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掌故見智慧》

《品掌故見智慧》

《品掌故見智慧》編入的掌故,記載了歷史事件,人事軼事,無不飽含著人生的情趣與才智。這些令人興趣盎然的小掌故,流漣於掌故是樂趣的交響,是可見的掌中智慧,也是社交的談資。當你鬱悶時,當你舉止失措時,當你失意時,《品掌故見智慧》便能夠讓你愜意,讓你領悟,讓你坦然參照的形態。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歷史掌故,始於先秦,止於民國,涉及廣泛,內容生動,情節感人,品嘗汲取處世智慧,讓你愜意,讓你領悟,讓你坦然參照的形態。

目錄

第一章 文藝掌故
從此不再彈奏
莫愁何其多
洛陽紙貴
道邊苦李
走到哪兒醉到哪兒
“鳳”為凡鳥也
枕流漱石
飛來峰巧對
劉公榮飲酒
不讀謝詩覺口臭
吳均不均,何遜不遜
關西安在
惟余“競”“病”二字
陳伯之歸梁
悲平城與悲彭城
“北方文士如何”
偷江東集
烹茶風味
人日詩
點鬼簿”與“算博士
百首如一首
前度劉郎
司空見慣
苦吟詩人
關於李遠的任用
只留二百首
塞北煙塵我自知
有祿肥妻子
凝為上,祜次之
“一江”與“半江”
恨不見替人
王勃墓前
“出水芙蓉”與“鋪錦列繡”
作艷詩,下地獄
何以石泉槐火齊新
我心惟只與天和
妙在一聯中
掌中改詩
“銀花合”與“金銅釘”
不忍更雙飛
郭弘霸嘗便液
戰袍寄詩
“龜”與“毯”
南朝天子愛風流
不作寒士語
賜以金杯
深明人義的蔣桃
少游的絕命詞
蘇軾出獄
十分詩也
點金成鐵
彭幾剃眉
兒媳改嫁
取名號
彭淵材的“五恨”
歐陽修並非近視
針線閒拈伴伊坐
優人嘲“西崑”
無字的悼詞
為詩人放行
因詞獲罪
風箏上的詞
張三影
晏殊的得意之作
《望海潮》的冤案
代人填詞受賞
“罷”與“賦”的置換
神、聖、工、巧
三人論詞
晏幾道的“四痴”
不媚權貴
“發奮”與“立志”
蘇軾夢中的杜甫
蘇軾的自責
夫人原來是詩人
代人填詞謝罪
蘇軾夢盼盼
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春夢婆
秦觀學柳永
故人天上有書來
辛棄疾求教
白日見鬼
不是杜詩
琴操改韻
舟輕一鳥“×”
王陽明看花
“格”竹子
自嘲以解圍
“恐壓八閩十二州”
魯迅與郁達夫
田漢與周信芳成知己
胡適和章士釗
胡適、胡健中打油詩應和
陳布雷與郭沫若
第二章 政界掌故
土地糾紛
魯君為楚王駕車
不容許看別人一起呼呼大睡
這就像大魚吃小魚
有沒有什麼辦法確保生存
楊因的履歷表
父親和君王哪一個比較重要
鄭公伐胡
勸諫又有什麼用
師經拿琴砸魏文侯
世子申生
陽晝談釣魚
不奇怪的怪事
周成王君無戲言
齊景公見虎又見蛇
只聽說過與沒聽說過
管仲說自己比愚公還笨
秦始皇想讓位
田子方窮而驕傲
孝子與忠臣
吾貌雖瘦,天下必肥
齊桓公的天
想當然耳
以手書空
秦宓論天
拜與不拜
華歆與王朗逃難
誰是佞人
隱者楊朴
我怎么不敢來呢
北國一天一地一聖人
片語解紛
袁世凱的兩次誓詞
爭奪大元帥之位
戴笠報胡宗南知遇之恩
孔祥熙、杜月笙互捧場
袁世凱計唬熊希齡
孫殿英的兩份白話文電報
