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英雄的石像》

《古代英雄的石像》

童話集《古代英雄的石像》(1931)則較為顯明地反映了作者以集體力量反抗強暴的思想意識的形成。其中的《古代英雄的石像》批判了凌駕大眾之上的“英雄”,表明了與人民一起前進的人生態度;續安徒生童話而寫的《皇帝的新衣》,在鞭撻統治者的暴虐時,表現了人民民眾團結抗爭的力量。

文章名

古代英雄的石像

作者

葉聖陶

原文內容

圖書封面圖書封面

為了紀念一位古代的英雄,大家請雕刻家給這位英雄雕一個石像。

雕刻家答應下來,先去翻看有關這位英雄的歷史,想像他的容貌,想像他的性情和氣概,雕刻家的意思,隨隨便便雕一個石像不如不雕,要雕就得把這位英雄活活地雕出來,讓看見石像的人認識這位英雄,明白這位英雄,因而崇拜這位英雄。

功到自然成。雕刻家一邊研究,一邊想像,石像的模型在他心裡漸漸完成了。石像的整個姿態應該怎樣,面目應該怎樣,小到一個手指頭應該怎樣,細到一根頭髮應該怎樣,他都想好了。他的意思,只有依照他想好的樣子雕出來,才是這位英雄的活生生的本身,不是死的石像。

雕刻家到山裡采了一塊大石,就動手工作。他心裡有現成的模型,雕起來就有數,看看那塊大石,什麼地方應該留,什麼地方應該去,都清楚明白。鋼鑿一下一下地鑿,刀子一下一下地刻,大小石塊隨著紛紛往地上掉。象黃昏時星星的顯現一樣,起初模糊,後來明晰,這位英雄的像終於站在雕刻家面前了。真是一絲也不多,一毫也不少,正同雕刻家心裡想的一模一樣。

這石像抬著頭,眼睛直盯著遠方,表示他的志向遠大無邊。嘴張著,好象在那裡喊“啊!”左胳膊圈向里,堅強有力,仿佛攏著他下面的千百萬民眾。右手握著拳,向前方伸著,筋骨突出象老樹幹,意思是誰敢侵犯他一絲一毫,他就不客氣給他一下子。

市中心有一片空場,大家就把這新雕成的石像立在空場的中心。立石像的台子是用石塊砌成的,這些石塊就是雕刻家雕像的時候鑿下來的。這是一種新的美術建築法,雕刻家說比用整塊的方石墊在底下好得多。台子非常高,人到市里來,第一眼望見的就是這石像,就象到巴黎去第一眼望見的是那鐵塔一樣。

雕刻家從此成了名,因為他能夠給古代英雄雕一個石像,使大家都滿意。

為了石像成功曾經開一個盛大的紀念會。市民都聚集到市中心的空場,在石像下行禮,歡呼,唱歌,跳舞;還喝乾了幾千壇酒,擠破了幾百身衣裳;摔傷了很多人的膝蓋。從這一天起,大家心裡有這位英雄,眼裡有這位英雄,做什麼事情都象比以前特別有力氣,特別有意思。無論誰從石像下經過,都要站住,恭恭敬敬地。鞠個躬,然後再走過去。

驕傲的毛病誰都容易犯,除非聖人或傻子。那塊被雕成英雄像的石頭既不是聖人,又不是傻子,只是一塊石頭,看見人們這樣尊敬他,當然就禁不住要驕傲了。

“看我多榮耀!我有特殊的地位,站得比一切都高。所有的市民都在下面給我鞠躬行禮。我知道他們都是誠心誠意的。這種榮耀最難得,沒有一個神聖仙佛能夠比得上!”

他這話不是向浮游的白雲說,白雲無精打采的,沒有心思聽他的話;也不是向搖擺的樹林說,樹林忙忙碌碌的,沒有工夫聽他的話。他這話是向墊在他下面的夥伴大大小小的石塊說的。驕傲的架子要在夥伴面前擺,也是世間的老規矩。但是他仍然抬著頭,眼睛直盯著遠方,對自己的夥伴連一眼也不瞟,這就見得他的驕傲是太過了分。他看不起自己的夥伴,不屑於靠近他們,甚至還有溜到嘴邊又咽回去的一句話:“你們,墊在我下面的,算得了什麼呢!”

“喂,在上面的朋友,你讓什麼東西給迷住心了?你忘了從前!”台子角上的一塊小石頭慢吞吞他說,象是想叫醒喝醉的人,個個字都說得清楚,著實。

“從前怎么樣?”上面那石頭覺得出乎意料,但是不肯放棄傲慢的氣派。

“從前你不是跟我們混在一起嗎?也沒有你,也沒有我們,咱們是一整塊。”

“不錯,從前咱們是一整塊。但是,經過雕刻家的手,咱們分開了。鋼鑿一下一下地鑿,刀子一下一下地刻,你們都掉下去了。獨有我,成了光榮尊貴的、受全體市民崇拜的雕像。我高高在上是應當的。難道你們想跟我平等嗎?如果你們想跟我平等,就先得叫地跟天平等!”

