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嘆》

《千年一嘆》

《千年一嘆》是余秋雨先生的力作,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是一本日記。在千年之交的時候,余秋雨先生隨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四萬公里,這本書完全記錄了四萬行程中的經歷。在書中作者以感傷、厚重而平實,卻不失優美的語言,記錄了伊斯蘭文明、兩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來文明等文明的衰落,並探討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對比中又逐漸找到了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的原因。另有作品名、和作家筆名千年一嘆。

基本信息

《千年一嘆》《千年一嘆》——余秋雨

這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越野車跋涉四萬公里的經歷。他們一行人是去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卻發現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離、戰壕密布、盜匪出沒。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會遇到什麼,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實的恐怖故事。在“千禧之旅”即將結束之時,作者寫下這樣的一段話:“四個月冒險奔波,天天都思念著終點。今天我們到了,回頭一看,卻對數萬公里的尺尺寸寸產生了眷戀。那是人類文明的經絡系統,從今以後,那裡的全部冷暖疼痛,都會快速地傳遞到我的心間。”而現在世界上生龍活虎的年輕文明,過多少時間,會不會重複多數古代文明的興亡宿命?整部日記,都貫穿著這種疑問。我們隨著這些日記,會得到這些疑問的最終解釋嗎?

作品背景

余秋雨作為特邀嘉賓,參與了香港鳳凰衛視組織的大型跨國採訪報導活動——“千禧之旅”的全部過程,所寫日記及散文在國內外多家報紙同步發表後引起較大反響。本書即為這些文章的結集,記錄了作者隨“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四萬公里的經歷。

作品介紹

作者的話:

《千年一嘆》出發地——希臘

這是一本日記,記錄了我在千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四萬公里的經歷。我們是去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卻發現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離、戰壕密布、盜匪出沒。吉普車的車輪緊貼著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過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會遇到什麼,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實的恐怖故事:這裡,宗教極端主義分子在幾分鐘內射殺了數十名外國旅行者;那裡,近兩個月就有三批外國人質被反政府武裝綁架;再往前,三十幾名警察剛剛被販毒集團殺害…… 以前我在實地考察中國現存原始文化、寫作《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的時候,也曾一次次地投入過肢體歷險和精神歷險,但與這次相比,那時總還能轉彎抹角地找到幫助和保護。記得有一次為了趕早班渡船在山間迷了路,我順著幾聲蒼老的咳嗽聲,找到了一間看山人的小屋,得到了指點;又有一次夜間迷路見對面來人,心中疑懼故意哼曲壯膽,對面來人也同樣哼曲,等擦肩而過後才彼此放心,回頭一笑。這種機緣,在這次就很難遇到了,小小的車隊就像幾隻螞蟻在荒原上蠕動,任何一種不知來由的暴力都能把它們捻得粉碎。不僅僅是荒原。荒原深處有斷壁廢堡、幢幢黑影、閃閃目光。硬說自己沒有恐懼,是不真實的,但我的恐懼有一大半被震驚所掩蓋,震驚人類文明的巨構崩坍得如此淒涼。它們究竟是如何崩坍的?歷史書提供過一些猜測性的答案,多數也是大而化之、語焉不詳。其實,一切摧殘都是具體的,一切委屈都是難以表述的,因此那些答案也是值得懷疑的。不必懷疑的是結果,衰草瓦礫,承載著一個個從古到今的災難。

我們甘願在毫無保護機制的險境中去面對這一切,就像脫去手套去撫摸它們的傷痕。

這種撫摸經常會引發苦思:作為我們的生命基座,中華文明也傷痕累累,卻如何避免整體性的崩坍?這種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哪些代價是正確的,哪些代價是負面的?過去的避免能否擔保今後?

更重要的是,現在世界上生龍活虎的年輕文明,過多少時間,會不會重複多數古代文明的興亡宿命?整部記,都貫穿著這種疑問。

精彩篇章

《所羅門石柱》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四日上午,從埃拉特前往耶路撒冷埃及以色列確實不容易,難怪幾千年來永遠是個說不完、道不盡的關隘。我們一行在兩國邊關整整消磨了六個小時,沒有任何怨言,如果“出埃及”輕而易舉,反而會覺得失重。

從荒漠一片的西奈半島進入以色列,以色列故意用一個國際聞名的旅遊勝地擺在門口,實在是對比強烈。埃拉特(Eilat)不僅美麗,而且整潔而現代,使我不敢相信剛剛從“海已枯而石未爛”的地方走出。

以色列現在的國土像一把錐子,我們進入的埃拉特正好在錐子的頂端,因此經昨天晚上一覺酣睡,今天一早就匆忙北上,目標是將近三百公里的耶路撒冷。但上路不久就停下了,因為我們發現了一個叫做“所羅門石柱”的所在。

所羅門(DavidSolomon)這個名字對我很有吸引力,他是猶太民族歷史上堪稱劃時代英雄大衛的小兒子。所羅門繼承大衛統治希伯來王國,開創了猶太民族百世回味的黃金時代,他的“石柱”是怎么回事?