陳濟棠迷信風水,買祖墳
蔡元培助人解難
陳布雷“幽默”張道藩
羅家倫聘請蔣廷黻
陶希聖遊說胡適
有“斷袖”之癖的曹錕
第三章 商道掌故
千古絕唱的一筆生意
陶朱事業
活用錢財的大手筆
準確預測商情
狗猛酒蕭條
童叟無欺
“南京城,沈一半”
無心插柳柳成蔭
富商借牛
掌柜王盛林
與時俱進
史量才與蓆子佩反目為仇
《申報》和《新聞報》的龍虎鬥
第四章 世情掌故
買琴毀詩
梁上君子
大未必奇
破罐不顧
鼓天錫串戲
柳敬亭說書
朱楚生
罵坐
不喜高帽
不佞神佛
不敢有鬍子
司馬相如宮刑
好施
四面觀音
做官袍
腰有軟硬
空誤“修身為本”
菜瓮
貪痴
歸廉泉
馮先生
第五章 爭訟掌故
晏子論罪
私恩與公法
鼠屎斷案
縣令的誓聯
關木匠
天性不嫉恨人
玉堂春
餘杭人為什麼到錢塘來做賊
羅道宗斷詩案
金陵女子王善聰
籠中鸚鵡
一樁錯綜複雜的著作權爭訟案
第六章 愛情掌故
崑山民
紹興士人
莫舉人
梁夫人
懋學
惠士玄妻
范笏林
戚大將軍妾
高娃
雲雨紛飛二十年
幼女配老翁
你莫思量我
各留不盡之情
香菸繞頰
賣油郎
賽金花與瓦德西結識
蔡元培的三度婚姻
張恨水的啼笑姻緣
郁達夫與王映霞的愛情離合
風流才子徐志摩
蕭紅與蕭軍的“偶然婚姻”
張愛玲一失足成千古恨
《自由談》“腰斬”性愛小說家
康有為和他的後二任妻子
第七章 哲人掌故
隨陽公子和郁離子論富貴
齒亡舌存
使堯舜牧羊
子路問津
苛政猛於虎
悲絲染
巫馬子問道
死後有沒有知覺
王顧左右而言他
以明哲保身為糊塗
飽吃一頓
鳧水與治國
磨磚作鏡
也須問過
丹霞燒佛
法琳念觀音
萬物一體
忙煞老僧
心中無妓
壁畫《西廂》
莫如殺人
和尚安在
打就是不打
禪師善昭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台
葉小鸞受戒
後頭更比前頭高
“書讀完了”

前言

品賞歷史掌故,可以使我們在為人處世中汲取智慧。
所謂掌故,一般以內容生動、情節感人見長。掌故,凡所記載的歷史事件、人物軼事等故事,無不飽含著當時人生的情趣與才智。
掌故之所以不同於成語、典故,問題就在於它是以一個完整的小故事而存在的,它僅僅是一個時代瞬間的亮點,一個大故事、大事件中的精緻片斷。它像小巧玲瓏的精美而雅致的人文鏡片,啟迪人生意蘊深長。
本書《品掌故見智慧》,始於先秦,止於民國,涉及廣泛,都是一些令人興趣盎然的小掌故,它將獲得不同層次讀者的青睞。因為在這裡展示著種種人生體驗,並被賦予新的生活意義。本書對歷代掌故粗略地分門別類,其中或智或愚,或美或醜,或好或惡,或正或邪,都明顯地打上歷史的印記。這個印記,是人文色彩濃淡相宜的印痕,並隱隱約約地搖曳著喜怒哀樂的歷史倩影,我們遙望著它、品味著它,那種雲捲雲舒的感覺,更有一種恰似“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的感慨。
流連於掌故,是樂趣的交響,是可見的掌中的智慧,也是社交的談資。當你鬱悶的時候,當你舉止失措的時候,當你面對失意的時候,這本書便能夠讓你愜意,讓你領悟,讓你坦然。
中國掌故浩如燦爛繁星,今日品賞昨夜星辰昨夜風兒般的掌故,當是我們人生的掌中智囊,其精華所在,底蘊通今,歷來叫人躊躇滿志,不可名狀。是為序。
