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不斷的鄉愁》

《剪不斷的鄉愁》

瓊瑤作品集《剪不斷的鄉愁》1988年10月15日寫於台北可園,從別後,盼相逢,幾回魂夢皆相同;滾滾長江東流水,卷我鄉愁幾萬重!山寂寂,水蒙蒙,斷續寒砧斷續風;今宵坐擁長江水,猶恐長江在夢中。

簡介

《剪不斷的鄉愁》剪不斷的鄉愁》封面
出版社:皇冠
小說系列:單行本
系 列:瓊瑤全集
出版日期:1989-01-01
故事地點:大陸
時代背景:現代
《剪不斷的鄉愁》 化用李煜《相見歡》詞句:“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這是一首離愁詞,遊子浪兒,去國別鄉,漂泊天涯,難免產生孤獨情思,更何況李煜一國之君,痛失江山,淪為階下囚,思念家國之痛更為強烈。但抽象的愁緒怎樣才能生動地表達出來呢?作者以絲麻作載體,將無形的情感具體化,讓人感覺歷歷如在眼前,所以此詞句歷來為人稱道。瓊瑤早年深受祖國傳統文化的薰染,離別大陸幾十年, 別故土,思家園,鄉愁纏綿,絲絲縷縷,哪是剪刀可斷的呢。

作者簡介

《剪不斷的鄉愁》《剪不斷的鄉愁》

瓊瑤原名陳喆,祖籍湖南衡陽。取名為喆,是因出身書香世家的父母,結識相戀於北京兩吉女中。“七七”事變後,年輕的父母離開哺育自己的古帝都,避難遷居四川成都。1938年,瓊瑤在這裡呱呱墜地。1942年,因祖父思兒心切,一家回到湖南老屋,在蘭芝堂度過兩年幸福時光。1944年,戰火燒到衡陽,為躲避戰亂,一家人與祖父“生離死別”,歷盡艱辛逃難到重慶。母親在瀘南中學講授國文時,瓊瑤就跟在身邊旁聽,6歲開始誦讀古典詩詞。1947年,父親應聘同濟大學,全家來到上海。瓊瑤進弄堂國小插班讀書,由於語言不通,備感孤獨無助。在失落和寂寞中,她把興趣轉向閱讀寫作。9歲時,根據自身經歷,寫出第一篇小說《可憐的小青》。父親投寄給《大公報》後,很快在兒童版刊登出來,給她帶來極大的快樂。從此,她痴迷寫作,每天下學回家,就塗塗寫寫,樂此不疲。1949年,時局動盪,人心惶惶,父親攜全家來到寶島,執教台灣師範大學

第二年,瓊瑤升入台北女中。戰亂中的東遷西從,使她除了國文,其他功課一塌糊塗,為此遭到父母冷眼“放逐”。缺少關愛的瓊瑤,只能對稿紙傾訴鬱悶憂愁。16歲時,第一次以成年人口吻創作小說《雲影》,發表在文藝刊物《晨光》。但她的文學天賦,並沒有得到學校和家長的肯定,只有高中國文老師給予讚賞和鼓勵。於是饑渴著溫暖的她,熱烈地愛上這位來自大陸的儒雅瀟灑的老師。可是“四面八方湧來無數的責備,無數的輕蔑,無數的詆毀”,終於扼殺了這場“驚心動魄”的師生戀情。高中畢業後,兩次高考落榜,23歲時她嫁給了一個同樣熱愛文學的大學生。豈料“貧賤夫妻百事哀”,為掙錢養家餬口,她只得一手抱著幼子,一手趕寫小說。作品陸續在刊物上發表了,丈夫卻感到自尊心受到傷害,經常夜不歸宿,沉迷賭博。失望的瓊瑤,更加瘋狂地埋頭寫作,在美麗的夢幻中逃避痛苦。

1963年,瓊瑤第一部長篇小說《窗外》,大獲成功。這部記錄其轟轟烈烈初戀的自傳體小說,一版再版,被搶購一空。出版社佳音頻傳,家中卻是責罵不斷。翌年,與丈夫婚姻破裂離異後,她在《皇冠》《聯副》兩大刊物同時連載小說,一口氣出版了《煙雨濛濛》《六個夢》《幸運草》《幾度夕陽紅》4部作品,頓時名聲大噪,終於成為職業作家。而作為她的“出版人”、“經紀人”、“保護神”的平鑫濤,始終扶持她,使其創作源源不斷,發行之處,所向披靡。1979年,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瓊瑤尋找到幸福的港灣。

創作背景

瓊瑤雖然打拚輝煌在台灣,卻始終眷戀著養育自己的故土。1988年台灣“開放大陸探親”後,她立即提出申請,圓了歸鄉夢。“帶著一份無法言喻的欣喜”,40天跑了十幾個省:遍覽北京名勝古蹟,夜訪長城烽火台,溯長江觀三峽峭壁,映夕陽游荊州古城;賞“大足石窟”佛像,覓“青城天下之幽”;狼狽爬“樂山”,驚心游“峨眉”;飛景色宜人“昆明”,赴風情萬種“大理”;攀石林鑽古洞,眺洱海蝴蝶……。離別時淚珠奪眶而出,起飛後依然戀戀不捨,不禁喟然感嘆:“離恨恰如春草,漸行漸遠還生”,“反而比來大陸前更重了”。返台後,她把滿腔鄉情注入盪氣迴腸的散文集《剪不斷的鄉愁》,以及情真意切的詩篇:“夢裡的長江,濤濤滾滾,卷不走我的鄉愁別緒,憶里的長江,隱隱約約,填不滿我的百斛相思”。翌年,又特地趕回湖南祭祖掃墓,為祖父敬香獻酌,並刻寫碑文:“今國家復興,田園重整,離人復聚,螽斯衍慶”。以後,頻頻往返大陸的她,坦誠直言:“中國人愛自己的祖宗,愛自己的土地,愛自己的故鄉,愛自己的家園,有強烈的‘山河之戀,故國之思’”。

作者自述

這不是一篇遊記。是我生命中一段歷程。

在中國歷史上,應該為這樣大規模的探親之旅,記上一筆。(據說已有四十萬人,完成了探親)這樣的旅程,像是一群候鳥的飛行。候鳥一年飛一次,而我們,經過了三十九年,才飛第一次。我只是一大群候鳥中的一隻。我的把這趟飛行的經歷,細細寫下。其中,有我的接觸,也有我的感觸。接觸的不止是河山和大地,也有親人和友人。感觸是隨接觸而至,因時因地因人而不同。不論是接觸和感觸,都帶著我的個人色彩,只代表我,不代表其他任何的候鳥。我的這趟旅程,整個經過,頗具戲劇化。我儘量忠實地記載下所有的一切。其中,不免有疏忽的地方,不免有省略的地方,也有免有錯誤的地方。(我對於年代、距離、大小、考證等與數字有關的東西,一向弄不清楚。)但是,書中所提到的人物,都用的是真名。

我回大陸,只有短短的四十天。這四十天中,幾乎天天都情緒激盪。我本是個容易感動的人,常常陷在感動的情緒中,無以自拔。我知道其他的探親者,曾面對種種困難,我僥倖有各方友人照顧,使我此行中,只有感動,沒有困難。我要在此處,對所有照顧過我的人致謝!

探親之旅。總有一天,會變成歷史上一個過去式的名詞。但是,在我的生命里,這短短四十天,將是我永恆的記憶!

瓊瑤

一九八八年十月十九日寫於台北可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