走近一看,原來是所羅門時代的一個銅礦,銅礦正面山崖上有幾個天然岩柱。全因那個時代太令人神往,後人便取了這個名。

《千年一嘆》埃及

我爬上岩柱邊的陡坡俯瞰方圓,心想:猶太人也真是不容易。所羅門王朝輝煌於公元前十世紀,離現在差不多有三千年了;如果再往前追索,希伯來人在亞伯拉罕(Abraham)的帶領下從美索不達米亞遷居阿拉伯沙漠,創造早期猶太文明,已經是三千八百年前的事了;連我們前幾天提起過的摩西帶領部屬出埃及,也有三千三百年了。也就是說,猶太人在公元十世紀之前,花了一千年左右的時間,已經把自己的故事演繹得非常悲壯,這故事裡有感人的精神、決絕的舉動和奢華的建設,絕不比世界上其他早期文明遜色。

他們最讓人佩服的地方是為了民族解放不惜一次次大遷移。只要落腳就能快速創造出一個優於別人的生態,如果這種生態中有被奴役的成分他們寧肯放棄,選擇流浪。但是,真不知道命運為什麼對這個民族如此不公,居然有那么多巨大的災禍接二連三地降落在他們頭上,驅逐、殺戮、破壞、奴役永遠跟隨著他們,怎么也擺脫不了。

我腳下,所羅門時代的繁華安然長眠,不知道自己身後會發生這么多驚天動地的大事——

公元六世紀猶太王國遭巴比倫洗劫,從國王開始數萬人都被押往巴比倫,成為歷史學上的一個專用名詞:巴比倫之囚。直到後來部分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著手編訂《聖經》,經人類文明史留下了有關苦難和救贖的神聖話語;

從公元前一世紀開始,羅馬人一次次攻陷耶路撒冷,猶太人不分男女老幼寧肯集體自殺也不投降,剩下的只能逃亡異鄉。但幾乎到任何一個地方都遭到迫害,即便在羅馬滅亡後的中世紀,猶太人的處境仍然駭人聽聞;

直到本世紀中期,希特勒還在歐洲殺戮了六百萬猶太人,僅奧斯維辛集中營在一九四三年就處死了二百五十萬猶太人。這一血淋淋的史實,終於撼動了現代人的良知。是的,在我們跨越千年、鳥瞰既往的時候,猶太人的遭遇仍然是人類良知深處的一大隱痛。

猶太人屢遭迫害的很因很多,但後來他們明白,沒有祖國是一個重要因素。以色列是他們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一個國家,因此在這裡每走一步都能牽動一個橫貫數千年的大問題:人類,為什麼如此對自己的同類過不去?

猶太民族不大,但由於災難和流浪,他們的身影遠遠超過了那些安居樂業的人群。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能隱隱聽到他們從憂傷的眼神里流出來的歌聲:

《千年一嘆》世界三大宗教共同的聖地——耶路撒冷

啊,耶路撒冷!
要是我忘了你,
願我的雙手枯萎,不再彈琴;
要是我忘了你,
願我的舌頭僵硬,不再歌吟!

可以自慰的是,在全球性的反猶狂潮中,我們中國人表現出了一種近乎天然的寬容和善良,從宋代朝廷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上海,都善待了猶太流浪者。結果,希伯來文越來越靠近河南梆子,甚至融入了上海口音,由黃河、長江負載著,流入大海,去呼喚遙遠的親人。

作者簡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餘姚縣橋頭鎮(今屬慈谿市)。當代著名文化學者、散文家。前上海戲劇學院院長。妻子是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馬蘭

1946年生於浙江餘姚,在餘姚農村度過充實美麗的童年生活。

1956年舉家遷至上海,余秋雨在上海開始了他的中學生活。1962年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戲劇學院

