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提要精讀》

《四庫提要精讀》

漢語言文學這門學科自然也有自己的經典或原典。漢語言文學學科有其特殊性。它所具有的社會功能許多時候並不是用職業培養一句話就可以概盡的。對大多數從學者而言,它是一種根本性和基礎性的人文精神的培養。它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滲透到人的日常生活,並從人立身行事的根本處體現出自己的價值。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目錄學為讀書、治學之匙鑰。四庫提要為目錄學的重要著作,本書選擇其中四十八篇作詳細解讀。選目儘量兼顧經史子集四部的主要類目,力求最大限度地展示傳統學術的宏大格局和各部類的特點。讀者通過閱讀本書,並進而泛覽四庫提要,不但有助於提高古文閱讀能力,加深對基本典籍的認識,還可藉此了解古代典籍的構成和分類,掌握古代文史研究的基本途徑;了解傳統學者治學讀書的格局和方法,掌握閱讀利用古代典籍的基本原則;了解傳統學術批評的基本立場和方法,弘揚實事求是的治學態度。

內容簡介

四庫提要精讀四庫提要精讀

漢語言文學這門學科自然也有自己的經典或原典。由傳統的文史之學、詞章之學的講求,到近代以來西學影響下較純粹嚴整的學科意識的確立,它一直在權衡和汰洗諸家之說,在書與人與世的激盪互應中尋找自己的知識邊界。從來就是這樣,對有志於這門學科的研究者來說,這些經過時間篩汰的經典是構成其全部學問的根柢,所謂入門正,立意高,全基於對這種根柢的掌握。就攻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而言,雖然沒有這樣嚴格的要求,更不宜過分強調以究明一字或窮盡一義為終身的志業,但比較系統地了解這些經典的基本內容,深入研讀其中重要的部分,做到目誦意會,心口相應,從而初步掌握本專業的核心知識以為自己精神整合和基礎教養的本原,應該說是當然和必需的事情。
再說,漢語言文學學科有其特殊性。它所具有的社會功能許多時候並不是用職業培養一句話就可以概盡的。對大多數從學者而言,它是一種根本性和基礎性的人文精神的培養。它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滲透到人的日常生活,並從人立身行事的根本處體現出自己的價值。受它的滋養,學生日後在各自的領域內各取所需,經營成家,並不一定以漢語言文學的某部分專門知識安身立命,因此,它尤注意遠離一切實用主義和技術主義的誘引,並不放棄對知覺對象的本質體認和根源性究問。那么,從哪裡可以得到這種本質上的體認,並養成根源性究問的習慣呢?精讀原典,細心領會,就是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

目錄

導言
凡例

經部

一、毛詩正義
二、春秋左傳正義
三、方言
四、重修玉篇

史部

五、史記
六、新唐書
七、資治通鑑
八、通鑑紀事本末
九、東觀漢記
一0、吳越春秋
一一、元和郡縣誌
一二、嘉泰會稽志
一三、大唐西域記
一四、通典
一五、崇文總目
一六、郡齋讀書志
一七、金石錄
一八、史通

子部

一九、荀子
二0、孫子
二一、洗冤錄
二二、齊民要術
二三、巢氏諸病源候論
二四、葬書
二五、法書要錄
二六、淮南子

二七、夢溪筆談
二八、雲麓漫鈔
二九、藝文類聚
三0、蒙求集注
三一、世說新語
三二、雲溪友議
三三、搜神記
三四、太平廣記
三五、廣弘明集
三六、列子
三七、神仙傳

集部

三八、楚辭補註
三九、陶淵明集
四0、白氏長慶集
四一、〔歐陽〕文忠集
四二、文選注
四三、文苑英華
四四、文心雕龍
四五、〔二十四〕詩品
四六、六一詩話
四七、樂章集
四八、花間集

