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研究》

《國學研究》

《國學研究》是由袁行霈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涉及中國歷史、國學等方面的圖書。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1

書 名:國學研究(第24卷)

作 者:袁行霈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國學研究(第24卷)國學研究(第24卷)

出版時間:2009-6-1

ISBN:9787301152164

開本:16開

定價:60.00元

圖書介紹1

內容簡介
《國學研究(第24卷)》介紹《離騷》三論、文體交融與唐代詩文的變化革新、從元雜劇的不同版本看雜劇演出的變化、明代通俗小說家鄧志謨詩文集初探、“八家”與八股、唐末五代湖南移民考論、南宋“鄉村社會”管窺——以《夷堅志》為中心的初步考察、《榮祭酒遣文》辨偽、宋金之際的淨明道——以《詔旌陽許真君碑》為中心等等。
目錄
《離騷》三論
文體交融與唐代詩文的變化革新
從元雜劇的不同版本看雜劇演出的變化
明代通俗小說家鄧志謨詩文集初探
“八家”與八股
唐末五代湖南移民考論
南宋“鄉村社會”管窺——以《夷堅志》為中心的初步考察
《榮祭酒遣文》辨偽
宋金之際的淨明道——以《詔旌陽許真君碑》為中心
王夫之對理學“存養”、“省察”工夫的反省
六臣注《文選》宋贛州州學刊本考——兼論兩宋時期六臣注本的版刻源流
舊聞證誤》的編刻與流傳
王塘南先生為學年譜
許瀚與陳奐交遊述略
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2009年大事記(2009.01—2009.06)
徵稿啟事
來稿書寫格式

文摘
對於七子與唐宋派的並不“異趨”,艾南英做出更為明確的闡發,其《答陳人中論文書》云:“夫韓、歐者,吾人之文所由以至於秦漢之舟楫也。”(《天傭子集》卷三)“舟楫”之喻,與茅坤以唐宋八家為“操觚者之券”取譬不同而取義相似,更進一步,如果說前後七子為了救八股之弊而上溯六藝,但六藝已遠須取徑秦漢,那么在艾南英及其所親近的唐宋派看來,並秦漢亦已久遠而須取徑唐宋名家一一以唐宋韓歐之文為“舟楫”,至於秦漢而再溯六藝。通過如此“舟楫”擺渡的接力,不同文學時代之間相互銜接起來。換句話說,秦漢文章與唐宋文章,原本因為一些偏激的文學主張而不免關係緊張,但最終互通“舟楫”,趨於一致。由正題而反題而達到合題,逭也正是易於為一般文學現象所掩蓋的文學史發展的內在邏輯。
由明而清,仍然“舟楫”可渡。桐城文派之祖方苞《古文約選序例》云:“是編所錄,惟漢人散文,及唐宋八家專集,俾承學治古文者,先得其津梁,然後可溯流窮源,盡諸家之精蘊耳。”而經由八家“以求《左》、《史》、《公》、《谷》、《語》、《策》之義法,則觸類而通,用為制舉之文,敷陳論、策,綽有餘裕矣””。易“舟楫”為“津梁”,恰如清廷之延續有明八股取士,方苞也把七子和唐宋派的主張打成一片繼承下來。姚鼐門人劉開《與阮芸台宮保論文書》云:“志於為文者,其功必自八家始。”“文之義法,至《史》、《漢》而已備;文之體制,至八家而乃全。彼固予人以有定之程式也,學者必先從事於此,而後有成法之可循。否則雖銳意欲學秦、漠,亦茫無津涯。”(《劉孟塗文集》卷四)可見循八家之法,窺秦漢“津涯”,蓋已成為桐城派內家法,一脈以承。與方苞差不多同時的唐彪作《讀書作文譜》,以為古來佳文雖多,“至於永叔、子瞻之文,初學尤宜先讀,以為造就之階,則工夫易於人手。”“自歸震川、錢牧齋二先生讀歐文,且極口稱讚,自此諸名公皆爭效法,而歐文遂為古學津梁矣。”可見對八家古文“津梁”之認識,蓋已越出桐城派外,成為風氣。

圖書信息2

書名:國學研究(第26卷)
作 者:袁行霈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國學研究(第26卷)國學研究(第26卷)

出版時間:2010-12-1

ISBN:9787301182499

開本:16開
定價:60.00元

圖書介紹2

內容簡介
《國學研究(第26卷)》內容簡介:重建早期中國的歷史、試論唐代內養宦官問題、說“引申假借”、鄭玄的使命和貢獻、——以束漢魏晉政治文化演進為背景《洪範五行傳》與《洪範》災異論、孟子“由仁義行”發微、明代制義的幾個階段及其與陽明學的關係、以慈湖學的名義等內容。

目錄
重建早期中國的歷史
試論唐代內養宦官問題
說“引申假借”
鄭玄的使命和貢獻
一一以束漢魏晉政治文化演進為背景
《洪範五行傳》與《洪範》災異論
孟子“由仁義行”發微
明代制義的幾個階段及其與陽明學的關係
以慈湖學的名義
——十六世紀陽明學在浙江慈谿的傳播
王陽明“築室陽明洞”及其活動考
從敘事角度看《西京雜記》的作者及寫作時代
張鉉詩文著作系年
元末明初的文人結社與文學
康熙與清初文學
——以康熙對翰林院的政策為中心
《逸周書。皇門篇》校注、寫定與評論
《春秋緯》散佚考
《詩餘圖譜》明刊本五種考述
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2010年大事記(2010.03-2010.07)
徵稿啟事
來稿書寫格式

文摘
在唐朝政治條件變化的情況下,隨著宦官集團的擴大和發展,宦官制度也呈現出多種變化。其中,在整體制度的系統化、完善化方面出現的變化與宦官制度的發展有密切關係。通過對其變化的觀察,我們會得到更多的有關制度發展脈絡及其性質方面的信息。
唐初膨脹的宦官人數導致了宦官制度在組織化和系統化方面的調整。唐朝政府採取增加內侍省官員的措施,同時施行高品、品官、白身的身份等級制度,應對宦官人數膨脹、組織龐大的現實,使之能夠維持以皇帝為中心的權力構造。不過,機構的擴大、人員的增加,自然導致與皇帝之關係親疏不同的問題。皇帝越要掌握實際權力、操控政局,宦官群體內部與皇帝之親疏關係就越突出。再加上唐中期以後的宦官專橫現象,皇帝有必要牽制和控制對自己疏遠、不忠的宦官。
為了實現這些目的,皇帝採取了各種辦法,其中之一就是內養的設定。文獻中始見於玄宗時代的內養是宦官集團中由特殊宦官組成的群體,他們基本上是對國家有功、效忠且個人能力強的宦官。在內侍省制度內,皇帝新設內養宦官,形成更加私密的群體以利於皇帝個人意志的貫徹執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