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自由》

《吃的自由》

《吃的自由》一書是通過寫吃表現飲食文化的散文集。著名作家汪曾祺說,這是一本奇書。作者不是廚師,雖是門外談食,但書中《中國人的大圓桌》、《捨命吃河豚》、《阿二靚湯》等四十多篇餐桌散文所展示的一片《箸下風景》,卻有一股濃烈的“吃以載道”的味外之味。作者豐厚的學養、幽默的調侃、獨特的思辨,無不令人從吃中增長知識、樂享情趣,以及對社會進行思考。

吃的自由 內容簡介

經過不多不少的事,坐過不明不白的牢。當過不三不四的官,賺過不多不少的錢。活到了不老不少一把年紀,過上了不貧不富的生活。前年不冷不熱的時季,患了一種不重不輕的病。為消磨病中不痛不癢的時光,學著寫了幾篇不倫不類的文章。不在人前不落人後的處世哲學,頗符老子“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之說。是名符中士也。――符中士

吃的自由 本書目錄

序(一)
序(二)
吃里堂奧
幸福的中國人
吃素與吃肉
不吃辣椒不革命
鹵 鍋
吃苦瓜好
能 堂
捨命吃河豚
食名趣談
醢龍以食
不可食無竹
火 鍋

肚 子
臘 肉

狗 肉
泥 鰍
阿二靚湯
擅寵由來味足甘
家鄉味 家鄉情
吃麻蛤的回憶
曲頸向天歌
出污泥而不染
年年積財
從美食家說起
我的中國胃
飲食的真趣
飲食的變異之美
飲食的雅境
鹽為食餚之將
流行味
黃 酒
洋 酒
除卻“功夫”不是茶
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
蟲 茶