前言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必須研讀的經典,作為該學科全部知識的精華,它凝聚著歷代人不間斷的持續思考和深入探索。這種思考和探索就其發端而言通常極為艱苦,就其最終的指向而言又經常是極其宏大的,所以能進入到人們的生活,對讀過並喜愛它的人們構成一種寶貴的經驗;進而它還進入到文化,成為傳統的一部分。又由於它所討論的問題大多關涉天道萬物之根本,社會人生的原始,且所用以探討的方法極富智慧和原創的意味,對人的物我認知與反思覺解有深刻的啟示作用和範式意義,所以它又被稱為“原典”或“元典”。原者,源也;元者,始也、端也,兩者的意思自來相通,故古人以“元猶原也,其義以隨天地終始也”,又說“故元者為萬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正道出了經典之構成人全部成熟思考與心智營造的基始特性。
漢語言文學這門學科自然也有自己的經典或原典。由傳統的文史之學、詞章之學的講求,到近代以來西學影響下較純粹嚴整的學科意識的確立,它一直在權衡和汰洗諸家之說,在書與人與世的激盪互應中尋找自己的知識邊界。從來就是這樣,對有志於這門學科的研究者來說,這些經過時間篩汰的經典是構成其全部學問的根柢,所謂入門正,立意高,全基於對這種根柢的掌握。就攻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而言,雖然沒有這樣嚴格的要求,更不宜過分強調以究明一字或窮盡一義為終身的志業,但比較系統地了解這些經典的基本內容,深入研讀其中重要的部分,做到目誦意會,心口相應,從而初步掌握本專業的核心知識以為自己精神整合和基礎教養的本原,應該說是當然和必需的事情。

精彩書摘

3.雕版印刷源流和版本的鑑定
雕版印刷一般認為起源於唐代,最早被用來刻寫佛經與曆書。現存的唐代雕印實物,最早可確定在武后時期,敦煌石室所出則有鹹通九年(868)王玠所造《金剛經》、乾符四年(878)和中和二年(882)曆書。到五代時期,雕版印刷已經套用於典籍的刊印。後唐長興三年(932),敕令國子監開雕九經,歷經後晉、後漢、後周三朝,至後周廣順三年(953)年,完成了九經及《五經文字》、《九經字樣》,這便是後世盛稱的五代監本。
宋代雕版大行,形成了浙江杭州、四川眉山、福建建陽三個刻書中心。所刻書籍質量以浙本最佳,蜀本其次,而閩本最次。所刻書籍中又以官刻本質量最佳,私雕其次,而坊刻本最次。元代杭州、建陽二地的刻書事業延續了宋時的盛況,在中央與地方政府的主持下雕印了不少大部頭的書。宋、元版書保存下來的不太多,為歷代藏書家所珍視。
明代是雕版印刷發展的鼎盛時期,從中央各部門到各級州縣、學校、各地書院都競相刻書,二百七十餘年間刻書極多,質量雖不足以媲美宋、元刻本,但尚整峭有古意,為近代版本家所推重。在宋、元本已極為稀見的今天,明本也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版本的鑑定,可從原書的牌記、刻工、版式、紙墨、字型、諱字、序跋、內容、題識、藏印、著錄情況等各方面入手。牌記是刻書書坊的標記,相當於今天的著作權頁。刻工是書版的刻寫者,他們常在書版中附刻自己的姓名。如果某一書坊或某一群刻工的活動時代可以確定,就能根據這些線索考得版本的年代。而某一時代某一地區所刻之書在用紙、版式和字型上也有其顯著的特徵。如宋代建陽刻本多用竹紙,習用柳體,而宋代刻本多左右雙邊版式,掌握這些特徵,從直觀上便可對某一版本有一個大致的判斷。我國古代對於皇帝名字需要避諱,歷朝歷代都有不同的諱字,書籍亦需遵循當時的避諱原則,因此避諱字直接地保存了版本的年代特徵。古書的序跋往往記錄了某書的編撰刊刻原委、版本源流等情況,而原書內容更是判斷其編撰時間的直接依據,因此原書的序跋及內容無疑也是判斷某一版本時代的重要參考。古書流傳久遠,遞藏者眾,藏書家們往往習慣在所得到的珍本上鈐蓋印章,以示所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