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行動》[電視節目]

《公民行動》[電視節目]
《公民行動》[電視節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公民行動》浙江衛視2006年推出的公益性欄目。

基本信息

欄目簡介

《公民行動》公民行動

《公民行動》是浙江衛視2006年下半年全力推出的一檔大型公益活動。

節目宗旨

《公民行動》公益活動《公民行動》公益活動

節目旨在號召全體公民廣泛參與,集合中國最具公眾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志願者,最大限度地展示浙江衛視關注社會、關注民生、關注人的健康成長的品牌追求,並以自己的行動推動參與者公益夢想的實現以及和諧社會的建設。

新版評析

探析浙江衛視新《公民行動》

“從心靈出發,以行動介入”,2007年11月19日浙江衛視《公民行動》推出全新改版,新的媒介執行策略、新的理念與文化表達、新的節目形態,給國內的情感訪談類節目帶來了全新的氣象。

“三位一體”是新“公民行動”品牌的文化內涵和顯著標誌,它實現了故事情節的本質還原、媒介責任的牽引與表達、社會功能的延伸與釋放三者的和諧。故事化是情感訪談類節目的基本表達形態,但是單純的故事化表達,使情感訪談類節目極易陷入簡單“呈現故事、消費故事”的誤區,甚至等同於一般民生新聞的專題報導,而在收視率競爭驅動下對性愛、暴力等社會“新、奇、異”等個案的過度聚焦,又使情感訪談類節目的意識形態性和社會功能備受詬病。新《公民行動》通過“公民”與“行動”兩大標誌性符號,實現了“人本觀念、人性意識”的生動表達。

一、“三位一體”體現了新《公民行動》特殊的節目構造和文化形態,是其核心競爭力的根本標誌。

1.故事情節的本質還原

新《公民行動》提供了最真實、最真切,來源於最基層、最具有生命震撼力的素材。11月19日首播的《遲到的守護》中講述了“身患尿毒症的兒子遭到父親捐腎的臨陣脫逃,母親萌發輕生念頭”的真實故事;20日《寧雙的日記》節目訴說了“一個14歲女孩面對母親病危,父親離家不歸的艱難生活經歷”;21日《奪愛》將江蘇常州女孩苗苗面對父母親情與丈夫愛情的艱難抉擇搬上螢屏等。“生命之重、人性之可貴”,新《公民行動》將節目真正定位在最基層、最普通的人民民眾生活中,展示他們發自內心最真切的需求,真正觸動了客群的心靈,激發起他們情感的共鳴。

2.媒介責任的牽引與表達

情節的本質還原體現了尊重事實的原則,而對於素材的內涵把握、價值導向則體現了一個節目的深度和生命力。對此,新《公民行動》採用了全新的雙複式牽引結構。

“行動使者”貫穿整個節目始終,他們通過調查、傾聽、溝通、幫助,展示最基層老百姓質樸的話語,感知他們的心靈世界。通過行動使者的出場,串聯起故事發展的情節,並且始終站在社會公益和媒介責任的立場上,梳理複雜的情節和關係,疏導各種情緒和衝突,努力使故事的演進和發展朝著正確的軌道運行,他們既是故事的見證者、參與者,更是故事發展進程中走向“和解、和諧”導向的把握者。通過行動使者媒介責任的表達,使故事本身在發展過程中就被賦予了更多的“社會核心價值訴求和生命內涵”。

在節目現場,主持人、行動使者、當事人面對面地傾訴、溝通和碰撞,構建了第二牽引結構。主持人是現場談話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控制者。現場,主持人飽含真情的情感投入,理性而又客觀的矛盾疏導,與行動使者之間的有效互動,加上現場VCR的效果,清晰地展示出故事發展的邏輯結構。這種“情、景、物”的交融,“主持人、行動使者、當事人”三者的“角色補位”,可以有效地促進矛盾的解決、情緒的釋放、困難的克服、心靈的共鳴,使情感發展更加生動,故事所承載的主題更加升華,社會影響力更加巨大。