談和尚吃肉
文人菜
伊尹和易牙
甘苦爾先嘗
中國人的大圓桌
生日蛋糕與壽麵
吃的自由
後 記

吃的自由 本書後記

去年中秋,幾位朋友小聚。席間,有人對我說,前不久他在海南島一家新開的湘菜館“毛家飯店”吃飯,點菜時,發現塑膠夾做的活頁菜譜里,第一頁赫然夾著我寫的那篇《不吃辣椒不革命》文章的剪報。
置身宛如戰場的商場,且不說緊張,光忙,就足以把你忙得暈頭轉向。一年多前寫文章的事,幾乎忘得一乾二淨了。經他這么一提,又記了起來。
我寫談吃的文章,純屬偶然。
不知是由於我對吃獨有善根,還是打來到這個世界上就缺少吃的原因,總之,我對吃有一種不同尋常的特殊愛好。我不僅出奇的好吃,而且,還特別喜歡琢磨吃,一有機會,就自己動手弄吃。
大約是1991年冬,海南省烹飪協會在《海南日報》上刊登了舉辦飲食烹飪文化研討會向全國徵文的啟事。我雖熱衷於吃道,卻從未受過任何這方面的訓練,完全是一種不入流的自發行動,與飲食烹飪界素無聯繫往來。看到這個啟事,並未上心。
正在報上接二連三發表那些飲食烹飪徵文的時候,海南省政協召開一年一度的例會。在會上,烹飪協會名譽會長孫堅先生向我談及即將召開的飲食烹飪文化研討會。孫會長對我說,他每與我同餐共桌,總會聽到我發表一些對菜點的品評意見,其中不乏中肯之見,建議我擇其一二,寫一篇文章。開政協會,對我來說簡直是一種休閒。反正會前會後多的是空餘時間。我抱著不妨一試的態度,拼湊出了一篇名為《因物尋性 因性求術的文章,對海南地方名菜白斬雞,進行了一番煞有介事的所謂探討。以此躋身於這次飲食烹飪文化研討會。
大概飲食烹飪界諸公,習慣了那種嚴肅認真的正統的學術探討,從未見過我這種天上地下中國外國東南西北亂扯一通的野狐禪,因而感到十分新奇。我的那篇狗屁文章,竟然獲獎。更不曾料到的是,我在會上談海南飲食風格特點的即席發言,居然令出席會議的幾位中國飲食烹飪界權威專家學者大感興趣。我剛走下講台,《中國烹任》雜誌編輯部主任王燕女士,就迫不及待地就剛才講的話題,與我進行探討。而且,還建議我在《中國烹飪》上開一個“門外食談”的專欄。
孫會長臨時拉�福�我應景玩票,想不到竟讓我大出了一迴風頭。
飲食烹飪對我來說,既然是玩玩而已,我當然不會把它當成一回事。而且,我那段時間,正如著名作家韓少功先生在為我這本書寫的序里說的那樣,“日子裡充滿著契約和利潤、融資談判和貸款前景,幾乎無暇他顧”,不大可能認真對待王燕女士的這個建議,犧牲“時間就是金錢”的光陰,去寫那些契約章程、經濟技術可行性論證報告之外的文章。
1993年年底,我帶了一個工作小組在武漢,與幾家工廠,以及和工廠有關的若干部門,進行走馬燈似的馬拉松資產轉讓談判。不知是工作過於繁忙緊張積勞成疾,還是不停地你請我我請你以致腸胃長期超負荷運行,一天深夜,突然腹痛如絞。上醫院檢查,診斷是胃裡長了一個東西,還不知是不是癌。總之很嚴重。我這個人對生死倒看得不怎么重,痛起來卻熬不住。不得不中止手頭的工作,躲回湖南老家,閉門謝客,一心治療休養。
不長時間,病情轉緩。已經習慣了那種繁忙緊張的生活,一下清閒起來,就感到惶惶不可終日。想起兩年多前王燕女士要我寫文章的建議,看來不失為一種消磨時光的好辦法。而且,我患的是胃病,飲食禁忌特別多,許多想吃的東西一樣都不能吃,特別難受。寫寫談吃的文章,一可消遣,二來還能在談吃的回憶中,多多少少得到一點吃的精神享受,解解心理上的饞,一舉兩得。
試著寫了幾篇。我十幾年以前的同事,如今已是知名作家的葉夢女士看了,認為不錯。挑了一篇帶走,自作主張寄給她的一位編輯朋友。這篇文章,很快就在報上發表了。頭一開,兩家報紙,又分別為我開了一個叫“美食家”,一個叫“食文化談”的專欄。自願加被迫,陸陸續續寫了那么三四十篇。
養病養了近一年,不待我痊癒,集團就數次緊急催促,要我回海南主持一項重要的工作。剛寫得來點興趣,就要收攤子。談吃的文章,又要讓位給契約章程、可行性報告了。
儘管我寫的那些東西,大部分都在報刊上發表過,但我並不認為那些文章有什麼水平。我從來沒有投過稿,全都是當作家編輯的朋友們拿去發的。在盛行“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當今,當編輯的發幾篇關係戶水平不高的稿件,不算一回事。所以,我一直把這些文章的發表,當作朋友們送給我的探病禮物,當作是一份人情,一個面子。想不到居然還有人把我的文章,拿去做招徠顧客的廣告。
在市場經濟環境裡,廣告是一種行之有效的促銷手段,是一種擴大企業知名度的好辦法。如今一個廣告創意,少說也要值幾百上千元。我的文章既然可當廣告,證明還有點剩餘價值。因此,產生了把這些文章結集出版的想法。
在紙張價格飛漲,印刷費用日趨昂貴,嚴格控制書號數量的時候,出版這本於文學於飲食烹飪都是票友的玩票之作,不知是不是浪費奢侈,不知會不會被人指脊樑?如果還有那么幾位讀者,能夠耐心地看完全書,說一聲“值得”的話,那我就要雙手合十,口宣“阿彌陀佛”,高呼“感恩戴德”了。
著名作家汪曾棋、韓少功先生在百忙中為本書寫了序。著名飲食烹飪專家熊四智教授審閱了全部書稿,核對了所有的引文。畫家阮國新先生為本書畫了精美的插圖。王燕女士在忙碌的出國定居之前,還擠出時間為本書寫了精闢的評論文章。不少作家編輯朋友,為本書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使這本很不怎么樣的東西,能夠藉以上諸位大大小小名人的光,抬高一些身價。在此一併表示最誠摯的謝意。
符 中 士
1996年3月18日

