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畫》

《古畫》

女作家唐曉玲的《古畫》,所寫的五畝園開發、保護和重建的故事,反映了“當魚米之鄉正在轉化成世界工廠”的中國農村改革開放中不可迴避的現實問題,作品反映出廣闊的江南生活,緊密聯繫時代和百姓。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封面封面

田家祖傳下來一幅古畫,田獲稻因為它陷入一場“賄賂門”,從副市長變身階下囚,再奮起拼搏到億萬富翁。如今他要把古村落五畝園改造成擁有高爾夫球場、跑馬場和遊艇俱樂部在內的休閒度假山莊。老支書張蕙芳堅決不同意毀棄農田造高爾夫球場和別墅,認為十三億人吃飯是天大的事情,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這條主線串起田獲稻、畫家張水大、房地產商夏天星以及市規劃局局長王斌的命運沉浮,悲喜人生。常務副市長田舂酒上任伊始,就面臨“魚米之鄉正在轉化成世界工廠”的現實。怎樣讓小橋流水的千年文化意蘊繼續傳承下去,讓人們既過上高品質的現代化生活,又保持美麗的田園風光,這是一道亟待破解的難題。她和市委市政府班子努力地探尋解決這一現實問題的途徑。古村落五畝園的重建過程,觀照了蘇州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傳承與發展。這部小說寫實風格清新自然,情節設定跌宕起伏,具有時代焦點展示恢宏背景,文化根脈捭闔歷史縱深的特點。

作者簡介

唐曉玲,女,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任教於蘇州大學。迄今發表和出版長篇小說、長篇紀實文學以及中短篇小說總計400萬字。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家園》、《青山依舊》和“蘇州女子”三部曲《蘇州美人》、《愛狗與愛男人》、《輕解羅衣》等;中篇小說《單教樓里的皮爾卡丹們》、《男人無戰爭》、《小鎮故事多》、《罌粟花》等;短篇小說《階級感情》、《二次裝修》、《不做盆景》等等。
作品受到國內外多位權威文學評論家和漢學家好評。

編輯推薦

1.小說塑造了“蘇商”代表人物田獲稻,他如何創造出財富膨脹的神話,完成舊身份的華麗變遷?田獲稻的一部人生奮鬥創業史,也是一部不斷追求人格完美的心靈成長史。
2.作為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中國在融入全球化過程中每向前邁出一步,都會碰到許多新的社會問題,有的問題是帶有普遍性的,如能源和環保問題,食品安全和疾病控制問題,有的則屬於中國特殊的經驗。本書從古村落的開發與保護,介紹蘇州在探索如何解決葆有一種特色的江南文化時,又賦予其新的內涵與質地的命題。