古敏2007年12月26日
於北京香山等閒齋

精彩書摘

品讀從此不再彈奏
品讀
伯牙,春秋時人,學琴於成連,三年而成。成連的所有技藝,伯牙都學會了,一招一式,毫無二致。然而終未能達到成連的那種“精神寂寞,情之專一”的境界,伯牙為此很是苦惱。成連說:“我只能教你鼓琴的技法,卻沒有辦法改變你的性情。我的老師子舂在東海中,你隨我去找他吧!”伯牙隨成連到東海蓬萊山上。
成連說:“我去迎接我的老師”,於是留下伯牙,划船而去。伯牙等了很長時間,不見成連歸來,向四處望去,但聞“海水汩沒,山林窅冥,群鳥悲號”,心情十分悲涼。這時,他才意識到,他的老師成連以此來改變他的性情,於是援琴而作歌。
此後,他所彈奏的琴曲越發高深莫測,惟有鍾子期能解其意。伯牙彈一曲《高山》,鍾子期說:“巍巍乎若高山。”伯牙又彈一曲《流水》,鍾子期說:“蕩蕩乎似流水。”以後,鍾子期死,伯牙因失去了惟一的知音,摔碎了琴,從此不再彈奏。
點睛
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此則掌故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要追求最大的成功,最完美的氣質,同時也要追求最高貴的性情。伯牙為了知音的死去,而碎琴不彈,可見他視知己為神聖。伯牙此舉,對冷酷的心靈來說是溫暖,對厭世者來說則是個樂趣。後人有詩感嘆道:人琴俱千古,琴台空自留。一自經戎馬,山頹水橫流。
莫愁何其多
品讀
梁武帝《河中之水歌》中有“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詩句。這裡提到的是南朝梁時洛陽的莫愁。唐朝也有個女子叫莫愁,擅長歌謠。“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雙槳,催送莫愁來。”歌謠中寫的是唐朝石城的莫愁。石城在競陵,並非石頭城。湖北鍾祥縣西有莫愁村,即石城莫愁的故鄉。南京有莫愁湖,即以石城誤為石頭城之故。
少婦鬱金香”句,用的就是洛陽莫愁的典故。再如李商隱《無題》詩中“重幃深下莫愁堂”,周邦彥《西河》詞中“莫愁艇子曾系”等皆是。
點睛
我國有些人名、地名,乃至花草蟲魚的名字,有的來源於一個富有詩意的掌故,有的名字本身就很富有詩意。所以,詩人們願意把它們寫進自己的詩中,來增強作品的色彩和韻味。莫愁,就是歷代詩人們經常引用的人名和掌故。如沈儉期《獨不見》詩中“盧家少婦鬱金香”句,用的就是洛陽莫愁的典故。再如李商隱《無題》詩中“重幃深下莫愁堂”,周邦彥《西河》詞中“莫愁艇子曾系”等皆是。
洛陽紙貴
品讀
左思是西晉的一個文學家,但他年輕時家境貧寒,很被人看不起。左思用了整整一年時間,寫成《齊都賦》,又雄心勃勃,準備創作一篇《三都賦》。當時,正巧他的妹妹左禁被選進宮廷,左思便移家京城,要求做秘書郎,以便獲得更多的資料。為了蒐集歷史知識,他還遊歷古城舊都。他經常夜以繼日,絞盡腦汁,庭院牆溝邊到處擱著筆墨,偶得佳句,就連忙記在紙上。
