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湘江

喋血湘江

11月27日夜,紅一軍團渡過湘江,占領界首,紅一軍團決定以覺山鋪一帶作為阻擊主陣地。 ……軍委須將湘江以東各軍,星夜兼程過河。 中央機關和紅軍大部隊強渡湘江後,紅軍由長征出發時的8.6萬餘人,減少到3萬餘人。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書 名: 喋血湘江
作 者:伍祿香
出版社: 新華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7-1
ISBN: 9787501188499
開本: 16開
定價: 49.00元

內容簡介

《喋血湘江》遵照“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紀實文學作品的寫作原則,把尊重歷史與文學創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有限的歷史空間裡創造了無限的精彩篇章,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書稿從湘江戰役的起因、過程,直至結局,全景式地再現了湘江戰役的全過程,而不是側重於某一方面,或某一局部的描寫,給人以一種歷史的整體感。
書稿對事件的描寫、人物的刻畫及各種人物的對白等,以歷史事實為基礎,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和身份,既客觀又準確,源於歷史,又高於歷史,是一部史詩性的作品。
書稿的文字生動,並配了不少歷史圖片,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作者簡介

伍祿香,廣西全州人,1963年出生,1985年畢業於廣西師範大學歷史系,現任桂林電視台文體部副主任。曾任教師、基層幹部、宣傳部幹事、縣委秘書、電視台記者等,勤讀勤寫,痴心難改,在報紙雜誌上發表過通訊、報告文學、散文等各種題材的作品數百篇。

圖書目錄

喋血湘江喋血湘江


難以忘卻的歷史
一 陰霾桂北
二 鐵流湧進
三 鐵血阻擊
四 生死搶渡
青山作證
後記

節選內容

喋血湘江:最慘烈的戰鬥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毛澤東
戰役精髓:湘江戰役蔣介石精心策劃的一次大戰役,也是紅軍長征過程中經歷的第一場惡戰。當時毛澤東被排擠出了領導集團,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由博古李德(德國人)等人領導。
1934年11月,蔣介石在全州(今廣西全州縣)以南湘江東岸投入嫡系部隊和湘、粵、桂三省地方軍閥部隊近30萬人,妄圖全殲我中央紅軍。敵我力量如此懸殊,“左”傾領導人的錯誤決策又給紅軍造成了全盤被動,在這種險惡的情況下,紅軍還是突破了湘江。然而,這是給紅軍帶來巨大損失的一場血戰。紅軍由長征出發時的8.6萬餘人,減少到3萬餘人。
蔣介石的“完美計畫”1934年10月至11月,林彪指揮紅一軍團在贛南安遠、信豐間;湘粵交界處的城口處連續突破國民革命軍、粵軍的第一、第二道封鎖線。
11月12日,在紅軍向第三道封鎖線挺進之際,蔣介石發布命令;以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薛岳為前敵總指揮,指揮湘軍與中央軍16個師77個團追剿中央紅軍,務須殲滅紅軍於湘瀟水以東地區。以白崇禧的桂軍兩個軍列陣於桂北堵截。以李韞珩部、李雲傑部加周渾元部在後追趕,逼使紅軍強渡湘江,然後讓紅軍與封鎖湘江的湘桂軍主力正面衝撞;如果紅軍果真被困,則只有調頭轉入桂北或粵北,此時陳濟棠的幾萬兵力正集中在這一帶;即使紅軍能夠突破防線,傷亡必然十分慘重,以薛岳軍再尾追可收全功。
蔣介石這一部署的總態勢是:大軍前堵後追,左右側擊,粵、桂、湘軍與中央軍聯合於湘江東岸與紅軍決戰。

