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會戰》

《喋血會戰》

《喋血會戰》是根據鳳凰衛視2004年熱播的同名節目“喋血會戰”改編,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書籍。出版於2005年08月01日。

基本信息

書名:喋血會戰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喋血會戰》《喋血會戰》

ISBN:721805000X
書籍類型:中國軍事
出版時間:2005-08-01

簡介

《喋血會戰》是根據鳳凰衛視2004年熱播的同名節目“喋血會戰”改編,主要選編了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參加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幾次大會戰(包括台兒莊戰役、武漢會戰、長沙會戰、衡陽保衛戰常德保衛戰桂南會戰中原會戰滇緬遠征軍等等)及有關戰時的中國經濟民生中外關係等方面的內容。由於各種原因,我們對國民黨軍隊抗戰表現了解甚少,本書即通過繪聲繪色的戰爭描寫及400多幅圖片——原始資料圖片(包括當年國民黨政府調兵遣將的文獻資料)、戰略分析圖、照片再現當年國民黨軍隊對日作戰的真實歷史,大量對會戰倖存人物——包括中方和日方——的採訪,增加了當時情景的真實性和生動性。
從表面上看,這本書並不是一本歷史著作,而更像紀錄。它採取錄音與線性記事的形式,從面孔和故事性入手,講述了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參加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幾次大會戰,包括台兒莊戰役、武漢會戰、長沙會戰、衡陽保衛戰、常德保衛戰、桂南會戰、中原會戰、滇緬遠征軍等等,以及有關戰時瀕臨崩潰的中國經濟、民生、外交關係等方面的內容,並將其與解說、評論融合在一起,詳實悲壯地展示了當年國民黨將領在正面戰場慘烈抗敵、慷慨赴死的歷史。
與其它同類題材不同的是,該書把鏡頭集中於“情景”而非“觀念情境”上,通過繪聲繪色的戰爭描寫和400多幅珍貴的文獻資料圖片,以及對中日雙方倖存士兵的大量採訪,極具現場感,讓人閱讀時熱血沸騰。比如淞滬抗戰中。湘軍士兵在進入戰地時都要對周圍的人說:“來世再見”,桂軍士兵光著膀子挺著刺刀與日軍坦克“肉搏”,川軍的一個師與日軍激戰僅存數百人……
生動的戰爭原貌,對那些英勇將士的描摹和紀念,倖存士兵們用眼睛拍攝下的血腥場面,蔣介石一個人洗澡時爆發出的長時間叫喊,這些人性化的細節賦予了那段歷史靈魂,促成了個人的平面記憶在集體方陣中向立體記憶的轉化,也符合知識分子們的觀點:一本歷史著作應該使它的讀者產生渴望——求知的渴望,尤其是研究的渴望。
在還原國民黨抗日形象的同時,本書也以傳媒的客觀視角,從“百團大戰”、毛澤東對戰死將士的讚美等方面,強調了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巨大作用和浩然正氣,寧願捨生取義也要維護國家完整與尊嚴,體現了大劫難中的民族向心力。它不是對教科書的顛覆,而是補充;它所建築的“國民黨八年抗日”,與以概括性名詞代替想像和判斷,使民眾陷入唯名論概念體系的歷史教材形成平行關係。

前言

本書根據鳳凰衛視2004年熱播的同名節目“喋血會戰”改編,主要選編了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參加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幾次大會戰,包括台兒莊戰役、武漢會戰長沙會戰、衡陽保衛戰、常德保衛戰、桂南會戰、中原會戰、滇緬遠征軍等等,以及有關戰時的中國經濟、民生、中外關係等方面的內容。