《千年一嘆》余秋雨先生

1968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文革”期間,余秋雨的父親被同事誣陷錯劃為“右派”,叔父因熱愛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遭到紅衛兵及造反派的殘酷迫害而含冤自盡。1969—1971年,余秋雨為全家生活所迫赴江蘇吳江縣太湖農場勞動。學校複課後參加過由周恩來總理親自發起、組織的大學教材編寫。1975—1976年在恩師盛鍾健先生的幫助下,到浙江奉化縣一所半山老樓里苦讀中國古代文獻,研習中國古代歷史文化。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經過又一番潛心苦讀,陸續出版了《藝術創造論》 《觀眾心理學》 《中國戲劇史》 《戲劇思想史》 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一系列學術著作。先後榮獲全國戲劇理論著作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全優秀教材一等獎。

1985年成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正教授。

1986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1986年,被文化部任命為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上海市寫作學會會長,上海市委諮詢策劃顧問,並被授予“上海十大學術精英”稱號。

作者榮譽 

 

在大陸公布近十年來全國最暢銷書籍前十名中,余秋雨一人獨占了四本。這些著作,獲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獎、中國出版獎、上海優秀文學作品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連續兩屆)、金石堂最有影響力書獎、台灣中國時報白金作家獎、馬來西亞最受歡迎的華語作家獎、香港電台最受歡迎書籍獎等。他的近作《借我一生》又創立了“記憶文學”的新體裁,剛出版就引起海內外全面震撼,被香港《亞洲周刊》評為年度“全世界十大最重要的書籍”之一。

《千年一嘆》余秋雨和妻子馬蘭

余秋雨由於1999年之後主持香港鳳凰衛視對人類各大文明遺址的歷史性考察,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貼地穿越數萬公里危險地區的人文學科的具有教授頭銜的人,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西方文明世界預告了恐怖主義控制區域實際狀況的學者。他相繼被聯合國選為研討《2004年人類發展報告》和參加“2005年世界文明大會”的唯一學者。近年來,他在“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總標題下,應邀在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馬里蘭大學、紐約亨特學院和華盛頓美國國會圖書館發表演講,場場爆滿,引起很大的社會轟動。2005年春季在台灣各大城市的巡迴演講,每場都擁擠了十萬名聽眾,被台灣媒體稱之為“難以想像的余秋雨鏇風”。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所編的《傾聽秋雨》一書,記錄了這一盛況。

2004年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編輯部等單位選為“中國十大精英”和“中國座標人物”。

相關作品

《借我一生》

是余秋雨對中國文化界的“告別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諸多不為人知的經歷,還描繪了記憶中文革時“大揭發”、“大批判”的整人模式……從前輩到自己,作者以平實、真實的記憶組成一部文學作品。“我歷來不贊成處於創造過程中的藝術家太激動,但寫這本書,常常淚流不止。” ——余秋雨

《中國之旅》(彩色插圖本)

從遺址看,這個被稱為上京龍泉府的渤海國首都由外城、內城、宮城三重環套組成,外城周長30餘里。全城由一條貫通南北的寬闊大道分成東西兩區,又用10餘條主要街道分隔成許多方塊區域,完全是唐朝首府長安的格局和氣派。

《文化苦旅》

《千年一嘆》余秋雨《文化苦旅》

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行者無疆》

行者獨步於遙遠的曠野,
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處處的難題,
只因為一個執著的信任,
敢於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腳下
為後來人度步出一往無垠的疆土

《千年一嘆》

這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越野車跋涉四萬公里的經歷。
他們一行人是去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卻發現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離、戰壕密布、盜匪出沒。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會遇到什麼,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實的恐怖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將結束之時,作者寫下這樣的一段話:
“四個月冒險奔波,天天都思念著終點。今天我們到了,回頭一看,卻對數萬公里的尺尺寸寸產生了眷戀。那是人類文明的經絡系統,從今以後,那裡的全部冷暖疼痛,都會快速地傳遞到我的心間。”

《霜冷長河》

《千年一嘆》余秋雨《山居筆記》

驚人的安靜,但這種安靜使它成了一條最純粹的河。清亮、冷漠、坦蕩,岸邊沒有熱鬧,沒有觀望,甚至幾乎沒有房舍和碼頭,因此它也沒有降格為一脈水源、一條通道。

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讓一件件岸邊的事情全都過去,不管這些事情一時多么重要、多么殘酷、多么振奮,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狀態。

