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地理學》

《古代的地理學》

《古代的地理學》一書是了解西方古代地理學發展輪廓的一部著作。對於古代文化和歷史學感性趣的讀者可以通過閱讀此書來看看這些著作是怎樣從地理學的角度來敘述的,地理學專業的讀者也會通過閱讀此書加深對西方古代地理學的了解。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古代的地理學》《古代的地理學》

《古代的地理學》一書編入了西方古代學者作家著作中有關地理學方面的內容,選擇的作品範圍很廣,包括荷馬史詩希羅多德歷史文學、史學等體裁都有涉及,是了解西方古代地理學發展輪廓的一部著作。對於古代文化和歷史學感性趣的讀者可以通過閱讀此書來看看這些著作是怎樣從地理學的角度來敘述的,地理學專業的讀者也會通過閱讀此書加深對西方古代地理學的了解。

編輯特點

希臘羅馬的許多著作家在地理學領域內的記載作一個匯報,這項工作還是第一次,並且在許多方面說來都是初步的嘗試。本書對於古代著作家的原文都弁以前言,其中提供關於這些著作家的略傳和他們的地理觀點。要提醒讀者注意的,是本書里的若干作品都是首次翻譯俄文的,而某些作品則是近年來在蘇聯出版物里已發表過的譯文;不過舊有的譯文都經過了一番校閱。本書末所附的《注釋》,是編者就正文中所有的個別地名,專有名詞及術語所加的說明。本書是供那些希望獲得古代地理學知識的廣大蘇聯讀者閱讀的。

目錄

一 從《禹貢》《漢書·地理志》——先秦兩漢時期的地理學成就

l 早期的地理認識

2 漢代地理學的發展

二 製圖六體與《水經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地理學成就

l 裴秀的地圖製作理論

2 酈道元的《水經注》

3 法顯與外國地理認識

三 一行的子午線測量與沈括的地理思想——唐宋時期的地理

知識《禹貢》

《禹貢》是《尚書》(一作《書經》,簡稱《書》)中的一篇。漢馬融說:“上古有虞氏之書,故曰尚書。”①唐孔穎達說:“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來之書,故曰尚。《尚書》是我國現存史書中最古者,繫上古歷史檔案和政史論文的彙編,儒家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尚書》相傳由孔子所測定,實際上有些篇是後來儒家補充進去的,《禹貢》篇者,歷代學者一般設為貢賦之法。其說導源於是書“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漢孔安國就“任土作貢”釋作“禹制九州貢法”。後之學者注釋大致類此。竊謂貢考,功也,以記禹導山浚川,敷土作貢之功。是篇既以浚川——治水為主,而貢賦僅占很小份量(在全文257個短句1193字中,直接間接說貢賦者不過57句299字,所占比重較小),如此理解似更為合情順理。

知識 漢書·地理志

以地理命名的地理著作

《漢書·地理志》是中國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地理著作。由東漢學者班固撰寫,成書於公元54~92年間,為《漢書》十志之一。它對漢代郡縣封國的建置,以及各地的山川、戶口、物產、風俗和文化等作了綜述,保存了漢代及其以前的許多珍貴的地理資料。是中國地理學史上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

內容簡介

①轉錄《尚書·禹貢》《周禮·職方》的全文,並略綴數語,簡述前代政治地理的演變和發展。

②敘述西漢末疆域政區的設定情況,計有103郡(國)及所轄的1587縣(道、邑、侯國)。在郡(國)條中,其轄境以元延末與綏和初(公元前9~前8)為斷,名稱和戶口數以元始二年(公元2)為斷,部分郡(國)條還記述一些重要的自然和經濟情況;在縣(道、邑、侯國)條中,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分別記錄有關山川、水利、特產、官營工礦,著名的關塞、祠廟、古蹟等情況。據統計,載有鹽官共36處,鐵官共48處,反映了當時官營鹽、鐵產地的分布;記有水道和陂、澤、湖、池等300多處;所記水道,大多在源頭所在的縣條中說明其發源和流向。較大河流還記有所納的支流和行徑里數。這為了解古今河道變遷的情況,提供了可靠依據。該部分是《漢書·地理志》的主要部分。

③依據劉向的《域分》和朱贛的《風俗》,記述了漢代的一些經濟、人文地理情況,對全國作了區域劃分和分區概述,還載有南海各國的簡況和通航的路線。

它是中國最早以疆域政區為主體的地理著作,開創了疆域地理志(以一個朝代一定時期的疆域政區為主體、分錄各區山川物產)和沿革地理的體例。漢以後的15種正史地理志和各種地理總志,都是以其為典範編纂的。

優點

①各郡、縣條中記述的內容很豐富。

②第三部分具有全國區域地理總論性質,且較為全面扼要。

③記述的對象不限於西漢當代地理,亦包括歷史地理。漢以前古籍上所載的地名,很多即因《漢書·地理志》用漢地予以注釋,才使後人知其正確位置。

④記述的範圍廣,東至日本海,西至甘肅西部(西域地理載在《漢書·西域傳》中),南至越南中部,北至陰山,對邊區記載也較詳悉。所以也是研究古代邊疆地理的必讀書。其不足點是志文過於簡略,如不參證其他史料,難以理解其正確含義;體例前後不一;博採眾說而未加辨析,或實際情況已發生變化,卻仍照錄舊說,引起敘文前後矛盾等。