精彩文摘

日本侵華戰爭打從“九一八”開始,在他們國內,步調就從來沒有統一過,內閣、大本營、軍方幾乎是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連裕仁本身也一頭霧水,搞不清狀況。1938年初,仗已經打過了半年lr,在內閣里,腦筋比較冷靜的大臣們至少可以看出“支那”的戰事遠不如預期的那么樂觀,他們意識到面對的將是一場痛苦的長期作戰。日軍統帥部在評估雙方情勢之後,於元月30日決定,在1938年8月之前不發動新的攻勢,換句話說,他們也要喘一口氣。裕仁的態度比較保守,他認為鞏固占領區、儲備機動兵力需要一年的時間。所以在2月16日大本營御前會議中決定,於l939年再發動另一波速戰速決的攻勢:西取武漢,南下廣州,一舉結束戰爭。同一天,日本首相近衛文臆對華發表聲明:“今後不以(中國)國民政府為談判對手。”這是衝著我國不理日方透過陶德曼傳達形同勸降的和談條件而起的。(1938年)2月20日,我國召回駐日大使許世英。21日,日本跟進,川樾茂下旗回國。而蔣介石則早於這一年的元月就辭去了行政院長的職務,全神投入抗日戰爭。雖然日本天皇詔示1938年不再發動新攻勢,但在華的日軍在攻陷南京之後,驕狂的氣勢卻衝到了極點,他們就像被啟動了的戰爭機器一般,無法解碼,沒有休止。就這樣日軍於1937年底又引發了繼淞滬之後的一場大戰。華北的日軍第十師團由磯谷領軍,於12月23日在青城與濟陽之間強渡黃河,向膠濟鐵路進逼,企圖打通津浦線,達成和北上荻洲兩軍會師的戰略目的。徐州會戰的戰火,就是從這一條戰線上燃起的。1938年元月,蔣介石派副參謀長門崇禧視察第五戰區。李宗仁、白崇禧二人從北伐龍潭之役開始,就是並肩作戰的老戰友,都屬桂系軍人。白崇禧替李宗仁向蔣介石要到了三戰區廖磊的第七和四十七兩個軍,也是廣西部隊。這個時候,孫震的川軍正流落晉豫一帶,閻錫山不要,程潛也不要,因為他們嫌川軍風紀不好。當年五十一軍的張明聲談到孫震時說:“他原來在四川就軍風不好,他那個時候等於是軍閥啦。”而當年川軍第三軍的黃健君也說:“四川的兵有兩枝槍,一枝煙槍,一枝步槍。”當被問到有沒有親眼看到時,黃健君回答:“有啊。”川軍一。二軍的冉澄證實:“吃大煙都放在哪裡呢?那個煙或是煙槍,都放在背夾裡頭;那個吃大煙很簡單,我也吃過啊。”由此可見,當時在某些地方,部隊里抽大煙是普遍的現象,特別是在雲貴川地區,抽大煙是極為普遍的事,因此他們帶煙槍上戰場,也是有原因的。

作者談書

這八年應該說是中國歷史上亘古未有的一場大劫難,可是也是中華民族前所未有的一次最悲壯的一種抗爭。從中國的歷史來看,從整個世界的格局來看,這是怎樣的一個八年?首先中國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一場偉大的衛國戰爭,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從來沒有這樣的舉國一致,中華民族從來沒有這樣的全面的覺醒。中國的國家意識和國家觀念是第一次全面地刷新了,就是以中國為重,一切以中華民族的利益為重,以中國的獨立、自由、統一、富強、復興為主。從世界的格局來看,中國這八年的抵抗,在整個二戰的格局裡面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中國的抗戰意義一開始就已經超出了中國的國界,中國是最早發生戰爭、最晚結束戰鬥的地方。我們引用當時的蘇美兩大國的國家元首的話來說,約瑟夫·史達林元帥他曾經說過:如果不是中國的軍隊拖住了日本,那么在德國進攻蘇聯的時候,蘇聯就不可能從遠東撤回二十個機械化師、三個騎兵師。羅斯福總統同樣說過:用全球的觀點來看,如果中國崩潰了,中國被打敗了,那么日本軍隊會拿下澳洲,會征服印度,然後殺向中東,在埃及和德國的軍隊會師,整個世界的面貌、世界的版圖,那就完全不一樣了。中國的抗日戰爭是第一次讓4億5000萬中國人民不僅站在本民族本國家的利益上,而且站在人類的自由、光明、和平、幸福的這一方面。中華民族幾百萬軍隊和幾千萬人民的傷亡。他們的流血和犧牲,他們的貢獻和他們的精神,都是我們的痛苦,都是我們的幸福,也是我們的驕傲,更是我們的共同的遺產。所以說這其實是中國歷史上最難書寫,但也是最特殊的一個段落,也是中國人最不可忘記的一個段落。中國人和她的強敵在八年中進行了22次會戰、1117次中型戰役,以及像“盧溝橋”那種規模的戰鬥達38931次,這不只是個數字,而是真刀真槍要命地廝殺。中國對日抗戰是20世紀重大的歷史戰爭,這場仗不僅是中華這個民族抵禦外侮的空前惡戰,也是決定民族存亡絕續的生存之爭。1945年,抗戰勝利,大學問家馮友蘭別離昆明之前,曾經揮毫寫下了“西南聯大舊址紀念碑碑文”,他寫到:“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國受日本之降於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為時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瀋陽之變為時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為時五十一年。舉凡五十年間,日本鯨吞蠶食我國家者,至是悉備圖籍奉還,全勝之局,秦漢以來所未有也。”我們應當不會忘了這樣一些數字:八年抗戰。中國人死傷3000餘萬,居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世界之首。中國將士整連、整營、整團、整旅、整師成建制地慷慨赴死,喋血沙場340萬人,其中包括像張自忠、童林閣、戴安瀾、左權這樣的將軍200餘名。其英勇壯烈,恐怕為古今中外戰史所未有。這就是中國人的抗戰,中國人的死戰,是千千萬萬中國人倒下去的故事,也是中華民族在如此一場劫難面前,再生的故事。

編輯推薦

本書根據鳳凰衛視2004年熱播的同名節目“喋血會戰”改編,主要選編了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參加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幾次大會戰,包括台兒莊戰役、武漢會戰、長沙會戰、衡陽保衛戰、常德保衛戰、桂南會戰、中原會戰、滇緬遠征軍等等,以及有關戰時的中國經濟、民生、中外關係等方面的內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