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少年都不賤》

《同學少年都不賤》

張愛玲作品《同學少年都不賤》。小說寫了上海一所教會學校一個寢室中的4位女生,畢業後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故事以兩個女孩的生活為主軸,寫出了人生無常的滄桑。作品沿襲了作者一貫的細膩文風,張弛有度,人物刻畫鮮明,堪稱張愛玲的經典代表作。

作品簡介

小說寫了上海一所教會學校一個寢室中的4位女生,畢業後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故事以兩個女孩的生活為主軸,兩人在中學時期很是投緣,各自結婚後,一個到華盛頓當傳譯員,一個想帶女兒去法國生活,多年後幾人在上海重逢,分別後就斷了音訊。小說從重逢寫起,通過4個女生心理成長的過程,寫出了人生無常的滄桑。作品沿襲了作者一貫的細膩文風,張弛有度,人物刻畫鮮明,堪稱張愛玲的經典代表作。言語間充滿張愛玲式一貫的譏誚,人物刻畫鮮明、情節鋪敘細膩,在輕快的故事節奏里,透著對人生變化無常的滄桑淒涼感。

作者簡介

張愛玲,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畢業於香港大學。四十年代初開始文學創作,主要作品有《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等。1944年曾將早期小說結集為《傳奇》出版。1949年去香港,後移居美國。有長篇小說《赤地之戀》、《十八春》,中篇小說《秧歌》、《怨女》,散文集《流言》等。

《同學少年都不賤》《同學少年都不賤》

作品賞析

"哎。"趙珏有點模糊。無國籍的猶太人無處收容,仿佛只能到上海來。"他現在在重慶?"

"哎,去年走的。因為洋行都搬到重慶去了,在那邊找事比較容易。他在芳大也是半工半讀。"

說著便走開去翻東西,找出一張襯著硬紙板的團體照,微笑著遞了過來,向第二排略指了指,有點羞意。

是箇中等身材的黑髮青年,黑框眼鏡,不說也看不出來是外國人,額角很高,露齒而笑,鼻直口方,幾乎可以算漂亮。

趙珏一見立即笑道:"你去,你去好。"

恩娟很不好意思地咕噥道:"怎么這樣注重外表?"

趙珏知道恩娟是替她不好意思。她這么矮小瘦弱蒼白,玳瑁眼鏡框正好遮住眼珠,使人對面看不見眼睛。像她這樣如果戀愛的話,只能是純粹心靈的結合,倒這樣重視形體?

雖如此,把那張大照片擱過一邊的時候,看得出恩娟作了個決定。

此後還有一次提起他。恩娟想取個英文名字。

"你叫蘇西好,"趙珏說,"我最喜歡聽你唱《與蘇西偕行》。"

恩娟笑道:"汴要叫我凱若蘭。""叫蘇西好,蘇西更像你。"

她力爭,直到恩娟有點窘起來,臉色都變了,她才覺得了,也訕訕的。怎么這樣不自量?當然是男朋友替女朋友取名字。

她們倆完全是朋友,考進中學的時候都還小,一個是個醜小鴨,一個也並不美。恩娟單眼皮,小塌鼻子,不過一笑一個大酒窩,一口牙齒又白又齊。有紅似白的小棗核臉,反襯出下面的大胸脯,十二三歲就"發身"了,十來歲的人大都太瘦,再不然就是太胖,她屬於後一類,而且一直不瘦下來,加上豐滿的乳房,就是中年婦人的體型。

她死了母親,請了假,銷假回來住校的時候,短髮上插一朵小白棉絨花,穿著新做的白辮子滾邊灰色愛國布夾袍,因為是虔誠的教徒,腰身做得相當松肥,站在那裡越覺碩大無朋,眼睛哭得紅紅的。趙珏也不敢說什麼,什麼都沒問。

作品評價

張愛玲從未發表小說首度曝光,塵封20餘年,震撼文壇,全球三千萬張迷翹首以盼:自此張氏作品方可完整齊集!本書為張愛玲從未發表的遺作,眾多張迷極大關注。究竟是否是張的作品,一時間眾說紛紜,2000年,在洛杉磯南加州大學圖書館見到了這部手稿的複印件的著名張學專家、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陳子善認為:當時他看到手稿很震驚,這部手稿一氣呵成,手稿上的字跡娟秀工整,這部作品出於張愛玲之手不容置疑。該小說的時間跨度從上世紀30年代一直到70年代,地點跨越上海和美國,背景也涉及到當時較大的歷史事件,這在張以往的小說中是很少見的。這部作品的敘述角度比較特別。敘述了上世紀30年代上海年輕的教會學校女學生在一種封閉環境下性意識的萌發,反映了當時青年女性的心理狀態,甚至於是受到了當時美國的“性解放”思想的影響,所以有這樣的大膽突破。 本書題材獨特,寫作的藝術水準非常高,能集中體現張愛玲寫作成就。圖書中首次出現張愛玲的手稿樣,更具有獨特的收藏價值。