賞析

課件首頁截面圖課件首頁截面圖

在葉聖陶的【《稻草人》英文版(The Scarecrown)葉聖陶序】中 ,說“《古代英雄的石像》這篇東西同中國讀者見面以來,很有些老師和同學為了它寫信來。他們依據各自的看法,問我故事的意思是否如他們所言。我只能告訴他們我寫作當時的想法,而故事主要的意思就放在這篇的末了兒。無論大石塊小石塊,彼此集合在一塊兒,鋪成實實在在的路,讓人們在上邊走,這是石塊最有意義的生活。在鋪路以前,大石塊被雕成英雄像,小石塊墊在石像底下做台基,都沒有多大的意義。至於大石塊被雕成英雄像就驕傲起來,自以為與眾不同,瞧不起人,只是我對大石塊當時“心理”的揣摩而已。我寫小石塊看見大石塊驕傲以後怎么想,也只是對它們當時的感受所作的隨意揣磨。”

作品分析

豐富的想像

童話最突出的特點是它的想像,通過想像反映現實生活,是這一特殊文體慣用的主要手段。文學作品中成功的想像,往往是既張開彩翼,又順乎情理。試看本篇童話,一塊塊石頭具有了“人情”“人性”,石頭、石像居然講起“人話”來了。這兒運用的是擬人的手法,而它靠的是作者藝術的想像,亦即合理的幻想。篇中不論是對石像“抬著頭,眼睛直盯著遠方”,“嘴張著,好像在那裡喊”的形象的描寫,還是對小石頭對那高高在上的石像的批評和自言自語的內心的刻畫,都使人感到是那樣的生動而真切。童話創作中的幻想貴在新奇而又自然,可驚而又可信。這篇童話在合理施展藝術想像方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創作的範例,也表現出了葉聖陶童話創作的一貫風格。

巧妙的對話

本文的故事情節主要靠對話展開,人物的思想性格主要通過對話來表現,作品的中心思想也主要是通過對話揭示的,雙方的對話在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石像的性格就是在與小石塊的對話中表現出來的。他因為自己有“特殊的地位”而大擺其“驕傲的架子”:“我高高在上是應當的,你們在我下面墊底,就你們的身份說也是應當的。”他甚至狂妄地宣稱:“如果你們想跟我平等,就先得叫地跟天平等。”真是不可一世,這是何等的狂妄。但是當他遭到小石塊的還擊,聽到全體石塊要把他扔下去時,他嚇壞了,“暫時忘了自己的尊嚴”,“用哀求的口氣”提出請求,前倨而後恭,暴露了石像外強中乾、色厲內荏的性格特徵。

又如:“喂,在上面的朋友,你讓什麼東西給迷住心了?你忘了從前!”“從前怎么樣?” 

 ……

“嘻!”另一塊小石頭忍不住,出聲笑了。

“笑什麼!沒有禮貌的東西!”

“你不但忘了從前,也忘了現在!”

“現在又怎么樣?”

這些富有個性而又簡潔的對話,不但活靈活現地展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和面貌,而且巧妙地交代了故事情節的發展,有層次,有波瀾,實在是寫人記事的高明手筆。

語言特點

童話的主要讀者是少年兒童,因此語言的通俗易懂、生動有趣非常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孩子閱讀的興趣。本文就做到了這一點。文章語句簡潔明快,大部分是短句,而且有很多口語化的句子,像“一絲也不多,一毫也不少”,“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等,既好懂又上口。特別是石像與石塊的對話,就好像日常談話,簡明而通俗。

全文是用擬人手法寫成的,其中還使用了貼切生動的比喻和大膽的誇張,使得文章生動形象、幽默風趣。比如寫雕刻的情況,說它“像黃昏時星星顯現一樣”,比喻雕像起初模糊、漸漸清晰;又如用“隔年的冬草”比喻石像再次驕傲起來,都非常生動。誇張的運用則增加了文章的幽默風趣,如寫市民們的盲目崇拜,說他們“喝乾了幾千壇酒,擠破了幾百身衣裳,摔傷了很多人的膝蓋”,非常富於幽默。

這篇童話講的是一尊石像的故事,因此石像是怎么雕成的,雕成的石像是什麼樣子,石像被雕成後都幹了些什麼,石像最後的結局等,便成了情節發展的脈絡,而這一情節的發展則是靠作者的想像完成的。

深刻意義

這篇童話寫了石塊從被雕成英雄石像到最後被摔碎的故事。石像本來是被雕成了一位英雄,受到市民的敬仰和尊重,但它卻因此而驕傲起來,甚至看不起曾經和自己是一塊石頭的那些小石塊,因為它們現在被鑿成了小石塊,鋪在自己的底下做了石基。它向小石塊們炫耀自己,卻受到小石塊的反唇相譏。是它自己醒悟了,還是小石塊們不甘心被墊在底下了呢?作品沒有說,但石像終歸是倒了下來,摔成了碎石。市民們雖然有些惋惜,但很快就把它們收在一起,鋪成了一條小路。作者通過這樣一個故事,諷刺了那種驕傲自大、脫離民眾的人,說明人們只有彼此平等地結合在一起,腳踏實地地做實事,生命才有意義。