知識 水經注

書中共記多少水道

《水經注》是北魏道元所撰,以記載水道為主的,六世紀前我國最全面而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它對我國地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全書共四十卷,原書宋代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明清以來,研究《水經注》者不乏其人,在我國學術界己形成一門專門學問——“酈學”。《水經注》一書中共記多少水道?這個原來不成問題的問題如今卻有不同的看法。

眾說紛紜

侯仁之在《水經注》選釋前言中,據《唐六典》謂《水經》一書,記述中國河流水道,總計137條。到了北魏酈道元為《水經》作注,補充記述的河流水道增加到1252條,注文20倍於原書(《中國古代地理名著選讀》,科學出版社)。這一說法為以後各種出版物和辭書所沿用。如1963年修訂本《辭海》;翟忠義《中國古代地理學家及旅行家》;《辭海》中國地理分冊;陸心賢、羅祖龍、羅家梁合編《地學史話》;斯維玉《史學常談》等均採用此說,說《水經注》共載大小水道1252條。辛志賢認為侯仁之的說法是錯誤的。《唐六典》卷七《工部》:“水部郎中員外郎掌天下川瀆陂池之政令……凡天下水泉三億三萬三千五百五十九,其先避荒絕域,殆不可復而知矣。其江河自西極達於東溟,中國之大川者也;其餘百三十有五水,是謂中川者也[註:桑欽《水經》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其千二百五十有二水,斯為水川者也[註:酈善長注《水經》,引其枝流一千二百五十二].”據上正文與注,簡要明白,《水經》記寫“大川”2條,“中川”135條,計幹流137條,酈道元補寫“小川”即枝流1252條。《水經注》記寫的大小河流水道總計為1389條,比侯仁之說的多出137條,與《水經》水數正同。侯漏計《水經》所記水數(137條千流)誤以酈道元補寫的水數,作為《水經注》全書的水數。據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地理》“天下水數”條云:“《水經》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酈氏注引枝流一千二百五十二。”但清翁元圻注《困學紀聞》,在《水經》水數後面加了按語云:“按今本《水經》所列,僅一百一十六水。”則今本《水經》較原本少21水。王堯臣《崇文總目》指出《水經注》在宋代僅存三十五卷,佚五卷。今本《水經注》仍作四十卷,乃是後人割裂篇帙,以湊足四十卷之數,所缺21水,蓋即在這所佚五卷之中。翁所謂“今本”,無疑是當時流行的諸種明刻本,如黃省曾刻本、吳玉官刻本、鍾惺刻本、朱謀瑋《水經注箋》等。全祖望、戴震、王先謙、楊守敬、熊會貞等對《水經注》都有深入的研究,從《水經注》本書並博採唐宋諸書,旁引博征,考證訂補“遺漏者補其補,紕繆者訂其訛”(趙一清《水經注箋刊誤》卷一小序),補足了《水經》佚去的21水,恢復唐以前《水經注》原本。由此可知唐以前酈道元之《水經注》原本,《水經》水數為137.酈注水數為1252,《水經注》總數為1389.宋明諸刻本佚五卷。《水經》水數缺21,為116.酈注水數自亦相應殘缺。乾隆以後諸校注本補足了《水經注》已缺的21水,水數為137,但酈注水數仍有殘缺。今有的有關著作說《水經注》在宋代已佚五卷,又說所記水數為1252,則屬於又一種錯誤(《〈水經注〉所記水數考》,載《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1年第3期)。趙永復在《〈水經注〉究竟記述多少條水》一文中說,《水經注》記述水道數目,《唐六典》卷七水部郎中員外郎條注云:“桑欽《水經》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酈善長注《水經》,引其枝流一千二百五十二。”此說一出,1000多年來遂成定論,近人著述均引此為證。經對《水經注》進行通檢梳理,所記水道按其重複者不計,一水多名或數水同敘者計其一,而不屬某水枝流,但在有關水道下述及者,以及無專名之水均予計入。

難以搞清楚

全書水體包括湖、淀、陂、澤、泉、渠、池、故瀆,實得2596,倍於《唐六典》之數。酈氏《水經注》全書四十卷,北宋時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乃後人分析,則原書敘述水道總數當超過3000.(《歷史地理》,1982年第2輯)侯仁之說據《唐六典》中酈注《水經》,引其枝流1252,得出《水經注》全書(包括《水經》)共記水道1252條。辛說認為《唐六典》中所記1252條系酈道元所補寫,應加上《水經》137條,全書共1389條。趙說認為《唐六典》所記1252條,但經實檢共得所記水道2596條,倍於《唐六典》之數。還有的說宋代佚五卷,全書所記水道1252條。辛說宋明諸刻本佚五卷,《水經》缺水21條,清乾隆後諸校注本補足《水經》21條,恢復為137條。但酈注尚殘缺。因此,以上諸說,除對《唐六典》和佚卷等理解不同,存有分歧外,《水經注》因酈注佚卷所殘缺水道已無法補齊,故目前對全書水數已難以搞清楚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