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吮拇指的人》

《吮拇指的人》

《吮拇指的人》講述了一位有吮指習慣的少年是如何度過自己的青春期的。影片將每個人在孩童時都會遇到的疑惑和緊張情感躍然搬到銀幕之上。無論是影片主人公賈斯丁強烈的獨立意想,還是他對性的困惑和面對家庭問題時的迷茫,似乎都能讓我們看到了自己孩童時的影子。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除了無法克制自己吮吸拇指的幼稚習慣外,賈斯丁還要面對家庭和社會中各樣的焦慮和困境。包括對母親是否忠貞的懷疑和對父親性格上的厭惡。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海報海報

每個人的青春期都或多或少的有過迷茫,躁動,憤怒困惑。電影主人公賈斯汀(盧•泰勒•普奇 Lou Taylor Pucci飾)有著吮拇指的幼稚習慣。賈斯汀一直想要克服這個難纏的習慣,其實這個習慣只是一個青少年青春期困惑的一個縮影,其他的困惑還包括性和家庭等。在改變這個習慣的意願下隱藏的,是賈斯汀對成長的不自覺的渴望。每個人成年人都可以在這部電影中找到自己曾經的影子,這個故事中的嚴肅,真摯,詼諧,都是那段青春時光不可抵抗的魅力。

角色簡介

賈斯汀賈斯汀

賈斯汀:今年已經十七歲,但卻戒不掉吸吮拇指的壞習慣,不但經常成為父母爭吵的導火線,也讓他在心儀的女同學面前毫無自信。這時學校給他進行了心理測試,採取了服藥的方式,藥物的力量果然驚人,賈斯汀完全變了另個人,自信使他在辯論賽中從校冠軍到區,市,地區的第一,進入州的決賽.其中他向紐約大學寫了封申請信,為了能人書信中竟然把自己的雙親說成有智力障礙。在州決賽時上洗手間被對手發現在吃安非他明,不知賈斯汀後來吃沒吃,反正在決賽的時候他答非所問,結果輸了比賽。他退出了辯論隊,並丟了藥丸。這時他與心儀的女孩Rebecca關係有了很大的進展。紐約大學錄取書到了。特別是和父親之間加深了理解。他似乎已經克服吮拇指這個毛病了。不過當他在飛機上做白日夢的時候,不知不覺中,他又開始吸他的大拇指了。
賈斯汀的媽媽:雖然對電視明星痴迷無比,也如願在偶像身旁工作,在每個人都以為她會紅杏出牆的時候,她是個忠實的妻子,親切的老媽。
賈斯汀的爸爸:雖然沉溺於社區體育比賽和整理家裡地下室,對兒子的成長還是蠻關心的。

主演簡介

盧·泰勒·普奇盧·泰勒·普奇

盧·泰勒·普奇 Lou Taylor Pucci

男, 生於1985年 7月27日 ,美國新澤西州Keansburg
星座: 獅子座

盧·泰勒·普奇1985年生於美國新澤西州,10歲時在當地劇院排練的《霧都孤兒》中得到了第一個角色,兩年後被經紀人發掘並開始出演百老匯音樂劇《音樂之聲》,年紀增大後他離開了該劇尋找更多的男孩角色,大部分時間活躍在新澤西州的社區劇團,直到2000年被Rebecca Miller挑中出演影片《迷途人生》而登上了大銀幕。之後他又得到了影片《我行我素》和HBO電視劇《帝國的崩塌》中的重要角色,2005年憑藉首部主演影片《吮拇指的人》拿下聖丹斯評審團大獎和柏林電影節銀熊獎,這時的他還只是20歲的年紀。之後盧·泰勒·普奇又出演了《南方傳奇》、《快餐帝國》等片,偶爾也客串電視劇,並且主演了GreenDay樂隊歌曲《Jesus of suburbia》、《Saint Jimmy》的音樂錄影帶。他在接下來的丹尼爾·奎德的《騎士》和冬粉文化電影《星戰迷友》中也有不大的角色,最新作品則是兩部驚悚片《攜帶者》和《線人》。

蒂爾達·斯文頓蒂爾達·斯文頓

蒂爾達·斯文頓 Tilda Swinton
女, 生於1960年 11月5日 ,英國倫敦
星座: 天蠍座

1985年她開始出演各種影片,1988年出演了影片《英格蘭末日》,1989年出演了影片《安魂曲》,1992年出演了影片《愛德華二世》,均在影片中有著不俗的表現。同年她還同才女導演薩莉波特合作出演了影片《歐蘭朵》,出演了一位一個從男人變性為女人的貴族,在世上存活了四百年。多年來她願為藝術犧牲名利,熱衷於和一些新銳導演合作嘗試各種試驗性電影。1999年她出演了影片《超錄感情愛》,2000年出演了影片《迷離沙灘》,2001年出演了影片《香草的天空》。2002年出演了影片《改編劇本》,2003年出演了影片《亡情水》。她在這些藝術類影片中出演一些配角,但卻並不能掩蓋她的出色的演技。