吃的自由 文章節選

幸 福 的 中 國 人

大概還沒有一個人不想吃好吃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認為生為一個中國人是最幸福的。因為全世界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把吃重視到“以食為天”的程度,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有中國這么豐富精粹的吃的東西。
中國人的吃,是非常高明的。中國人不僅把吃作為維持生命的基本需求,而且升格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門學問,一種文化。把吃和生存、發展、享受融為一體。中國人的吃,不單純是吃食物的本身,也是在吃文化、吃科學、吃藝術。中國人喝酒講酒中趣,飲茶講茶中情,吃菜講菜中味,宴聚講飲食的超值享受。貧窮者有貧窮的飲食樂趣,富有者有富有的美食追求,人人都能從飲食生活中各得其所,各享其樂。
中國人重視吃,最典型的表現莫過於民間語言。在中國,用吃來表達各種思想行為現象的語彙簡直太豐富了,含義又極其廣泛複雜,幾乎什麼都可以帶“吃”字來說。譬如,把從事什麼職業說成吃什麼飯,從政的叫“吃政治飯”、“吃官飯”,做生意叫“吃算盤子飯”,文人叫“吃筆桿子飯”,教師叫“吃粉筆灰”。沒有正當職業的人,靠女人為生的叫“吃軟飯”,賣弄口舌的叫“吃嘴巴皮子飯”,投機取巧為生的叫“吃松活飯”。彼此招呼,不說“你好”、“再見”,而是“吃飯沒有”,“吃了飯再走”。情況緊急叫“吃緊”,受了驚嚇叫“吃驚”,經受困難叫“吃苦”,力不從心叫“吃力”,受了損失叫“吃虧”,占便宜叫“吃了甜頭”。打耳光叫“吃巴 掌”、“吃鯽魚”,被訴訟叫“吃官司”,槍斃叫“吃花生米”、“吃衛生丸子”。成批購進叫“吃進”,賭博全贏叫“通吃”、“一吃三”。還有表示各種含義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管什麼吃什麼”、“吃軟不吃硬”、“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吃裡扒外”、“吃著碗裡,看著鍋里”、“吃虱婆子留一隻腳”、“好看不好吃”、“吃不了兜著走”……簡直不勝枚舉。近年來,又陸續出現了“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吃大鍋飯”、“分灶吃飯”、“吃透精神”、“吃不準”一類帶政治性的新語彙。除了直接帶吃字說的,還有間接帶吃字說的,像在吃的過程中各種味覺感受甜酸苦辣,就廣泛用來形容各種的事物,如“甜蜜的事業”、“甜美的聲音”、“辛酸的回憶”、“寒酸的樣子”、“艱苦的工作”、“痛苦的經歷”、“毒辣的手段”、“潑辣的性格”等等。
特別有意思的是,愛和恨這兩種極端的感情,都可以用吃來表示。女子漂亮招人喜愛,說是“秀色可餐”,對憎惡的仇人,則要“寢皮食肉”。
有句形容中國人吃的範圍之廣的俗話:“有腳的板凳不吃,有翅膀的飛機不吃,其他什麼都吃”。中國人是山珍海味,飛禽走獸,螟蟲蛆蛹,植物根、莖、葉、花、果,甚至有毒的蛇蟒、蜈蚣、蠍子、河豚,無所不吃。特別令西方人難以理解的,是把動物的生殖器官和排泄器官也拿來吃。幸好他們還不知道中國人吃嬰兒的胎衣,否則他們不嚇個半死才怪!
中國人的嘴巴,生來就具有物極必反的辯證功能。西方人聞之掩鼻,避之唯恐不及的臭豆腐、臭腐乳,中國人吃起來不但不臭,反而其香無比。至於制粉皮冬粉剩下的又臭、又餿、又酸、又苦、又澀的腐敗豆泔水,北京人叫豆汁兒的、那就一般的中國嘴也不敢問津,只有中國嘴中的精英,像老舍這樣土生土長北京人的嘴,才能去偽存真,品出其中至味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