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鳥》

《啼鳥》是宋代詩人歐陽修的詩詞作品之一。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啼鳥

創作年代:宋代

作者:歐陽修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

窮山侯至陽氣生,百物如與時節爭。

官居荒涼草樹密,撩亂紅紫開繁英。

花深葉暗輝朝日,日暖眾鳥皆嚶鳴。

烏言我豈解爾意,綿蠻但愛聲可聽。

南窗睡多春正美,百舌未曉催天明。

黃鸝顏色已可愛,舌端啞咤如嬌嬰。

竹林靜啼青竹筍,深處不見唯聞聲。

陂田繞郭白水滿,戴勝穀穀催春耕。

誰謂鳴鳩拙無用,雄雌各自知陰晴。

雨聲蕭蕭泥滑滑,草深苔綠無人行。

獨有花上提葫蘆,勸我沽酒花前傾。

其餘百種各嘲哳,異鄉殊俗難知名。

我遭讒口身落此,每聞巧舌宜可憎。

春到山城苦寂寞,把盞常恨無娉婷。

花開鳥語輒自醉,醉與花鳥為交朋。

花能嫣然顧我笑,鳥勸我飲非無情。

身閒酒美惜光景,唯恐鳥散花飄零。

可笑靈均楚澤畔,離騷憔悴愁獨醒。

作品賞析

這首《啼鳥》詩,一說是歐陽修在1046年(慶曆六年)知滁州(洽所在今安徽滁縣)時所作,一說作於貶夷陵(今湖北宜昌縣)時。作者在1057年(嘉祐二年)春主持禮部考試時另有一首《啼鳥》詩,中有“可憐枕上五更聽,不似滁州山里聞”二句。據此,以前一說為準。

這首詩按內容,大致可分為三段。

首四句為一段,為全詩的序曲,主要是時令和環境的描寫:雖然是官居荒涼,雖然是窮山僻壤,但春天一到,則陽氣萌動,繁花似錦,萬物競生。這幾句的渲染,為全詩定下了歡快明朗的基調。

從“花深葉暗”句到“異鄉殊俗難知名”,為第二段。這一段緊承上文,轉入對各類啼鳥的描寫。“百舌”(即畫眉鳥)、“黃鸝”、“青竹筍”(亦稱竹林鳥)、“戴勝”(布穀鳥)、“鳴鳩”(即斑鳩)、“泥滑滑”(亦稱竹雞)、“提葫蘆”(亦稱提壺鳥)等,均為鳥名。而“綿蠻”、“啞咤”、“穀穀”、“嘲哳”等,則都是形容各種鳥叫的詞語。作者觀察細膩,時或用一兩個恰當比喻,描繪了一幅百鳥爭嗚的陽春圖景,寫得很有情致。儘管作者起先說“鳥言我豈解爾意”,但到後來,他還是在不知不覺中被啼鳥感染了,覺得啼鳥原來也具有性情。那不會營巢、素稱笨拙的斑鳩,也知曉陰晴,正如古諺所說:“天欲雨,鳩逐婦;天既雨,鳩呼婦。”那花上的提葫蘆,也如同通曉人性,向詩人頻頗勸酒。在這一片生機盎然的氣氛之中,遭貶謫的詩人的感想,就是下文要描敘的內容。

從“我遭讒口”句到最後,是全詩的第三段,同時也是全詩的主旨所在。作者筆鋒一轉,由鳥及人。所謂“我遭讒口”,是指1045年(慶曆五年)有人謠傳作者和留養在家的孤甥張氏有不正當的關係這件事。此事後來雖經辯明,但歐陽修卻終於因此降官,出知滁州。他既遭此誣陷,在政治鬥爭中又曾多次為流言中傷,所以他每聞那些如簧之巧舌(不管是人言,還是鳥語),僧惡之心,即時生起。然而,山城寂寞,美人歌舞全無(娉婷代指美女,此處代指能唱歌善舞的樂妓)。詩人無法消磨時光,於是只好以酒澆愁,醉與花鳥為朋(“交朋”,另一版本作“友朋”)。因為“花能嫣然顧我笑,鳥勸我飲非無情”,這種擬人的手法,不管是詩人醉後的想像,還是詩人聊以自慰之語,反正到了這兩句,人和物已經融為一體,作者的心境已經由激動而歸於平靜。他既擔心鳥散花落,又笑屈原的憔悴獨醒,自尋煩惱(《離騷》為屈原著名長詩,但這裡是取其“遭憂”之義)。這最後兩句所表達的三分無奈、七分曠達的思想,既是該篇題旨的歸結,同時也是歐陽修屢遭貶謫後的處世之方。在其《與尹師魯書》、《夷陵縣至喜堂記》、《醉翁亭記》諸文以及《戲答元珍》詩等作品裡,他曾多次表示要不以遷謫之情縈懷,不作窮苦之文字。他告誡自己:“野芳雖晚不須嗟。”

這首詩在形式上也有值得讀者注意之處。首先是語言通俗易懂,音節流暢自然,不求險怪,不掉書袋,具有行雲流水般的舒捲流動之美。其次是移情入景,借物言情。整體上,此詩採用了賦的手法。但是,賦中也含有比興。題為“啼鳥”,目的卻是要寫人。作者充分發揮想像力,運用擬人的手法,賦予啼鳥以情性,借“啼鳥”來引導和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達到“物我交融”之境。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吉水(今屬江西)人,幼貧而好學。1030年(天聖八年)進士。曾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因議新法與王安石不合,退居穎州。諡文忠。提倡古文,獎掖後進,為北宋古文運動領袖。散文富陰柔之美,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學韓愈李白,古體高秀,近體妍雅。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六一詞》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