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耳》

本首詩選自《詩經·國風·周南》。主題是貴族女子懷念軍中的丈夫。

原詩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 
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 
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 
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 
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注釋

①采采:采了又采。卷耳:野菜名,又叫蒼耳。 ②盈:滿。頃筐:淺而容易裝滿的竹筐。 ③嗟:嘆息。懷:想,想念。 ④寘(zhi):放置。周行(hang):大道。 ⑤陟(zhi):登上。崔嵬(wei):山勢高低不平。 ⑥虺隤(hui tui):疲乏而生病。 ⑦ 姑:姑且。金(lei):青銅酒杯。 ⑧維:語氣助詞,無實義。永懷:長久思念。 ⑨玄黃:馬因病而改變顏色。 ⑩兕觥(si gong):犀牛角做成的酒杯。 ⑾永傷:長久思念。 ⑿砠(ju):有土的石山。 ⒀瘏(tu):馬疲勞而生病。 ⒁痡(pu):人生病而不能走路。 ⒂云:語氣助詞,沒有實義。何:多么。吁(xu):憂愁。

譯文1

采采卷耳秧,采呀不滿筐。|采啊采啊采野菜,采來採去不盈筐。
心裡總想他,竹筐放路旁。|想起我那心上人,把筐放在大路旁。 |
騎馬上山樑,眼看馬累傷。|騎馬奔到山頂上,馬困人乏餓得慌。
喝酒解鄉愁,少來把家想。|勸君更盡一杯灑,藉以消愁難相忘。|
騎馬上山岡,馬疲人玄黃。|騎馬奔到山岡上,疆場人馬色玄黃。
喝酒解鄉愁,使他少懷傷。|勸君更盡一杯灑,藉以消愁不哀傷。 |
騎馬石山上,馬嘴白沫淌。|騎馬奔到石山上,人馬俱傷慘無狀。
僕從也病倒,悲酸滿愁腸。|僕從皆病苦相隨,叫人如何不憂傷。

譯文2

一片碧綠的平原,原中有卷耳蔓草開著白色的花。有位青年婦人左邊肘上掛著一隻淺淺的提籃,她時時弓下背去摘取卷耳,又時時昂起頭來凝視著遠方的山丘。
她的愛人不久才出了遠門,是騎著一匹黑馬,攜著一個童僕去的。她在家中思念著他坐立不安,所以才提著籃兒走出郊外來摘取卷耳。但是她在卷耳的青白色的葉上,看見她愛人的英姿;她在卷耳的銀白色的花中,也看見她愛人在向她微笑。
遠方的山丘上也看見她的愛人在立馬躊躇,帶著個愁慘的面容,又好象在向她訴說別離羈旅的痛苦。所以她終竟沒有心腸採取卷耳了,她終竟把她的提籃丟在路旁,盡在草茵之上思索。
她想,她的愛人此刻怕走上了那座土山戴石的危岩了,他騎的馬兒怕也疲倦得不能上山了。他不知道在怎樣地思念她,她沒有法子可以安慰他。假使能夠走近他的身旁,捧著一隻金樽向他進酒,那也可以免得他縈腸掛肚。但是她不能夠。
她想,她的愛人此刻怕走上了那座高高的山頂了,他騎的一匹黑馬怕也生了病,毛都變黃了。他不知道是在怎樣地愁苦,她沒有法子可以安慰他。假使能夠走近他的身旁,捧著一隻牛角杯兒向他進酒,那也可以使他忘卻前途的勞頓。但是她不能夠。
她想,她的愛人此刻怕又走上一座右山戴土的小丘上了,他騎的馬兒病了,他跟隨著的僕人也病了。她又不能走近他的身旁去安慰他,他後思著家鄉,前悲著往路,不知道在怎樣地長吁短嘆了。
婦人坐在草茵上儘管這么凝想,旅途中的一山一谷便是她心坎中的一波一瀾。卷耳草開著白色的花,她淺淺的籃兒永沒有采滿的時候。

賞析

征夫怨婦,是中國古代生活方式中的獨特景觀,也是中國古代詩歌的獨特景觀。正如西方文學中崇尚個人奮鬥的英雄一樣,中國古代詩人十分關注由男女有別、男女分工而造成的男女不同的內心情懷。
男子漢不能無所作為,總得要做點什麼,才會對得起祖先、子孫。孔子所說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是專對男人說的。立功既可以在莊稼地里、仕途上,也可以在疆場上。長期在外征戰的漢子,被稱為“征夫”。按人之常情,他們有剛強勇猛無所畏懼的一面,也有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一面。
照傳統的觀點,女子無才便是德。女人雖然主內,但女人纏綿悱惻的情意卻足以感動詩人和剛毅的漢子。在那種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年代,一個出嫁為人妻的女子,全部的希望和情感的依託,都在夫君身上。夫君出征在外,在家中守侯的“怨夫”不僅要孝敬公婆,養育子女,操持家務,還得把本該由夫君承擔的擔子承擔起來。阿內心的幽怨、苦楚、情思、想像,除了自己之外,又有誰能體會得到?
好在儒家雖然歧視女人,認為“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但他們的“詩教”卻不拒絕表達“怨婦”的內心情懷,在“怨而不怒”的=前提下對表達女人的內心世界網開一面,因而形成了中國詩歌中的獨特景觀。也許,是他們真的體味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或女人的一半是男人的滋味?
如今的女人當中,恐怕再也找不到“怨婦”了,詩歌因而也失去了一個獨特的品種。“歌謠文理,隨時推移”。即使真有“怨婦”,她們也擁有廣闊和自由得多的傾訴、排遣和表達的空間,與古時的女子不可同日而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