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德·梅迪奇的肖像》

《卡洛·德·梅迪奇的肖像》

卡洛·德·梅迪奇的肖像是紅衣主教卡洛·德·梅迪奇(1428-1492年)的肖像。紅衣主教卡洛·德·梅迪奇(1428-1492年)是老梅迪奇(1389-1464年)和他在威尼斯購買的一個可能來自高加索的女奴的私生子。1450年,卡洛在佛羅倫斯教堂當教士,1460年又成為普拉托的堂區神甫,然後到羅馬收集文物以擴充梅迪奇家族的收藏品,並任羅馬教廷的法庭大書記。此畫是為這位主教在普拉托大教堂里的陵墓所畫的樣品。這一陵墓上有一個圓形像,上面雕的就是這幅肖像。曼坦尼亞採用佛拉芒的手法將這位紅衣主教畫成四分之三的側面像,而不是完全的側面像,這同十五世紀上半葉義大利繪製肖像的流行做法有所不同。

《卡洛·德·梅迪奇的肖像》《卡洛·德·梅迪奇的肖像》

這是紅衣主教卡洛·德·梅迪奇(1428-1492年)的肖像。卡洛·德·梅迪奇是老梅迪奇(1389-1464年)和他在威尼斯購買的一個可能來自高加索的女奴的私生子。1450年,卡洛在佛羅倫斯教堂當教士,1460年又成為普拉托的堂區神甫,然後到羅馬收集文物以擴充梅迪奇家族的收藏品,並任羅馬教廷的法庭大書記。1553年佛羅倫斯公爵科西莫一世(1519-1574年)編制的清單收入了這幅畫。此畫是為這位主教在普拉托大教堂里的陵墓所畫的樣品。這一陵墓上有一個圓形像,上面雕的就是這幅肖像。曼坦尼亞採用佛拉芒的手法將這位紅衣主教畫成四分之三的側面像,而不是完全的側面像,這同十五世紀上半葉義大利繪製肖像的流行做法有所不同。

作者簡介

安德烈亞·曼坦尼亞(帕多瓦的卡爾圖羅島,1431-曼托瓦,1506年)安德烈亞·曼坦尼亞(Andrea Mantegna)是馬薩喬之後最重要的畫家,他將精湛的考古知識和透視學結合起來,形成了如石頭般堅實的繪畫風格。

作品簡介

名稱:卡洛·德·梅迪奇的肖像

創作地點:佛羅倫斯,

創作時間:1466年 木板蛋彩畫 41.3×29.5厘米

收藏地點:佛羅倫斯烏斐濟美術館,1890年編號8540

創作背景

當時義大利肖像的畫法來源於古代的像章畫法,那些畫像多半是為了某種紀念活動而製作的。肖像中主教褶皺的服裝和頭顱所占的比例給觀眾以強烈印象。如果說服裝的褶皺賦予肖像以類似浮雕的立體感的話,那么人物的皮膚則因頭部的一些光線而富有層次,這些光線又使面部的線條顯得柔和。面部的這些線條也使主教的表情顯得富有變化,既冷峻又嚴厲。這恰恰是曼坦尼亞通過研究古代藝術而形成的那種冷峻而嚴厲的畫風。畫面中那緊閉的嘴唇,棕紅的膚色(源於其母,如此仔細的畫法不會使紅衣主教本人喜歡),額頭上淺淺的皺紋,藍色的眼珠和深邃的目光,使人做出這樣的推測,即這是1466年曼坦尼亞代表盧多維科·貢扎加訪問佛羅倫斯時為紅衣主教卡洛·德·梅迪奇畫的寫生。

1992年克里斯琴森對這幅畫提出了另一種構想,把它和1474年完成的曼托瓦的壁畫《新房》的自然主義联系在一起。這種構想也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整個十五世紀梅迪奇家族都與曼托瓦保持著密切聯繫。洛倫佐·德·梅迪奇後來還於1483年在曼托瓦自己的辦公室里接待過曼坦尼亞。曼坦尼亞在十五世紀五十年代末創作的《紅衣主教盧多維科·特雷維桑的肖像》(保存在柏林)也存在類似的風格:筆法細膩,同樣的表情嚴肅,同樣的富有人的生活氣息。

作品分析

《卡洛·德·梅迪奇的肖像》就是這種風格的具體體現。佛羅倫斯的梅迪奇家族於13世紀通過銀行和金融業起家,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裡他們家族中一共出現了3位羅馬教皇和兩位法國皇后,被稱為佛羅倫斯的“無冕之王”和“城市保護人”,他們對於藝術的熱愛和扶植幫助佛羅倫斯成為文藝復興的中心。在曼坦尼亞的畫中,卡洛·德·梅迪奇表情嚴肅,有一頭短而密的黑髮,眉眼很濃,膚色黝黑,頭戴紅色的帽子身穿紅色的衣服,這和梅迪奇家族支持的畫家們習慣表現的風格完全不一樣,後者更喜歡畫清秀、俊美的人物,因此也就更顯得這幅畫寫實了。[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