它有點荒涼,卻拒絕驅使;它萬分寂寞,卻安然自得。很快它會結冰,這是它自己的作息時間表,休息時也休息得像模像樣……

作者動態

著名學者余秋雨新作《余秋雨人生哲言》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部分文章直指“以學術問題為藉口”批判他的一些小人而再引風波。此前批評過余秋雨的金文明、肖夏林等人紛紛認為,儘管余秋雨在文中沒有直接指名道姓,但聯繫實際,他所指的“小人”路人皆知。

余秋雨:新作抨擊“整人者”

余秋雨《余秋雨人生哲言》全書共16個章節,大約20萬字,圍繞“人生”這個關鍵字,從不同角度展現余秋雨對人生的體會和感悟。據稱,該書從策劃到出版歷時兩年,收錄在其中的文章多數是從余秋雨此前出版的散文作品中挑選出的精華。為了使該書的內容更加完整,余秋雨在每一個章節之前,重新為切合這個主題寫了一篇文章,有的長如一篇隨筆,有的只是很短的箴言,這部分約占全書內容的四分之一。

在書中,余秋雨一改此前面對某些社會積習沉默不語的態度,而是給予無情的抨擊。對所指的所謂“揭發、告密、謠言、批判”他的整人者,儘管沒有直接指名道姓地提及,但有讀者認為,只要仔細分析都知道他所指為何人。

金文明:余秋雨罵的人就是我

聞聽余秋雨的新書罵批他的人為“小人”後,曾以一本《石破天驚逗秋雨》(改名新版:《月暗吳天秋雨冷》)而廣為人知的老學究金文明,在新書上市的首日就買回了一本仔細閱讀。“我看後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感覺余秋雨膽子越來越小了,連罵人也不敢指名道姓地來了,實在是可悲呀。”金文明說,毫無疑問,他知道書中所說的“小人”是指包括他在內的、曾批評過余秋雨的人,“還有古遠清、肖夏林等人。”金文明認為,余秋雨在罵別人是“小人”之前,應該正眼審視一下自己的作為。

《千年一嘆》金文明先生

金文明說,不管余秋雨如何在不同場合罵自己,他依然會繼續“逗咬”他的錯誤,包括《余秋雨人生哲言》在內。“余秋雨的軟肋在於他的對文史知識的嚴重欠缺,他出的每一本書我都能從中找出錯誤,到目前為止,我已從《余秋雨人生哲言》找到了30多個錯別字,錯別字當然不足一提,等我仔細研讀還會找出致命的錯誤。”

金克林:對號入座是他們的榮幸

《余秋雨人生哲言》一書的責編張莉說:“雖然余老師曾多次有過封筆念頭,但許多社會現象卻常令他無法平靜。所以這次決定親自操刀,挑出他自己滿意的精華段落結集為《余秋雨人生哲言》,由於其中的文章多為舊作,故並沒有違背封筆誓言。”

對於余秋雨重複出版舊作愚弄讀者、斂財的說法,余秋雨秘書金克林給予否認。他說,余秋雨出版這本書的行為是在還他3年前的“文字債”,“早在3年前,上海辭書出版社就向他約稿欲出版《余秋雨語錄》,但余老師認為語錄被賦予了某種奇怪的色彩,讓人聞之卻步,故擱淺。直到後來某一天,上海人民出版社將編輯整理好的稿本給他看時,他才決定將凸顯人生主題的文章挑選出來,最終變成現在這個樣子。”與此同時,金克林還否認余秋雨出書目的意在向批評他的人給予回擊、以泄私憤,“倘若余老師能這么做則是對他們的抬舉,那不是讓那些對號入座的人榮幸死了。可惜余老師根本沒有這么想,他們也別做美夢。”

一些職業誹謗高手層變換多重身份,使用不同腔調對余秋雨進行人格攻擊,以所謂“歷史問題”為由對其進行過無數次誹謗和謾罵,並因此而一舉成名、取得了十分可觀的經濟利益。儘管如此,余秋雨始終未予理睬,以這種方式表達對這些終日無所事事的文痞小人的深切同情。

版本信息

作者:余秋雨 字數:350000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頁數:520

出版時間:2003年2月1日 紙張:膠版紙

版次:1 包裝:平裝

印刷時間:2002年10月1日

目錄

1.再版說明

2.自序

3.出發

4.希臘

5.埃及

6.以色列巴勒斯坦

7.約旦

8.伊拉克

9.伊朗

10.巴基斯坦

11.印度

12.尼泊爾

13.總結思考

14.到達

15.尾聲

16.補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