影片視點

《吮拇指的人》根據沃爾特.科恩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影片整體真摯嚴肅,但也不乏輕鬆幽默的片段。嚴肅和幽默相得益彰的風格與原著小說極為接近。溫馨幽默且頗富創意和深度的劇情讓人看後不得不豎起大拇指。該片由年輕導演麥克•米爾斯執導,他還在本片中擔當劇本和剪輯的工作。除了出色的編劇工作和完美的導演才能外,麥克.米爾斯對該片另一個重大的貢獻就是發掘出盧•泰勒•普奇這個才華橫溢的17歲少年。同樣在經歷青春期的盧自然對影片主人公的心理有更為細膩和真摯的感受,想必這對他在影片中的表現有了不小的幫助。他在該片中穩重又不乏靈氣的演出令人拍案叫絕!他也憑藉在此片中一鳴驚人的表演一舉奪得了第55屆柏林電影節影帝的殊譽。
[1]
心理學看點:ADHD Ritalin,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所獲獎項

第55屆柏林電影節最佳男主角銀熊獎
第16屆斯德哥爾摩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2005年日舞影展劇情片類評審團特別獎

影評

吮拇指的人吮拇指的人

小小的一部還算有意思的電影。 看的時候,比看完了以後回想,要覺得好很多。大概是因為這位新生導演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人生智慧要對我們“薪火相傳”,我們因而也就能夠放鬆,以平常心聽他娓娓道來,反而更深地受到觸動。敘事語氣也和緩,當得起“溫柔敦厚”的中國古訓也。不過離開了螢幕,仔細回想,卻究竟是葡萄乾,而非橄欖也。為什麼當不起“意味深長”四個字呢?一,主角固然十分好,配角的個性卻多不夠豐滿。二,音樂過於甜俗;慢鏡頭的濫用,亦令人不堪。近乎電視矣。三,畫面內容貧乏,沒有“看頭”,大概因為導演缺乏駕馭大螢幕的經驗吧;可以想像在電影院中一定更加考驗觀眾的耐心。四,因為是那種"one-idea movie",對白又本身不很考究,於是一些台詞就不免聽上去突兀,不自然。如小弟弟Joe的名言:"Do you ever stop to think that while you're so busy being weird, I have to step up and act normal?" 不無造作罷。又如父親的“I was just getting use to you”。太 cute, 太俗套;尤其是出自於 Mike 這樣一個紙板剪出來的平面角色。不過不論怎樣,還是兩小時的愉快時光。柏林銀熊么,似乎大可不必。其成功正反映了目下好萊塢主流製作之“乏”,所以一旦某位導演拍一部與我們的生活有那么一點點相關的電影,觀眾乃至評審就已經充滿了感激,所以評論起來也就格外慷慨。
《吮拇指的人》(thumbsucker),溫情的成長故事,男主角憑此片得了柏林電影節影帝,影片節奏緩慢,畫面清新舒服,但還是一眼就能看出是美國電影,因為它得一些細節元素太美國了:屁點大的小事不停地看醫生,神經兮兮得冒充心理專家的牙醫,還給人催眠,召喚power animal什麼的,一排所謂心理醫生不停地沖你念叨一些術語......

30部心理學電影

根據心理學原理研究電影影像特性、電影創作原理和客群觀影經驗的理論。1916年,德國心理學家雨果·明斯特伯格發表《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提出“電影不存在於膠片上,甚至不存在於銀幕上,而只存在於把它實現的思想中”的立論,強調電影是“一種心理學遊戲”,做了電影心理學研究的初次嘗試。那我們就看看以下的哪些電影和你有心靈的相通吧?
《充氣娃娃之戀》
《吮拇指的人》
《大象》
《秘窗》
《致命ID》
《火柴人》
《歌西卡》
《失眠》
《異度空間》
《美國精神病人》
《鋼琴教師》
《美麗心靈》
《死亡試驗》
《海灘》
《記憶碎片》
《搏擊俱樂部》
《靈異第六感》
《聖女貞德》
《心靈捕手》
《心理遊戲》
《第八日》
《夢旅人》
《一級恐懼》
《本能》
《沉默的羔羊》
《雨人》
《藍絲絨》
《發條橙》
《愛德華大夫》
《洛麗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