當時的文學家陸機來到洛陽,也準備寫一篇類似《三都賦》題材的作品,聽說有個叫左思的年輕人正在寫,不禁撫掌大笑,對別人說:“那個凡夫俗子要是能寫成《三都賦》的話,也只配拿來蓋我的酒罈子。”
整整10年過去了,一篇雄渾精深的《三都賦》終於寫成,但是並不引起世人的重視,傳抄者寥寥無幾。
左思十分懊喪,他想,這一定是別人覷著我官卑職小因人廢言。於是他求見當時名儒皇甫謐,呈上文稿。皇甫謐讀罷,拍案叫絕,當即作了題序。左思再去拜見侍書郎張載、大學者劉逵,請他們分別為賦作了註解。一經名家認可,文人學士們便蜂起撰文頌揚,司空張華對賦文作了更高的評價,連那個陸機也嘆為觀止,就此擱筆。《三都賦》重新發表時舉國轟動,富貴人家到處請人恭楷抄寫,紙張供應頓時緊張,洛陽紙價為之飛漲。
點睛
這個掌故很有啟發意義,它一方面說明老一輩的名家學者對於獎掖後進,發現人才,負有多么重要的責任;另一方面也說明社會上習慣於從身份地位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就和作品的價值,這種風氣固然不利於人才培植。但是,對一個想奮發有為的人來說,卻是個“梅花香自苦寒來”的磨礪。只要你堅持到底就是勝利,人生有必然的重重困難,宋朝詩人楊萬里有詩道:“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出一山欄。
道邊苦李
品讀
王戎小時候很聰明,很愛思考問題。有一次,他和鄰居的一大群小孩兒跑到村外去玩。沿著大路走啊走啊,忽然看見路旁有一棵李子樹,沉甸甸的果實把樹枝都壓彎了,一顆顆李子晶瑩熟透,很是可愛。小孩兒們一聲歡呼,爭先恐後地爬上樹,只有王戎一個人站在路邊不動。小孩們招呼他說“快來采嘛,可多啦!”王戎說“我不吃,這棵樹長在大路旁,熟透了還有那么多果子,一定是苦的。”小孩兒們嘗了幾口,連忙呸呸地吐了出來,果然又酸又苦。
點睛
王戎後來成了西晉有名的清談家——“竹林七賢”之一。在這個故事裡,不要看王戎年紀小,他思考問題倒是很合邏輯的,迅速得出了正確的判斷,表現出特異於群兒的聰明。這就是:如果長在大路邊的無主李子無人吃,那它必定是苦的,這是大前提;這棵無主李樹長在大路邊又沒人吃它的果實,這是小前提;因此李子必定是苦的,這是結論。形式邏輯研究的是人們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思維形式及其規律。要使自己思考問題時少
犯錯誤,就必須遵循它;當然,要獲得正確的結論,還必須具有關於前提的科學知識。
走到哪兒醉到哪兒
品讀
劉伶,魏晉時沛國人。他相貌奇醜,行為奇特,有名士神韻,因其對玄學有超出常人的領悟,故當時人將他與阮籍、嵇康、山濤、阮鹹、向秀、王戎合稱為“竹林七賢”。
據說,劉伶常常駕著鹿車,在荒郊曠野漫無目的地行走,鹿車上沒有其他東西,只有一個盛滿酒的大罈子。車後跟著一個扛著鍤的僮僕,他時常對僮僕說:“我走到哪兒,就醉到哪兒,醉死在哪兒,你就挖個坑把我埋在哪兒。”還有的時候,劉伶在家裡喝醉了,就脫光全身的衣服,在屋內跑來跑去,邊跑邊大聲念詩。有人看見了,譏笑他不遵禮法,毫無廉恥之心。劉伶說:“我把天地當作房屋,把居室當作衣褲,各位為什麼鑽到我的褲子中呢!”
