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團歲月》[圖書]

《兵團歲月》[圖書]
《兵團歲月》[圖書]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小提琴天才喬海洋以滿腔熱忱投身兵團建設。初戀愛人葉曉帆誤中別人圈套而被迫離開海洋。痛苦如雪上加霜,海洋意外受傷雙手致殘永遠不能拉琴,藝術生命被迫中斷……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封面封面

一九六九年,北京知青、小提琴神童喬海洋滿懷豪情來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不料命途多舛,屢受打擊,心愛的人離他遠去,師傅意外身亡;北大荒的風雪錘鍊了他的筋骨,他在逆境中不甘沉淪,勇敢地向命運挑戰,最終實現了心中夢想。作者還塑造了鄭紅梅、劉北上、葉曉帆、櫻桃、老車以及喬梅塵、雲燕、鄭雲光、大嘴連長、冼大牛等一系列生動的人物形象,在他們身上,讀者可以清晰地感受那個年代、深切地體味到人問真情。

十年風雨,百態人生。真情大愛,感人至深。

作者簡介

李一波,一九五三年生於北京。一九六九年去黑龍江生產建沒兵團。開過拖拉機,當過機槍手,伐過木,修過戰備公路。後到河南插隊,進工廠當工人。一九七八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學習。畢業後,分配到中國藝術研究院工作,曾為中央電視台特約作家、中國電視劇藝術委員會特約作家,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九十年代移居美國,後回國在中央戲劇學院影視中心主持“李一波劇本工作室”。創作的影視作品有:《大地衝擊波》、《三國演義》、《清明上河圖》、《大風堂》、《今生情難還》、《紅頂商人胡雪岩》、《危險旅程》、《為奴隸的母親》等二十餘部,導演長篇電視連續劇《夢想與尊嚴》等。作品曾獲五個一工程獎、飛天獎、金鷹獎、白玉蘭獎、美國艾美獎等。至今創作劇本、小說、理論文章五百餘萬字。

文摘

第一章分配前夕

和平里快變成“軍營”了!

自從中央樂團排演了革命交響音樂《沙家浜》之後,成了“樣板團”,樂團的人就如同打了一針興奮劑,走起路來趾高氣揚。一夜之間,和平里到處可見身披綠色軍大衣的“無產階級的革命文藝戰士”,他們三五成群,不時哼唱著革命樣板戲,一副揚眉吐氣的樣子。經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戰鬥洗禮,這個原本是北京六十年代的模範生活社區,終於從陽光明媚、鳥語花香的資產階級的溫床演化成無產階級的文藝陣地。到處是革命的戰歌,火紅的戰旗,連那些蘇式樓房的外牆上,也用紅色的油漆寫滿了革命的口號和偉大領袖的最高指示。

這是1969年初春的一天。樓群中,一陣急促的轉鈴聲打破了午後的靜寂。一群十六七歲男女青年騎著腳踏車風馳電掣般地疾駛而來,路上的行人見了紛紛躲避。他們身穿軍裝,車把上架著鋼絲鎖,嘴上戴著白色的口罩,頭上戴著皮帽子。為首的一個男青年穿著一件將校呢的軍大衣,帶著一個肩背小提琴盒子的女生。他們大呼小叫,旁若無人,像一陣風快速刮過。

在北京的街頭,經常可見到類似的人群。他們穿軍裝、戴軍帽;或穿中山裝、披呢子大衣。裝束已經成為出身和血統的象徵,被年輕人廣泛重視。由於複課之後,大多數中學只上半天課,所以學生們有充裕的時間。他們無所事事,又正值青春萌動期,難免尋機發泄;於是打架、“拍婆子”和聚眾滋事就成了他們的家常便飯。

今天,段軍帶著葉曉帆等人,就要去和劉北上等文聯子弟打一場架。

在和平里,有不少文藝單位的宿舍。其中,以中央樂團、東方歌舞團的宿舍樓最多;其次是中國文聯及各協會,以及中央各藝術院校的家屬樓。他們的子弟在一所學校上學,彼此都較熟悉。段軍和劉北上分別是樂糰子弟和文聯子弟的頭兒,二人平時相互看不起,有過幾次糾紛,但沒有真刀真槍的練過。段軍本跟文藝界沒有關係,他家是部隊的,因為看上了樂團的子女葉曉帆,所以經常來樂團,並自詡為樂糰子女的保護者,有誰受了欺負,他必然揮拳相向。他能打架,認識的人又多,於是成為樂糰子女的首領。而劉北上的父親,雖然是個老延安,但早已靠邊站,到幹校接受改造去了。因此,平時段軍耀武揚威,而劉北上相對低調,不大惹是生非。但今天,一個特殊的事件,使他們再次對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