對張愛玲遺作的四點質疑

《同學少年都不賤》《同學少年都不賤》

近日張愛玲遺作《同學少年都不賤》的突然出現,對於廣大張迷來說無疑是一件歡欣鼓舞的事情,但在目前尚未見到簡體中文版的情況下,各方也存在著較多的質疑。

質疑1:是否確實為張愛玲遺稿?
張愛玲遺作事隔多年突然出現,這部遺稿在張愛玲生前從未有人聽說過,而且目前公諸於世的也只有手稿的複印件。這難免會使人產生懷疑,如何證明這部作品確實是張愛玲的遺作?如果確為其遺作,為何要等到今天才出版?
對於真實性的問題,國內研究張愛玲的著名學者、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陳子善表示,他已經完整地看過該遺稿複印件,確定是張愛玲作品無疑。理由有兩個方面,首先,陳子善研究過張愛玲的筆跡,他認為從手稿來看,確實為張愛玲的筆跡。當記者問及是否會有人模仿其字跡時,陳子善斷然否定。他表示,即使字跡可以模仿,模仿者也不可能有水平寫出這樣的作品。
陳子善還表示,另外一個非常明顯的證據就是,這件作品具有鮮明的張愛玲的文風,甚至在用詞、句式的習慣等細節方面,都完全是張愛玲式的。絕對沒有假冒的可能。
天津人民出版社此次極有可能獲得內地簡體字版的著作權,負責此事的第三編輯部主任黎遙表示,出版社絕不會冒著出假作品的道德風險做沒有把握的事情。在爭取內地著作權之前,天津人民出版社已經做了多方的考察和認證,確定其肯定為張愛玲作品無疑。
至於複印稿問題,據一些媒體披露,稱原件已在輾轉中遺失,只有複印件幸好得到保存。皇冠方面暫時不願透露詳情,真實情況目前還不得而知。

《同學少年都不賤》《同學少年都不賤》

質疑2:作於何時?為何現在出版?
關於這部小說的寫作時間,從小說中"在基辛格國務卿之前"的話基本可以判斷,該作品應是在1973年基辛格擔任美國國務卿之後所寫。同時從張愛玲1978年寫給夏志清的信可以判斷,《同學少年都不賤》應該在1978年就已完成。
二十多年前即已完成的作品,為何直到今天才露面?從張愛玲給夏志清的信中看出,她寫完後發現這部作品"本身毛病很大"所以擱置。而自1995年張愛玲去世後,台灣皇冠出版公司在1997年即獲得授權代理張愛玲的著作權,這部遺稿當時是否已經為皇冠所獲得,又為何到今天才出版?
來自台灣方面的一個解釋是,遺稿之所以在今年發表,是為了慶祝皇冠建社50周年。每到周年大慶的時候,皇冠都會出版一些珍貴作品以誌慶。但這種解釋顯然不能令人滿意。

質疑3:內地中文簡體字版會否發生著作權糾紛?
張愛玲新的遺作的出現,帶來了另一個疑問。那就是其內地簡體字版的著作權究竟應該由誰獲得,天津人民出版社是否能合法地擁有著作權?
這一疑問的提出源於去年一場引起多方關注的張愛玲內地著作權糾紛事件。2003年7月,哈爾濱出版社突然在報上發表聲明,聲稱它已經從台灣皇冠出版公司獲得《張愛玲作品集》的簡體字中文著作權。該聲明稱:哈爾濱出版社擁有該系列作品中國內地的獨家專有出著作權。其他任何出版社出版張愛玲任何作品的行為都屬侵權。據哈爾濱出版社稱,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台灣)將著作權授予內地的一家文化公司,該公司現在又與哈爾濱出版社合作,哈爾濱出版社由此而獲得了著作權。
那么,《同學少年都不賤》這個新出現的遺稿,其內地著作權是否也應該自然地屬於哈爾濱出版社?黎遙表示,確實存在一些小的遺留問題,但基本上不會產生著作權糾紛,天津出版社獲得該書內地著作權的可能性在99%以上。記者諮詢了廣州某大學法學系研究生劉波,據他分析,在皇冠與哈爾濱出版社簽訂的授權協定中,範圍應該只包括已公開出版的張愛玲作品。根據這樣的推斷,《同學少年都不賤》應該不屬於哈爾濱出版社擁有著作權的範圍。
記者未能與哈爾濱出版社的相關負責人取得聯繫,但據代理《同學少年都不賤》內地著作權事宜的相關人士透露,這次哈爾濱出版社並沒有主動要求出版這部作品,估計是因為皇冠這次沒有委託與哈爾濱出版社合作的圖書公司,而是找了另一家內地圖書公司處理此事的緣故。

《同學少年都不賤》《同學少年都不賤》

質疑4:會否違背張愛玲生前意願?
另一個引起很多人關注的話題,就是出版該書會不會違背張愛玲的生前意願?1978年8月20日張愛玲在寫給私交甚好的學者夏志清的信中稱:"《同學少年都不賤》這篇小說除了外界的阻力,我一寄出也就發現它本身毛病很大,已經擱開了。"張愛玲自己感到不滿意,不願發表的作品,在作家身後是否應該將之公諸於眾?這樣做會不會違背其意願?
多數研究者都對此表達了否定態度。陳子善表示,這樣的情況在文學史上屢見不鮮。如海明威、魯迅等,都有生前未拿出來發表的作品,後人將其整理髮表的情況。包括張愛玲自己也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她曾經覺得自己兒時的作品《霸王別姬》寫得不好,不願拿來發表。後來有人將其選入張愛玲全集進行發表,張愛玲也表示了默許。因此作家自己的心愿究竟是什麼樣,也是很難判斷的事情。
另外,陳子善完整閱讀過該作品,他發現了作品在幾個方面對張愛玲自身的風格有突破,如題材上的突破,以及有較為大膽的性描寫等。因此,他猜測,張愛玲信中所說的"外界阻力"很可能是指《同學少年都不賤》超出張的以往寫作風格而受到朋友的反對,張因此產生顧慮而將之擱置。如果這一猜測成立,那么張愛玲對這一作品的認識很可能因為受到外界影響而不準確,其價值還需要由研究者們來判斷。

圖書目錄

序 (陳子善
同學少年都不賤
無頭騎士
愛默森的生平和著作
梭羅的生平和著作
海明威
附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