學術評析

童話的結構布局

《古代英雄的石像》有2800字左右。寫雕刻家如何想像石像的容貌、性情和氣概,如何精心構思、雕刻等,用了800餘字。從文章的結構看,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寫雕刻家精心將一塊山石雕成了受人尊敬的古代英雄的石像;第二部分寫石像每日受到市民禮待,滋生了驕傲狂妄、目中無人的思想;第三部分寫石像被摔成碎石,從此大家過上了平等而充實的生活。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認為,雕刻家的工作與石像驕傲自滿情緒的產生並沒有直接的聯繫。花如此多的筆墨,占如此大的篇幅去渲染雕刻家的工作,顯然有喧賓奪主之嫌。不僅如此,在石像倒塌之後,作者還專門用了一段文字來寫雕刻家的感受:“雕刻家在亂石塊旁邊大哭了一場,哀弔他生平最偉大的傑作。他宣告說,他從此不會雕刻了。果然,他以後沒雕過一件小東西。”顯然這些與文章的中心並無關係,也給人贅筆之感。

石像的形象及其代表的英雄的形象

雕刻家嘔心瀝血創作出來的究竟是一幅怎樣的作品呢?“這石像抬著頭,眼睛直盯著遠方,表示他的志向遠大無邊。嘴張著,好像在那裡喊:‘啊!’左胳膊圈向里,堅強有力,仿佛攏著他下面的千百萬民眾。右手握著拳,向前方伸著,筋骨突出像老樹幹,意思是誰敢侵犯他一絲一毫,他就不客氣給他一下子。”可以說,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毫無特色的雕像。雕刻家苦苦追求的英雄的“容貌”、“性情和氣概”,讀者無處尋覓。取而代之的是一副市井無賴、鄉里惡棍的嘴臉。至此,這位由石像所代表的英雄的形象在讀者心中已訇然倒塌,蕩然無存,何需小石頭們來反抗?

石像的意義

雕刻家雕刻的石像是否有意義?從童話表現的結局來看,作者是持否定意見的。作者借小石頭的口吻說:“市民最大的本領就是紀念空虛,崇拜空虛。”“我們豈但上了當,簡直受了罪——一輩子墊在空虛的底下……”石像果真是空虛的代表嗎?請看石像雕成後,作者的(自相矛盾的)一段描述:“從這一天起,大家心裡有這位英雄,眼裡有這位英雄,做什麼事情都像比以前特別有力氣,特別有意思。”由此可見,石像的聳立,使人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幹勁倍增,它給人們的鼓舞是巨大的,而這種精神動力又可化作巨大的物質財富。所以,對石像的意義,以“空虛”一言蔽之,顯然失之偏頗。

對歷史、英雄的評價及認識

“一塊小石頭帶著譏笑的口吻說:‘歷史全靠得住嗎?幾千年前的人自個兒想的事情,寫歷史的人都會知道,都會寫下來。你說歷史能不能全信?’”“‘尤其是英雄,也許是個很平常的人,甚至是個壞蛋,讓寫歷史的人那么一吹噓,就變成英雄了;反正誰也不能倒過年代來對證……’”按照小石頭們的說法,歷史和英雄是寫歷史的人臆想的,它的真實性是值得懷疑的。那么,我們不禁要問:我們應該相信誰告訴我們的歷史?英雄和歷史,哪些是靠得住的?哪些又是靠不住的?我們是否可以憑自己的好惡來評價歷史的真偽?來決定英雄的是非?即使石像代表的那個英雄靠不住,我們是否能因此而否定其他?為了否定石像的驕傲,而否定歷史,否定英雄,以偏概全,這顯然是歷史虛無主義的思想在作怪。這種思想觀念,會對中學生唯物史觀、英雄史觀的形成產生消極的影響,也不利於培養中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對“平等”的理解

石像最終變成了石塊,與小石頭聚集在一起,做了鋪路石。對於這樣的結局,石頭們都感到滿意,因為他們“都讚美自己說:‘我們真平等!’”,“平等了”,小石頭們的心理自然平衡了。這難道就是我們應該追求的平等?細細分析,可以發現,小石頭們追求的只是表面位置的絕對平等,而非人格的本質的平等,完全是武大郎開店。在嫉妒心、紅眼病的驅使下,即便是石像不驕傲自大,小石頭們也會找個理由把石像“扔下去”的。其實,石像與小石頭位置的不同,完全可以看成是社會分工的不同,由此造成的不平等,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存在,也是很正常的。同是石頭,或鋪路,或做地基,或做石像,或當擺設,都很正常,無需不平衡。

葉聖陶作品

葉聖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葉紹鈞,漢族人。字秉臣。江蘇蘇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編輯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葉聖陶曾擔任多項職務。解放後,葉聖陶曾擔任出版總署副署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副部長。他也是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委員、民進中央主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