書評

《古畫》的城與鄉

說到唐曉玲的長篇小說《古畫》值得認真探討的價值,也許在於她提供了一種新的中國鄉土小說或農村題材小說的敘事美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鄉土或農村小說的美學傳統大概分為四個階段,它們同時對應著四種類型。第一種出現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主要是表達啟蒙的主題;第二種是五、六十年代,主要是詮釋當時以土改為中心的農村變革;第三種則是改革開放之後,與第三種在語義上形成強烈的對比,敘述的是自聯產責任承包制為起始的農村社會與經濟改革的一系列變化;第四種從九十年代開始,它將文化的視角引入鄉土敘事,在對現代化與城市的批判中敘述鄉村的潰敗,以及由此引發的文化憂思。不管是哪種類型,它們都或隱或顯地表達了這樣一種理念和判斷,即文化的“根”在鄉村,不管發生怎樣的變化,給社會以活力,能夠修復社會都是由鄉村守護的文化傳統。所以,傳統的鄉土與農村小說總是存在著城鄉的二元對立,而且都是揚“鄉”抑“城”的。但《古畫》不是這樣,在唐曉玲的筆下,城與鄉是並存共生的,它們不分彼此,更不分軒輊,在《古畫》中,城鄉不再對立,不再分裂。這無疑是一種新的鄉土和農村小說敘事主張。
原因有二。一是《古畫》所依託的是以蘇州為核心的江南農村。江南農村自古就具有相當的經濟活力,農業並不是其唯一的甚至在一些鄉村並不是主要的生產與經濟形式,在這裡,工商業十分發達。從鄉村形態上看,這裡鎮鎮相連,城鄉差別不是非常明顯,它們共處於一個文化生態之中。對這一特點費孝通等社會學家已經有過的經典的論述。自上世紀作十年代進入改革開放後,江南鄉鎮企業崛起,農業的工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城鄉收入比日益接近,農村的城市化進展迅速,早就呈現出一體化的態勢。這是具有地域特點的社會形態,它至少表明,中國的鄉村,中國的城鄉關係其樣態是多樣的而不是唯一的。如果唐曉玲的書寫是真實的,那應該說是現實主義的勝利。第二是對文化源頭的看法。“禮失而求諸野”,由於中國長期處在農耕文明階段,人們總認為傳統的“根”在鄉村,而現代文明、城市文明是對鄉村的破壞和反動,現在,隨著鄉村的萎縮,整個文明都面臨困境。但唐曉玲似乎不這么看,她並不持這種二元對立的觀念,而選擇一種“大文化”觀。所以,我們在《古畫》中看不到她對城市的牴觸、對傳統鄉村的迷戀與美化和對現代化的焦慮。
在作品中,這種觀念唐曉玲通過“畫”巧妙的表達了出來。畫兒,那三十幅左右的美術作品在《古畫》中已經成為特殊的符號,承擔了許多的功能,表達了豐富的語義。首先,畫兒是這部小說的敘述線索。作品取題“古畫”,具體地說,這古畫就是《耕樂圖》《五畝園記》,它們代表了江南生活的文化類型,在一定意義上,它們是作品敘述的動因。作品中的人物命運、人物性格和情節發展都與一些繪畫作品連在一起。主要人物田獲稻的起伏就與《耕樂圖》緊密相聯,這幅古代繪畫名作不僅表明了田家過去的顯赫,而且又因為它生出人物的起落,從而引發了情節的多次戲劇性轉捩。不僅是《耕樂圖》,田獲稻人生的許多關鍵都與畫兒有關,如魏千紫的那幅繡品,正因為當初田獲稻以十萬元購下了這幅以吳冠中繪畫為藍本的刺繡,才有了魏千紫日後在土地出讓上對田獲稻的鼎力相助以作回報。作品中其他人物的安排與重要情節也是如此,如五畝園規劃與《時尚物語》,張大水與《風流絕暢圖》、趙跛老與《紫藤花雨》等等。其次就是通過繪畫作品這一特殊的符號系統所傳達出的對文化的看法。唐曉玲當然敘述了這些繪畫作品在內容上的差別,通過它們顯現了不同的文化喻義,但這些不同的文化喻義都在同一個位置上,和而不同,多樣統一。關鍵是這些作品的產生方式與存在形態,這才是唐曉玲所關心的,因為它們顯示了文化的複雜關係、複雜狀態與人們對待文化的複雜態度。具體說這些畫有四種生產或存在方式,一是經典真跡,原汁原味;二是已經不存在,因而可以被任意談論的古代經典;三是對真跡的模仿,它們或者是接近原作的“高仿”,或者是離題萬里的偽作與贗品;四是原創新作,這裡也有區別,它們或是有所傳承的創新,或是自出已杼的獨創。這四種方式不正是文化的存在方式、矛盾糾結與人們複雜的文化態度的真實寫照嗎?城鄉一體化也好,新農村建設也好,它們具體展開過程中的不同的策略歸根結底就是我們艱難的文化選擇與文化創造。作品中觀念和人物的關係,以及矛盾衝突也都可以概括為這四種關係或形式,我們要回歸傳統嗎?傳統在哪裡?我們回得去嗎?我們還是在傳統之上進行創造?或白手起家,洗心革面地歸零重來?傳統能否與現代共生?
這是《古畫》留給我們的思考,也是這部作品的奧秘所在。

《古畫》里的蘇州文化

峰穎
中國的崛起離不開現代化。唐曉玲的長篇小說《古畫》,從一個古村落五畝園的開發、保護和重建的故事出發,探求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城鄉一體化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有一種特色文化傳統的命題,具有豐富的經驗價值和閱讀趣味。
《古畫》立足於蘇州文化,書寫江南風情,溫文爾雅;故事貼近社會現實,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時代精神。小說中所寫的五畝園開發、保護和重建的故事,反映了“當魚米之鄉正在轉化成世界工廠”的中國農村改革開放中不可迴避的現實問題,作品反映出廣闊的江南生活,緊密聯繫時代和百姓。作者唐曉玲與小說中的人物一起探尋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雖然這只是一種探索,一種努力,卻折射出寶貴的全球化意識和生態理念,值得我們肯定。在這個現代化激盪百年的時代,文學有責任在場,作家不能缺失。唐曉玲用熱情去描寫蘇州文化、百姓生活、新農村建設,打撈歷史,還原生活,提供了一幅可以啟迪我們走向明天的畫卷。
唐曉玲用寫實筆調刻畫出來的蘇商代表人物,如田獲稻、夏天星等。他們身上既有著傳統蘇商的特質,如低調、聰明,儒雅,永不言敗,同時在新的時代形勢下迸發出一種開放包容和務實創新的精神。蘇商是市場經濟主體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們有著悠久的歷史,輝煌的過去,在宏大開闊的全球化背景下,他們也將有更大的成就亮相,有更為突出的社會貢獻。《古畫》中的一系列人物如老支書張蕙芳、畫家張水大、市規劃局局長王斌,他們的悲喜沉浮,映照出在社會轉型過程中中國人奮起拼搏,不斷追求成功和人格完美的精神,是一部普通中國人的心靈成長史。
可以說,《古畫》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蘇州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世紀象徵。《古畫》這部作品的故事、人物、社會環境和主題都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思考求索。蘇州是每箇中國人唐詩宋詞里的故鄉,閱讀這樣詩情畫意的小說是一種享受。如果你我有機會去蘇南的蔣巷村永聯村走走,領略小橋流水風吹稻香,體驗普通百姓優雅而現代的生活,便宛如去了一次世外桃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