喋血湘江插圖喋血湘江插圖

毛澤東反擊提議遭拒絕
長征出發前,毛澤東的身份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實際職務僅剩下一個掛名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席。不過在全國範圍內,“朱毛”仍是中國革命的象徵。全軍突圍前,毛澤東突患重病,被擔架抬著走上了長征路。當時中央縱隊的女幹部劉英詢問說:“我們走到哪裡去呢?”毛澤東回答:“不知道。”劉英當即說:“也是軍事秘密吧!”毛澤東卻正色說:“確實不知道!”
這樣一次重大軍事行動的意圖,臨時中央總負責人並沒有告訴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在強渡湘江前,躺在擔架上的毛澤東曾建議,乘敵人各路大軍正在調動之際,紅軍可組織力量進行反擊,尋殲國民黨軍一部,以扭轉整個戰局,變被動為主動。彭德懷也提出過建議。但是,毛澤東、彭德懷的建議都被博古、李德拒絕。
“一石三鳥”之計給紅軍活路
在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的完美計畫中,要何鍵做封鎖湘江的半扇大門,另半扇大門是廣西的白崇禧。當時,以何、白二人的合力必能完全封鎖湘江,甚至不讓一隻鳥飛過。11月中旬,湘桂聯軍封閉湘江的作戰預案已基本實現。
白崇禧此時多了一個心眼。他在調動大軍的同時出動空軍偵察中央軍的行動,他一直懷疑中央軍想借追剿紅軍之機南下深入桂境。桂系的主要原則,依然是防蔣勝於防共。與此同時,桂系設在上海的秘密電台發來電報:蔣介石採納了楊永泰的“一舉除三害”的毒計,企圖驅使桂、湘兩省軍隊同紅軍決戰,如兩省軍隊能將紅軍消滅,蔣介石當然是求之不得;如兩敗俱傷,他就可乘虛而入;如紅軍將兩省軍隊殲滅,他可出來收拾殘局。
白崇禧看到電報後連呼“好毒辣的計畫,我們幾乎上了大當!”於是他決定立即變更部署,對紅軍“不攔頭,不斬腰,只擊尾”;讓開正面,占領側翼,促使紅軍早日離開桂境。蔣介石以為湘江已被完全封鎖,未料想恰是此時,桂軍的那扇大門打開了。走在全軍最前列的紅一軍團立即從白崇禧的“鐵三角”地帶無阻攔地穿過。
著名的“星夜兼程過河”電報
11月27日夜,紅一軍團渡過湘江,占領界首,紅一軍團決定以覺山鋪一帶作為阻擊主陣地。30日拂曉,湘軍向覺山鋪的紅一軍團陣地發起猛烈攻擊,紅一軍團以5個團對付湘軍11個團的猛撲,壓力可想而知,紅一軍團陣地附近,到處都是紅軍指戰員的遺體。
幾天來,紅一軍團向後方傳送的電報都標明“火急”、“十萬火急”,但後方對前線催促前進的回答卻總是“中央縱隊向湘江前進”、“中央縱隊接近湘江”,還在以每天40里的速度前進。
30日深夜,林彪、聶榮臻、左權徹夜未眠,給中革軍委拍發了一封火急電報:
“朱主席:
……軍委須將湘江以東各軍,星夜兼程過河。一、二師明天繼續抗敵”。
這就是那封著名的“星夜兼程過河”的電報。之所以著名,是因為局面已到了千鈞一髮之際。這封電報給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帶來極大震驚。12月1日凌晨,朱德給全方面軍下達緊急作戰令……12日17時,中央機關和紅軍大部隊終於拚死渡過了湘江。
三年不食湘江魚
湘江一役,紅軍戰士的鮮血灑滿了湘江,以至於當時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三年不食湘江魚,十年不飲湘江水。”
經歷過湘江之戰的紅軍老戰士,至今仍對那場戰役的慘烈記憶猶新。現居廣西興安縣華江鎮的88歲老紅軍劉華連談起那場戰役,不禁聲音哽咽:“那一仗著實慘烈,我是保護中央機關縱隊從界首下游的文市渡河,當時只聽到槍響,沒見到戰鬥。但是,我卻清楚地記得,那時的湘江水,是紅的。”
折損近6萬人的原因
中央機關和紅軍大部隊強渡湘江後,紅軍由長征出發時的8.6萬餘人,減少到3萬餘人。中央紅軍為什麼遭受這么大的損失?湘江之戰為什麼打得這么慘烈?
第一,博古李德頑固地堅持錯誤路線,在作戰略轉移時,不顧軍事形勢的變化,一心要去湘西北與紅二、六軍團會合。
第二,毛澤東和彭德懷建議組織力量反擊,尋殲國民黨軍一部時,其建議都被博古、李德拒絕。
第三,紅軍實行大搬家甬道式行軍。攜帶大量一二十人才能搬得動的機器等物資,而部隊一般是夜間行軍,走的大多是山路、小路。這樣,護衛在前後左右的各軍團被隊形死死地束縛住,既疲憊又被動,使戰鬥部隊傷亡很大。
紅軍一次血的洗禮
湘江戰役可謂是中央紅軍長征中所經歷的第一次重大挫折,此戰的兩點作用決定了紅軍的命運:第一,紅軍隊伍由臃腫變得清瘦,廣大紅軍指戰員經過這一仗的洗禮,軍事素養和作戰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第二,中央紅軍高層的頭腦由狂熱變為冷靜,認清了博古、李德等人的決策不行,大家盼望毛澤東同志重新來領導和指揮紅軍。可以說,這一戰役,標誌著“左”傾軍事路線的垮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