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喬:未完成的畫》

《司徒喬:未完成的畫》

在五十六年的一生中,司徒喬的足跡遍及美國,法國、南洋,在國內則從嶺南到京、滬、寧、漢,乃至新疆、西南各省區,留下了大量作品,其中最著名的要數1936年魯迅先生去世後,他用竹筆畫下的魯迅遺容,以及葬禮上的魯迅巨幅遺像。《司徒喬——未完成的畫》此番修訂重版,增補了一些當年的日記、文章、同行的描述,以及六十多幅照片,更豐富生動地展示畫家的創作全貌和人生軌跡。《司徒喬——未完成的畫》由其夫人馮伊湄所著。

基本信息

圖書介紹

封面

這是現代著名畫家司徒喬傳記,司徒喬1924年至1926年就讀於燕京大學神學院。1926年在北京中央公園水榭舉辦第一次個人畫展,魯迅先生以超過定價的數目選購了其中兩幅素描,那幅《五個警察一個》現在仍放在北京魯迅紀念館內魯迅書房的桌上。在五十六年的一生中,司徒喬的的足跡遍及美國法國南洋,在國內則從嶺南到北京上海武漢南京、乃至新疆、西南各省,留下了大量作品,其中最著名的要數1936年魯迅先生去世後,在蓋棺前的幾分鐘裡,他匆匆趕到,用自製的竹筆畫下的魯迅最後遺容、以及為魯迅葬禮畫的巨幅遺像。司徒喬去世之後,其妻馮伊湄“醺淚成書,嘔心鑄字”,用飽含感情的文字,記錄了畫家傳奇的一生。本書(1976年在香港初版,)197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初版,1999年增訂再版。此番重新修訂出版,增補了一些當年的日記、文章、同行的描述以及六十多幅家庭私照,可以較好地展示畫家的創作全貌和人生軌跡。

作者介紹

馮伊湄馮伊湄

馮伊湄,廣東惠州人。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文學系,後赴法國留學,在巴黎與司徒喬相識、相戀,並於1930年回國成婚。抗戰期間在南洋曾任華僑女中校長和華僑報紙副刊編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回到重慶,任四維國小校長。抗戰勝利後隨司徒喬赴粵、桂、湘、鄂、豫五省創作反映戰爭災情的《義民圖》。1946年護送司徒喬去美國治病,1950年回國,退休前在美術研究所參加編寫《中國美術史》。馮伊湄與司徒喬夫婦相濡以沫,既是生活中的伴侶,更是事業上的知音,司徒喬去世之後,她“醺淚成書,嘔心鑄字”,用飽含感情的文字,記錄了畫家傳奇的一生。

編輯推薦

當個人的歷史成為社會史的一部分,私人記憶與公眾記憶重合的時候,個人史的抒寫、私人回憶的輯錄,就顯示出重大的意義和無法取代的價值。“人與歲月”叢書於是應運而生。《司徒喬——未完成的畫》傳主司徒喬的一生是為苦難祖國和人民服務的一生。他的畫集,是他革命藝術活動的最好見證。本書由其夫人馮伊湄所著,馮伊湄與司徒喬相濡以沫,是生活中的伴侶,更是事業上的知音,丈夫去世之後,她“醺淚成書,嘔心鑄字”,用飽含感情的文字,記錄了畫家傳奇的一生。

其人其事

司徒喬廣東開平人。擅長油畫、素描。
1914年隨堂叔練習寫生。
1920年與音樂家冼星海常去鄉間採風、畫速寫。
1923年在泰國曼谷作油畫《擱淺》和《海》。
1924年在北京燕京大學神學院讀書。
1925年“五卅”慘案,北京大遊行,作揭露帝國主義暴行之大幅宣傳畫懸於前門。
1926年舉辦第一次個人展覽,魯迅購藏所作《五個警察一個0》、《饅頭店門前》。同年,所畫《被壓迫者》等十幅作品參加“萬國美術展覽會”。
1927年北伐戰爭爆發後,在武漢任蘇聯顧問包羅廷辦公室藝術幹事,畫宣傳畫。
1928年在上海舉行“喬小畫室春季展覽會”,魯迅為其作序。是年冬赴法國,從師寫實派大師比魯等人學畫。
1929年參加巴黎沙龍畫展。
1930年困頓中赴美國,被美方無理拘執。
1931年回國任教於嶺南大學,其間舉辦個人畫展。
1933年參加慰勞團北上,畫速寫數冊。
1934年在北京作畫。兼《大公報·藝術周刊》編輯。
1936年遷居上海,畫魯迅遺容。復遷居南京,為南京藏經樓孫中山像。
1937年,日寇轟炸南京,十七年間作品俱遭焚毀。
1938年去緬甸仰光,作品有《潑水節》等。
1939年赴新加坡養病,創作《放下你的鞭子》。
1942年返回重慶,作《國殤圖》。
1943年赴西北,作《鞏哈飲馬圖》、《生命的奔騰》,並於烏魯木齊組織“天山畫會”。
1945年在重慶舉辦新疆寫生畫展。
1946年,五省災區之行,作品有《義民圖》等,先後在南京,上海舉行“災情畫展”。同年赴美國舉辦畫展。
1950年,歸國途中作《三個老華工》,到北京參加革命博物館籌備工作,作品有《魯迅與閏土》、《秋園紅柿圖》等。
1979年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司徒喬遺作展,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進步美術家,其作品表現了對苦難中的貧民、勞動者的深厚感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