點睛
劉伶的這種嗜酒放曠是他應對“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的社會現實的權宜之策,也是他與禮法名教抗爭的一種方式。作為正直的知識分子,劉伶有理想、有抱負,他渴望思想與形體都得到解放。然而,不容忽視的是,劉伶的這种放浪形骸也對後世產生了不少消極的影響,因為種種原因,這種所謂的放曠又在西晉胡毋輔諸人身上重現,可以說,劉伶的放達,開一代頹風。
“鳳”為凡鳥也
品讀
西晉名士呂安,字仲悌,東平(今山東東平)人。有濟世之志。與嵇康友善,每當想念時,無論路途多么遙遠,也要前來探望。一次,呂安前來拜訪嵇康,不巧嵇康不在,出來迎接他的是嵇康的哥哥嵇喜。呂安沒有進屋,只在門上題了一個“鳳”(鳳)字便走了。嵇喜未解其意,以為“鳳”是百鳥之王,心中還很高興。嵇康回來見到門上的“鳳”字,對哥哥嵇喜說:“鳳字,凡鳥也。他是在嘲諷你呢!”嵇喜這才恍然大悟。“凡鳥”,系“凰”的拆字。
點睛
一個“鳳”字,表現了呂安的孤傲、嵇康的聰慧和嵇喜的憨厚。
枕流漱石
品讀
西晉名士孫楚,字子荊,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南)人。才藻卓絕,爽邁不群。以佐著作郎,參石苞軍事。自負才氣,對苞多有侮慢,人見不拜,僅長揖而已,並說:“天子命我參卿軍事。”石苞因此銜恨,參奏孫楚訕謗時政,將孫楚免官多年。後扶風王駿起用為參軍,轉梁州令。惠帝初年為馮翊太守。孫楚年少時,曾欲入山中隱居於泉石間,曾對王濟談及此事,並將“枕石漱流”誤說成“枕流漱石”。王濟調侃說:“流非可枕,石非可漱。”孫楚巧辯說:“枕流欲洗其耳,漱石欲厲其齒。”
點睛
人生歷練日多,其機敏過人也多。
飛來峰巧對
品讀
惠理,本天竺(印度)國人,東晉鹹和初年來到中國。他在杭州,看見山岩秀麗,便說:“這是我們天竺國靈鷲山的一個小山峰,不知什麼時候飛到這裡來了?”這就是杭州“飛來峰”名字的由來。
“飛來峰”下面有“冷泉亭”,明末著名的書法家和畫家董其昌為其寫了一副對聯: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
因這副對聯上、下聯都是問句,後來便有些人作對聯回答這兩個問句。石洽棠的答聯是:泉自冷時冷起;峰從飛處飛來。清朝左宗棠的答聯是:在山本清,泉自源頭冷起;人世皆幻,峰從天外飛來。清朝俞樾的答聯是:泉自有時冷起;峰從無處飛來。最妙的是俞樾的女兒繡孫的答聯:泉自禹時冷起;峰從項處飛來。
俞樾問女兒:“大禹治水,說‘泉自禹時冷起’,可以理解。‘峰從項處飛來’有何出處呢?”女兒繡孫答道:“項羽唱‘力拔山兮氣蓋世’,不是項羽拔山,峰怎么會飛來?”
點睛
俞樾,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道光元年生。以進士官編修,提督河南學政。
自少至老,著述不倦,是清代著名學者和詩人。他的女兒繡孫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養,所以能寫出這樣有學識、見才華的巧對。
劉公榮飲酒
品讀
西晉人劉公榮,性嗜酒,無論什麼人都能與之共飲。為此,常受到人們的譏笑。他卻說:“勝公榮者不可不與飲,不如公榮者亦不可不與飲,是公榮輩者又不可不與飲。”因此,每日皆與人共飲而醉。當時,王戎年方弱冠,來拜訪阮籍,正值劉公榮在座。阮籍對王戎說:“我這裡有二斗美酒,當與君共飲。”故意不讓劉公榮飲。而言語談笑,則三人無異。有人問阮籍,為什麼不請劉公榮飲。阮籍回答說:“勝公榮者不得不與飲,不如公榮者不得不與飲,惟公榮可不與飲。”
點睛
劉公榮善飲,阮籍偏不與他飲,並用劉公榮的話來做解釋,幽默詼諧中不愧名士風範。
不讀謝詩覺口臭
品讀
南朝梁武帝高祖蕭衍,字叔達,小字練兒,善音樂詩賦。未稱帝時,曾與沈約、謝朓、王融、蕭琛、范雲、任肪、陸任同為齊競陵王蕭子良的門客,號稱“竟陵八友”,為“永明體”的代表作家。其中,以謝胱詩的成就為最高。梁武帝十分喜愛謝朓的詩,常說:“不讀謝詩三日,便覺口臭!”
