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

《口技》

《口技》是我國明朝時期著名文學家林嗣環所寫,講的是京中有善口技的人。作者代表作還有《鐵崖文集》,《海漁篇》等。

原文

《口技》《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遙聞深巷犬吠聲,便有婦人驚覺欠伸,搖其夫語猥褻事。夫囈語,初不甚應,婦搖之不止,則二人語漸間雜,床又從中戛戛。既而兒醒,大啼。夫令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夫起溺,婦亦抱兒起溺。床上又一大兒醒,狺狺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床聲,夫叱大兒聲,溺瓶中聲,溺桶中聲,一齊湊發,眾妙畢備。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也。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譯文

遠遠地聽見遠處幽深的巷子裡傳來一陣狗叫,便有一個婦人被驚醒,打呵欠,伸懶腰,她的丈夫說夢話。不久小一點的孩子醒了,大聲啼哭。丈夫也醒了。婦人拍著孩子並給他餵奶,孩子含著乳頭啼哭,婦人邊拍邊輕聲哼唱著哄小一點的孩子睡覺。接著大一點的孩子也醒了,連續不斷地說個不停。在這時,婦人拍孩子睡覺的聲音,輕聲哼唱著哄孩子睡覺的聲音,孩子含著乳頭啼哭的聲音,大一點的孩子剛剛醒來的聲音,丈夫斥責大孩子的聲音,同時一起發出,各種妙處都具備。座位上所有的客人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偏著頭看,微笑,默默地讚嘆著,認為妙極了。
不久,丈夫鼾聲響起來了,婦人拍孩子的聲音也越來越小,逐漸地停止了。隱約地聽到老鼠活動的聲音,盆、器皿等傾斜翻倒的聲音,婦人在夢中咳嗽的聲音。客人的心情稍微放鬆了些,漸漸坐正了身子。
突然有一個人大聲呼喊“失火啦!”。丈夫起來大喊,婦人也起來大喊,兩個孩子一齊哭了起來。一會兒,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的孩子哭,成百上千隻狗叫。中間夾雜著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聲音,烈火燃燒爆炸的聲音,呼呼的風聲,成百上千種聲音一齊發出;這些聲音中間夾雜著成百上千的求救聲,人們拉塌房屋時用力的呼喊聲,搶救物品的聲音,潑水的聲音。應有盡有。即使一個人有一百隻手,每隻手上有上百根手指,也不能指出其中的一種聲音;人有一百張口,每張口上有百條舌頭,也不能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在這種情況下,所有座位上的客人沒有不變了臉色離開席位,(有的人)捋起袖子,露出手臂,(有的人)兩腿發抖,幾乎都想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所有的聲音全都消失了。撤掉屏風看裡面,只不過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重點實詞

一、通假字
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坐:通“座”。
二、詞類活用
1.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名詞用作動詞:說出
2.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名詞用作動詞:餵奶
三、古今異義:
1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但:古義只;今義表示轉折的連詞。
2微聞有鼠作作索索聞:古義聽;今義用鼻子嗅。
3雖人有百手雖:古義即使,表假設的連詞;今義錶轉折的連詞。
4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股:古義大腿;今義屁股
5走:古義跑;今義指步行。
6會賓客大宴會:古義適逢;今義會議
7賓客意少舒少:古義稍微;今義數量小
8中間力拉崩倒之聲中間:古其中夾雜今二者之間
9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於是:古在這時候今承接連詞
四、一詞多義
絕:微笑,默嘆,以為妙絕。【極點】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消失】
五、特殊句式:
倒裝句:會賓客大宴譯:會大宴賓客賓語前置
省略句: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省略數詞與名詞之間的量詞 1.會賓客大宴……
會:適逢,正趕上,恰好。宴:宴請。廳事:大廳,客廳。施:設定,安放。屏障:指屏風、圍帳一類用來隔斷視線的東西。撫尺:藝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2.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但:只。聞:聽見。坐:通“座”。然:...的樣子。
3.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
乳:餵奶。嗚:指輕聲哼唱著哄小孩入睡。意思是各種聲音都模仿得極像。畢:全、都。
4.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少:稍微。稍稍:時間副詞,據《詞源》釋為“隨即”。舒:伸展,鬆弛。
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名:說出。
6.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股:大腿。走:跑。奮袖出臂:揚起袖子,舉起手臂。奮:揚起,舉起。幾:幾乎。戰戰:打哆嗦,打戰。
7.不能指其一端:
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種(聲音)。形容口技模擬的各種聲響同時發出,交織成一片,使人不能一一辨識。一端:一頭,這裡是“一種”的意思。