3.社會功能的延伸與釋放

“展示之外要有啟示,催情之外要有催思”,“呈現故事———解讀故事+由故事到故事”,新《公民行動》通過客群在精神層面的促動和共鳴,趨導出對更多類似事件、類似問題的觀照、思考和解決。調整後的《公民行動》已經建立了以《公民行動》為旗幟的浙商公益聯盟。

浙江衛視副總監兼節目中心主任陳立波表示,最終將這個節目辦成一個開放型的節目,即借用社會力量、政府力量和民間力量,並形成互動、交流,真正做到“公益要落地、真情要延續”。將一個欄目的運作升華為一種媒介力量樞紐和執行機制,進而凝練和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欄目文化,這是一種新的媒介執行策略,是一種基於社會正義、友愛、理解、互助的和諧文化,可以形成媒介社會功能的延伸和釋放。

二、堅持“適度原則”是新《公民行動》的重要特徵。

以“適度合理”的原則,尋求一種動態的平衡是新《公民行動》的重要特徵,也是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1.節目敘事與保護隱私之間的適度與和諧

情感訪談節目在情節演進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相關的隱私,甚至有媒體機構根據隱私的火爆程度確定節目的編排,而在新《公民行動》的節目中,客群關注到的是故事情節的層層推進,是敘述主體的跌宕起伏,一定程度的隱私只是服務於情節發展的需要。“根據節目的需要,嚴肅對待隱私,認真呵護隱私,慎重處理隱私”,新《公民行動》踐行著一個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正如新《公民行動》主持人之一朱丹所表示的,很多時候,雙方當事人被邀集在演播廳里,吵得天翻地覆,互相出語傷人,甚至有肢體衝突行為,這些畫面雖然很能激起觀眾的關注,但是編導還是適當地做了刪減,良好的引導才是最重要的。

2.媒介角色和功能的適度與和諧

新《公民行動》著意營造一種關注弱勢、關愛他人、解決問題、和諧發展的理念與文化,這種文化貫穿著節目的始終,成為新《公民行動》的文化標誌,並且上升到延伸關注、機制運作的層面。新《公民行動》恪守作為媒介的角色和功能,相對於當前部分電視台民生節目充當“萬能膠”的角色越位,新《公民行動》更關注老百姓的生存狀態,並進行情感疏導和撫慰,以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激發社會共鳴,但它始終沒有形成與政府機構或執法部門等角色的重疊。“有為才能有位,不越位才能有大作為”。

3.審美表達與價值訴求的適度與和諧

一個欄目風格的形成,始終是多種文化因子互相融通的結果。娛樂性的過度開發,必然帶來客群的審美疲勞和社會責任的缺失,人文化的引入也必然要尋求合理的切入路徑,以考量與收視率相結合的支點。理性與煽情、真實與技巧、巨觀與細節、過程與結局,尺度把握與動態平衡,使新《公民行動》形成了它獨特的欄目風格、文化構造和社會責任的表達。例如,倡導“人本、人性、人格”的關懷與尊重,熱心尋人、耐心勸解、疏導困難、關愛生命、提供專家諮詢,儘管沒有達成完美的結局,但是徹底的平民化視角、徹底的人本理念,使媒介的審美表達與社會主流價值訴求構成合力,並形成良好的互動。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更願意把《公民行動》當作典型意義的媒介生態範本來解讀。媒介生態倡導綠色收視率,倡導在社會主流價值趨導下收視份額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達成。新《公民行動》,以公益與行動作支點,撬動了收視市場的“大蛋糕”,通過社會主流價值和文化的表達,構建了社會客群的審美趨同,形成了媒介的文化張力。從新的品牌鍛造和提升而言,無疑它在中國電視媒介市場走出了具有探索意義的重要一步。

情感類電視節目匯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