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里那傑的悲哀》

《博里那傑的悲哀》

《博里那傑的悲哀》是導演尤里斯·伊文和亨利·斯特羅克的一部記錄片,於2002年4月上映。該片又名博里那傑。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著名的左翼記錄片導演亨利.斯特羅克受布魯塞爾的一個左翼電影俱樂部之邀,拍攝一部反映比利時博里那傑地區煤礦工人遭受壓迫剝削的電影。

斯特羅克邀請了伊文思和他合作,2人潛入這個梵谷曾經久居的地方進行秘密的拍攝,拍攝出來的結果和梵谷的詩意的畫作完全相反。

工人過著貧困的日子,冬天甚至沒有煤來取暖,政府的煤堆積成山直至變質,工人的罷工和示威遭到鎮壓,但是他們還是舉著馬克思的畫像不斷鬥爭。

30年代的記錄片基本全是擺拍,這樣的背景下,斯特羅克和伊文思的秘密拍攝在一些場景完全達到了記錄片的忠實記錄,而影片鮮明的觀點更是對後世的社會功能型記錄片影響頗深,片子尖銳的影響和觀點使得片子迅速在比利時和荷蘭遭禁,但是片子在30年代的歐洲電影俱樂部光為流傳,好評如潮,記錄片將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導演傳記

荷蘭紀錄電影導演,生於尼梅格城。生長在一個兩代攝影師的家庭。他的父親在繼承父業研究照相技術進一步發展的同時,開設了一個銷售攝影機和攝影器材的商店。伊文思從小耳濡目染,13歲便拿起店裡僅有的一台老式百代牌手搖攝影機,拍了一部由家人充當演員,可以上映6分鐘的影片 《茅屋》 。伊文思之所以會對電影產生興趣,是因為觀看大量的各流派電影,而蘇聯早期的一些有進步思想內容和嶄新藝術手法的經典作品對他影響為最大。1927年,伊文思拍攝了第一部短紀錄片《齊迪奇記事》。1928年拍攝了表現物質機械運動的《橋》,次年完成了 《礁石》《雨》 。《橋》和《雨》以其深蘊的詩意和清新的風格被公認為歐洲先鋒電影的代表作。1932年,伊文思應邀訪問蘇聯,拍攝了反映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大型紀錄片《英雄之歌》 。回荷蘭後,完成《蘇德海》,後改名為《新的土地》。這時的伊文思摒棄了歐洲先鋒派唯美主義,明確紀錄電影不僅為紀錄大自然的壯麗,而且要紀錄在歷史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人。1938年經香港來到武漢,拍攝下了抗戰時期的中國,取名 《四萬萬人民》。伊文思的電影創作,把鮮明的政治傾向和真是、豐富、細緻的藝術表現手法統一起來,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