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門》

《劍門》

《劍門》是由盛唐詩人杜甫所作的五言古詩。

作品信息

【名稱】劍門
【年代】盛唐 
【作者】杜甫 
【體裁】五言古詩

原文

劍門
唯天有設險,劍門天下壯。
連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
兩崖崇墉倚,刻畫城郭狀。
一夫怒臨關,百萬未可傍。
珠玉走中原,岷峨氣悽愴。
三皇五帝前,雞犬各相放。
後王尚柔遠,職貢道已喪。
至今英雄人,高視見霸王。
併吞與割據,極力不相讓。
吾將罪真宰,意欲鏟疊嶂!
恐此復偶然,臨風默惆悵。

鑑賞

劍門,在今四川劍閣縣北。據《大清一統志》:“四川保寧府:大劍山在劍州北二十五里。其山削壁中斷,兩崖相嵌,如門之辟,如劍之植,故又名劍門山。”杜甫於公元759年(乾元二年)夏曆十二月攜家眷從秦州同谷轉徙成都時,途經此地,他驚嘆於地勢之險要,聯想到由藩鎮強大造成的安史之亂,意識到劍南之地容易被軍閥負險自固、割據稱雄,表達了對國家前途的深深憂慮。
這首詩的開始八句,突兀而起,描寫了作者初見劍門山那種驚愕的神態。如此奇險、雄壯的大山,真是地造天設啊!山山相連環繞西南,山上的石頭犄角都指向北方。兩崖高聳,仿佛牆壁,砌壘之狀,宛如城郭。只要有一個人怒而據守,即使百萬人也莫敢近前!這些生動的描寫,一方面是採用賦的手法,直接描繪山勢的雄奇、險要和壯偉,展現了壯闊宏大的氣勢,十分形象,使人如臨其境。楊倫說:“宋祁知成都至此,詠杜詩首四句,嘆伏,以為實錄。”(《杜詩鏡銓》)詩中用“險”字、“壯”字來形容劍門,全篇都從這二字生髮開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詩中採用了賦中有興的手法,寄寓了深刻的政治思想。尤其是“連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二句,意蘊豐厚,耐人尋味。”浦起龍《讀杜心解》說:“俱以地險易動立論”,“抱西南,見曲為彼護;角北向,見顯與我敵。為篇末欲鏟疊嶂之根。”詩人從險峻的山勢中,已經清醒意識到,這樣險要的地理環境,容易被野心家所利用,隨時都有脫離中央王朝,地方割據的危險。“石角”,表面是寫山,其實是象徵那些居心叵測的地方軍閥。
在具體描寫的基礎上,作者針對時事,抒發議論。詩人先寫當前朝廷剝削百姓,珠玉等物日往中原,故蜀民窮困,以至岷山、峨眉山也為之氣色悽愴。其中“走”字系由《韓詩外傳》中化用而來,卷六云:“夫珠出於江海,玉出於崑山,無足而至者,猶(同‘由’)主君好之也。”這就委婉曲折地指出了唐王朝對四川人民的苛斂和搜刮,從而揭示了天下致敵之由。之後,作者筆鋒一轉,又從歷史的角度抒發議論。回想上古時代,四川未通中原,那時人們不分彼此,連雞犬也是隨便放的。而夏商周之後,雖對遠方實行懷柔政策,但其設官受貢,開了後世苛捐猛征之先,並且對跋扈之徒也逐漸失去了控制,致使地方軍閥高視闊步,稱王稱霸,彼此互不相讓,廝殺得難解難分。這些議論,句句是說歷史,而句句又聯繫著現實。
最後四句,詩人直抒胸臆表達對發動戰爭,割據祖國之人的強烈憤怒,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詩人說:我要譴責天公,真想剷平這重山疊嶂;想到割據一方的事將來會不時發生,我不禁臨風惆悵、沉默無言了!這最後四句十分重要,是全詩的關鍵所在。“罪真宰”、“鏟疊嶂”云云,與篇首對險、壯的極力描寫,遙相呼應,使上面的描寫落到實處;“恐此復偶然”,又是對“併吞”、“割據”等議論的總結,並進一步表達了對今後形勢的憂慮。陳貽焮先生說:“詩人所慮者有二:一,劍門天險,利於軍閥扼險割據,古已有之,今亦難保無虞;二,天府之國,物產豐富,若誅求太過,難免結怨生亂。這也就是這首詩的主旨。”(《杜甫評傳》中卷)這深深的憂慮,使得全詩的結尾顯得更為沉鬱有力。然而,作者在最後一句,卻又有意宕開一筆,“臨風默惆悵”,生動地畫出了詩人慾言難言的形象,隱隱透露出無可奈何的情緒,給人以悠然意遠之感。詩歌突兀而起,經中間的轉折變化,到最後的稍稍宕開,全詩像狂瀾陡漲,騰挪跌宕百姓流轉,把作者心潮變化的過程,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從而領悟到雄奇闊大、蒼茫浩遠的詩意。
楊倫在《杜詩鏡銓》中評論此詩:“以議論為韻言,至少陵而極,少陵至此等詩而極,筆力雄肆,直欲駕《劍閣銘》而上之。”杜甫在詩中議論,是開了宋人的以議論為詩先河,但杜甫的詩中議論也不同於一般宋詩。一方面,詩人的議論與景物和人事的描寫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議論建立在生動的形象之上,自然生髮。另一方面,作者在議論中融注著自己的激情,語語扣動讀者的心弦,因此毫不枯燥。再一方面,作者的議論處處針對著現實社會,因此毫不空泛。

作者

杜甫像杜甫像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