點睛
謝胱,字玄暉,與謝靈運同族,時稱小謝。因做過宣城太守,故有“謝宣城”之稱。存詩二百餘首,風格清新秀麗,長於寫景,頗多佳句。如《和徐都曹出新亭渚》中“日華川上動,風光草際浮”,《游東田》中“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中“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風雲有鳥道,江漢限無梁”,《自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中“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中“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等。唐代大詩人李白和杜甫,都很推崇謝胱的詩。梁武帝的這句話,既說出了他對謝詩的喜愛,又巧妙地反映了謝詩清新冷俊的特色。
吳均不均,何遜不遜
品讀
梁武帝詩多有佳作,如《逸民》、《西洲曲》、《河中之水歌》、《東飛伯勞歌》等,其中的佳句有“南風吹我意,吹夢到西洲”;“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三春已暮花從風,空留可憐誰與同”;“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等。但他過於注重聲律、講究辭藻,據說對於雙聲、疊韻字的運用,即自梁武帝始。有一次,他和群臣各作五字疊韻。
梁武帝:“後牖有朽柳”;劉孝綽:“梁王長康強”;沈約:“偏眠船舷邊”;庾肩吾:“載碓每礙埭”;徐搞:“臣昨祭禹廟,殘斛熟鹿肉”;何遜用曹阿瞞的掌故:“暮蘇姑枯盧”。只有吳均,終未能想出五字疊韻的句子。梁武帝說:“吳均不均,何遜不遜。”
點睛
吳均因無詩,被責怪為“不均”;何遜因用魏武帝的掌故,而被說成是“不遜”。梁武帝身為一國之君,在他如此倡導下,更加助長了那種過於講究聲律和詞藻、內容空泛的“齊梁體”詩風。
關西安在
品讀
吳均,字叔庠,南朝梁詩人。天監初年柳惲為吳興刺史,吳均為郡主簿,二人日相賦詩。時人稱他們的詩為“吳均體”,多有仿效者。他的代表作有《答柳惲》《酬別江主簿屯騎》、《春詠》、《山中雜詩》等。吳均的詩,有時用語過重,好作驚人之筆,如他的《劍騎》詩中“何當見天子,畫地取關西”等詩句。後來,他做了朝廷的奉朝請,經常與天子梁武帝見面。梁武帝和他開玩笑說:“天子今見,關西安在焉?”吳均無言以對。他的詩中還有“秋風識白水,雁足印黃河”句子,他的詩友沈約曾當面批評他:“‘印黃河’用語太實、太險了。”沈約的《早發定山》詩中有“野棠開未落,山櫻發欲然”句子,吳均不服氣地說:“你的‘山櫻發欲然’,不是也說得很實、很險嗎?”沈約說:“我只是‘欲然’,可你已經‘印’了!”
點睛
梁武帝的玩笑和沈約的批評,都是受著詩應“溫柔敦厚”的傳統觀點的影響。但詩的用語也不宜太實、太險,否則會破壞詩的意境和韻味的。
惟余“競”、“病”二字
品讀
曹景宗,字子震,南朝梁人,屢有戰功。天監初年,破魏將楊大眼於淮水,振旅凱鏇。梁武帝在華光殿設宴,為他慶賀。席間,武帝與群臣聯句吟詩,令右僕射沈約限韻,沈約限定為“敬”韻。因曹景宗素為武將,沒有請他賦詩,他頗有不平之意,祈求聯句。梁武帝笑著說:“卿人才英拔,技能甚多,何必計較作詩這一件事呢?”當時,曹景宗已有醉意,執意請求賦詩。“敬”韻字不多,這是個險韻,而可用的韻幾乎都讓大家用上了,惟余“競”、“病”二字未用。顯然,這是兩個十分難用的韻腳字。無奈,武帝只好讓賦此二字。曹景宗操筆立成:“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武帝看了這四句詩,欣喜不已。於是晉爵為公,拜侍中中衛將軍。
點睛
曹景宗這四句詩,真實、生動地寫出了一個出征將領凱鏇而歸的心情和狀況。霍去病為西漢時名將,六次出征匈奴。這個典故用得既貼切又巧妙,否則,這個“病”字是很難用上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