評析

《口技》《口技》
《口技》一文選自清代張潮所輯的《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虞初新志》是清代張潮編選的筆記小說,多系浙江人士的文章。林嗣環以福建人的撰述雜於其間,可推想《口技》是他流寓杭州時所作,時間應在清康熙初年,即17世紀70年代前後。

《口技》一文,原是作為林嗣環的《秋聲詩》的序言。作者曾說:“嘻,若而入者,可謂善畫聲矣!遂錄其語以為《秋聲》序。”原意是借口技藝人的“善畫聲”,說明《秋聲詩》亦是“善畫聲”的詩作。而所謂“善畫”,就是今天人們常說的善於繪聲繪色地作描寫。他的《秋聲詩》如何,且不去論它。但是玩味《口技》一文,卻可以看出筆者所說的這種藝術匠心及藝術特色。
口技是一種傳統技藝。這種技藝是藝人長期在實際生活中仔細觀察、專心揣摩、勤學苦練而獲得的。口技的絕妙就在於能借一口摹擬出各種不同的聲響,給聽者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之感。
讀清代人林嗣環的《口技》,讀者對口技者的技藝無不‘以為妙絕”。其“妙絕”就在於口技者僅以“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己”,

這些簡單的道具摹擬出惟妙惟肖的各種聲響。而僅靠這三百來字就把口技之‘妙絕’表露得淋漓盡至,這不能不問讀者讚嘆為文者的匠心!

一、一文兼二體(記敘文、說明文)。
《口技》從文體角度研讀可以作為場景描寫的記敘文來讀,也可以作為摹寫口技特色的說明文來讀。這“一文兼二體”之作是不多見的。
l、從場景描寫方面研讀,領略記敘文寫作的匠心。
如描寫深夜“火起”救火的場景。
(1)、由靜(或者微弱)到喧鬧,由單一響聲到紛響。
“鼠作作索索”,婦“夢中咳嗽”,寫聲音微弱、單一;“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寫聲音由微弱到喧鬧,由單一到紛繁。
(2)、由喧鬧到沸騰,由紛繁到應有盡有。
呼聲、哭聲、犬吠聲、火爆聲。風聲、搶奪聲、潑水聲、“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又夾百千求救聲” …… 凡是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有的聲音,都具有了。至此,口技發展到了高潮。
2、從“掌寫口技特色”來品味,《口技》是說明文中上乘之作。
(1)、首尾一再說明設施簡單的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己。表明作者依靠的是“善”口技,而絕不是藉助於多少外物,更沒有作假之疑。
(2)、摹寫口技特色,順序有條不紊。
“聲響”的說明順序是:由遠及近,由外到內;聲音由少到多,由單一到複雜;再由靜到動,由動到鬧;又由鬧轉靜,由靜轉大鬧。
二、側面描寫很好地烘託了正面描寫。
口技“妙絕”除了依於文筆描寫精彩,說明精當外,還賴於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藝術,尤其是側面描寫的運用,有力地烘託了正面描寫。

文章以正面描寫為主,側面描寫為次,兩者相輔相承,結合很密切。文首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口技”就是正面描寫的開始。跟著是側面描寫句:“満坐寂然,無敢嘩者”。一個“満”字,一個“無”字,點明了人人如此。這裡寫的是口技即將開演時的氣氛,實際上是在暗示,同時有力地烘託了表演者的口技之售”。

第四節的“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兒欲先走”句,寫賓客的神色。動作、情感、心理,無不形容盡致,猶如身臨火災現場。這更是成功的側面描寫,極其顯赫地突出了口技之“善”之“妙”。
三、議論精當,“妙絕”便絕。
“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這是議論句,精當地用在口技表演到了高潮之時。它是賓客心理活動的表白,也是給口技‘妙絕”的鑑定。同時,也在喚起人們的思考,口技人竟然憑藉一張口,一個舌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己”,就摹擬出了“凡所應有,無所不有”的複雜的聲響。
議論使文章更豐富了,自然把“妙絕”的口技推向了“絕頂”。

作者

林嗣環崇禎十五年壬午科(1642年)舉人,順治六年已醜科(1649年)進士。”他官至廣東海南副使,駐瓊州。林嗣環的著作有《鐵崖文集》《海漁篇》《南紀略》《荔枝話》等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