郭融融(音樂編輯):這個片子重點表現了幾次大的國慶活動,現場聲比較多,很激昂,如果我們音樂也跟著走,可能就太噪、太鬧了。所以我們在片中採用較多的抒情的東西,這樣音樂就有一種起伏跌宕,讓人能看進去,不累,而且展開想像的空間,用一種深情表現對祖國的

媒體報導

《國慶紀事》《國慶紀事》
影片《國慶紀事》通過審片組審查
3月17日,廣電總局總編室、中宣部理論局、中組部《黨建研究》雜誌、中央檔案館、廣電總局重大題材理論領導小組等部門領導到新影廠審看電影《國慶紀事》。審片組的領導和專家對該片給予較高評價,認為創意新穎,選題很好,主題突出,很令人鼓舞。通過《國慶紀事》反映出建國50年來每一階段的輝煌成就、人民民眾的思想境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藝術。唱響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的主鏇律,表現了第三代領導集體自信、豪邁的氣志,是一部很有教育意義的史料片。

評論

《國慶紀事》《國慶紀事》
這是一部紀錄片,以新中國建國後每年的國慶盛典為線索,回顧了1949年以來在這中國片土地上發生的巨變。生活在這個號稱中國歷史上最繁榮昌盛的時代,能夠有機會往前看三四十年,看看那時候的人的生活狀態,是一件很有趣也很有意義的事情。這部紀錄片就給了我這個機會,看到了過去五十多年裡面每年的國慶節盛典留下的一些珍貴影像。
看完之後的第一感覺是驚訝,不為別的,只因為這裡所看到歷史的和我腦海里對那個時代的想像實在太不一樣了。可能是因為看到那時候的記錄基本都是黑白照片、黑白電影的緣故,我的腦子裡面對那個時代的想像幾乎從來就是黑白一片。而且作為一個八十年代的人,自己與生俱來的感受就是八十年代之後和八十年代之前的時間是不連續的,中間有一個很明顯的斷層,八十年代以前是黑白,八十年代以後是彩色,所以一直覺得那個八十年代以前的時光離我太遠。但是當我在這部紀錄片裡看到很多五六十年代的彩色錄像時,卻發現完全不是我所想像的: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廣場在六十年代初就已經建成,華麗壯觀,和現在沒有兩樣;從1951年國慶就開始在閱兵式結束後唱《歌唱祖國》,和現在沒有兩樣;劉少奇在當選國家主席之後的講話和現在的領導人也沒什麼兩樣,只不過他用的是純正的湖南話;甚至連那個時候的播音員和現在的新聞聯播也幾乎都是一樣的腔調,非常極其以及特別的愛國,讓我覺得我們這個時代完全就是那時候的自然延續。
緊接著讓我想到的是,為什麼那時候的中國跟現在變化這么大?都是同樣的民族,同樣的人,同樣的土地,聽著同樣的歌同樣的政治報告,解放軍走著一樣的一二三四人民日報登著同樣的社論,為什麼會有這么大的差別?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在提,我以前也想過,但是因為總覺得改革開放前是黑白,改革開放後是彩色,從黑白過渡到彩色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所以並沒有細究;但當我看到了近距離的看到和感受到了那個時代以後,當我發現那個時候跟現在相差的是這么少,卻又這么多的時候,還是會覺得特別震撼
如果以後真的能有時光機器,我一定要回到那個年代親眼看一看。

精彩海報

《國慶紀事》《國慶紀事》《國慶紀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