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總目提要》

《四庫總目提要》

《四庫總目提要》中基本囊括了《四庫全書》中的各類卷宗。其中記述的有作者生平、成書過程、中心思想、主要內容、經典摘要等等。但並不包括具體內容。不過並不是《四庫總目提要》中所有的書在《四庫全書》中都能找到的。

 

四庫總目提要

   漢許慎撰。慎字叔重,汝南人。官至太尉南閣祭酒。
是書成於和帝永元十二年。凡十四篇,合《目錄》一篇為十五篇。分五百四十部,為文九千三百五十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注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字。
推究六書之義,分部類從,至為精密。而訓詁簡質,猝不易通。又音韻改移,古今異讀,諧聲諸字,亦每難明。故傳本往往訛異。 宋雍熙三年,詔徐鉉、葛湍、王惟恭、句中正等重加刊定。
凡字為《說文》注義、序例所載,而諸部不見者,悉為補錄。又有經典相承,時俗要用,而《說文》不載者,亦皆增加,別題之曰"新附字"。其本有正體,而俗書訛變者,則辨於注中。
其違戾六書者,則別載卷末。或注義末備,更為補釋,亦題"臣鉉等按"

《四庫總目提要》 《四庫總目提要》
以別之。音切則一以孫愐《 唐韻》為定。以篇帙繁重,每卷各分上、下,即今所行毛晉刊本是也,明萬曆中,宮氏刻李燾《 說文五音韻 》, 陳大科序之,誤以為即鉉校本。陳啟元作《毛詩稽古編》,顧炎武作《日知錄》,並沿其謬。豈毛氏所刊,國初猶未盛行歟?書中古文、籀文,李燾據唐林罕之說,以為晉 弦令呂忱所增。考慎《 自序》雲"今序篆文,合以古、籀",其語甚明。所記重文之數,亦復相應。又《法書要錄》載後魏江式《 論書表》曰:" 晉世義陽王典祠令任城呂忱,表上《 字林》六卷。尋其 況趣,附託許慎《說文》,而按 偶章句,隱別古籀奇惑之字。文得正隸,不差篆意。"則忱書並不用古籀,亦有顯證,如罕之所云"呂忱《字林》,多補許慎遺闕者,特廣《說文》未收字耳"。其書今雖不傳,然如《廣韻·一東部》"炯"字、" 字,《 四江部》"噥"字之類,雲出《 字林》者,皆《 說文》所無,亦大略可見。燾以《說文》古籀為忱所增,誤之甚矣。自魏晉以來言國小者,皆祖慎。至李陽冰始曲相排斥,未協至公。然慎書以小篆為宗,至於隸書、行書、草書則各為一體,孳生轉變,時有異同,不悉以小篆相律。故顏元孫《乾祿字書》曰:"自改篆行隸,漸失其真。若總據《說文》,便下筆多礙。當 去泰去甚,使輕重各宜。"徐鉉進《說文表》亦曰:" 高文大冊,則宜以篆籀著之金石。至於常行簡牘,則草隸足矣。"二人皆精通國小,而持論如是。明 黃諫作《 從古正文》,一切以篆改隸,豈識六書之旨哉?至其所引《 五經》文字,與今本多不相同,或往往自相違異。顧炎武《 日知錄》嘗摭其"汜"下作"江有汜"、"氵臣下又作"江有氵臣","卺"下作"赤舄已已","掔"下又作"赤舄掔掔"。是所云《詩》用毛氏者,亦與今本不同。蓋雖一家之學,而宗派既別,亦各不相合。好奇者或據之以改經,則謬戾殊甚。能通其意而又能不泥其跡,庶乎為善讀《說文》矣。

案:慎《》自稱:"《》孟氏、《》孔氏、《》毛氏、《》、《周官》、《春秋》、《左傳》、《論語》、《孝經》,皆古文。"考劉知幾《史通》,稱:"《古文尚書》得之壁中,博士孔安國以校伏生所誦,增多二十五篇(案此亦據梅賾古文而言,實則孔氏原本僅增多十六篇。)更以隸古字寫之,編為四十六卷。司馬遷屢采其事,故遷多有古說。至於後漢,孔氏之本遂絕。其有見於經典者,諸儒皆謂之逸書。"是孔氏壁中之書,慎不得見。
《說文》末載慎子衝上書,稱慎古學受之賈逵。而《後漢書·儒林傳》又稱扶風杜林傳《古文尚書》,林同郡賈逵為之作訓,馬融作傳,鄭玄註解。由是《古文尚書》遂顯於世。是慎所謂孔氏書者,即杜林之本。顧《隋志》稱杜林《古文尚書》所傳僅二十九篇,又雜以今文,非孔舊本案古文除去無師說者六篇,正得伏生二十九篇之數,非雜以今文。《隋志》此文,亦據梅賾古文,未及與《漢書》互校。自餘絕無師說。陸德明《經典釋文》采馬融《注》甚多,皆今文《尚書》,無古文一語。即《說文》注中所引,亦皆在今文二十八篇之中。朱彝尊《經義考》辨之甚明(案彝尊又謂惟"若藥不瞑眩"一句,出古文《說命》,殆因《孟子》所引而及之。然此句乃徐鍇《說文系傳》之語,非許慎之原注,彝尊偶爾誤記,移甲為乙,故今不取其說。)則慎所謂孔氏本者,非今五十八篇本矣。以意推求,《漢書·藝文志》稱"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灑誥》脫簡一,《召誥》脫簡二,文字異者七百有餘,脫字數十"云云,所謂"中古文",即孔氏所上之古文存於中秘者。是三家之本立在博士者,皆經劉向以古文勘定,改其訛脫,其書已皆與古文同。儒者據其訓詁言之,則曰大小夏侯、歐陽尚書。據其《經》文言之,則亦可曰孔氏《古文尚書》。第三家解說,只有伏生二十八篇遞相授受,餘所增十六篇不能詮釋,遂置不言。故馬融《書序》稱逸十六篇絕無師說也(案《融序》今不傳,此語見孔穎達《尚書正義》中。)使賈陸所傳杜林之本即今五十八篇之本,則融嘗因之作傳矣。安有是語哉?又《後漢書·杜林傳》,稱"林前於西州得漆書《古文尚書》,嘗寶愛之,雖遭艱困,握持不離身"云云,是林所傳者乃古文字型,故謂之"漆書"。是必劉向校正三家之時,隨二十八篇傳出。以字非隸古,世不行用。林偶得之以授逵,逵得之以授慎,故慎稱為孔氏本,而亦止二十八篇,非慎見安國舊本也。論《尚書》者,惟《說文》此句,最為疑竇。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牽於此句,遂誤以馬鄭所注為孔氏原本,亦千慮之一失,故附考其源流於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