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廓南街16號》

《八廓南街16號》紀錄片記錄了拉薩一個居民委員會中發生的故事。本片以時間為線索,根據不同的時事背景,通過居委會的工作細節展示出這個最基層的權力機構與居民們的關係。該片1997年獲得法國蓬皮杜中心“真實電影節”的首獎,成為中國紀錄片在世界紀錄片影展獲首獎的第一部作品,被收藏於美國紐約現代藝術館。導演:段錦川,出品:西藏電視台,上映時間:1997年。

基本信息

影片資料

紀錄片《八廓南街十六號》劇照紀錄片《八廓南街十六號》劇照
中文片名:八廓南街16號
英文片名:No. 16 Barkhor South Street
導演:段錦川
上映時間:1997年
類型:人物/社會/紀錄片
地區/國家:中國
語言:漢語
時長:100分鐘
色彩:彩色
出品:西藏電視台

劇情介紹

本片記錄了拉薩一個居民委員會中發生的事。八廓街是環繞拉薩大昭寺的一條街道,人們都認為八廓街是拉薩的中心。八廓南街16號是一個古老的院落,八廓街四個居委會之一的八廓居委會就在這個院子中辦公。這個居委會以及在這裡工作的人員是本片的主要角色。從治安管理到計畫生育婦女兒童問題,從人口管理到商業攤點整治,從解決居民糾紛到文化掃盲,居委會的權利和事務是極其具體而且瑣碎的。本片以時間為線索,根據不同的時事背景,通過居委會的工作細節展示出這個最基層的權力機構與居民們的關係。

導演資訊

導演——段錦川導演——段錦川
段錦川,男,1962年出生於中國成都。1984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之後去西藏工作,曾就職於西藏電視台。1992年回到北京,成為獨立紀錄片製作人,導演。中國新紀錄片運動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青朴-苦修者的聖地》、《廣場》、《天邊》、《加達村的男人和女人》、《沉船-97年的故事》、《拎起大舌頭》、《愛情戰爭》、《暴風驟雨》……

幕後製作

紀錄片《八廓南街十六號》劇照紀錄片《八廓南街十六號》劇照
【導演闡述】
1994年拍“八廓南街16號”的時候,當時我很明確的一點,我不想把它僅僅看成一個西藏的居委會,它在中國很有普遍性。通過這個片子我想把基層的公共管理事務具象化,就是和具體的人直接發生關係;省、市、中央這樣的級別就比較抽象。我之前我和張元拍了《廣場》,那時找到一種方法,就是“直接電影”的方法。它的理念核心就是創作者就是旁觀者,牆上的蒼蠅一樣,在那兒不動聲色,儘可能的不干預拍攝對象。“直接電影”是一個開放的結構,作者需要不同背景的觀眾參予,他們的反應不一樣,這也是作者的樂趣,希望觀眾能動動腦子。這是這種拍法的長處,也是它的缺點:因為可能太散了,讓觀眾無所適從這和九十年代的爭論有關,當時創作者和觀眾都認為紀錄片是純客觀的,實際上不是,完全是主觀的認識和表達。
【隱形放大機】
這裡的攝像是一個隱形的放大機,對細部有著特殊的愛好,它不斷地把細部放大再放大,直到我們的鏡頭裡出現的是整個細胞,這已經是顯微鏡了。在顯微鏡里,鏡頭從生活中分離出一株一株的活細胞,再把這些細胞緊密地排列在一起。就單個細胞來說,也許沒有意義,但是排列組合起來,意義就顯現出來了。這樣一種隱秘的發現的快感,我相信是驅使攝象機工作的主要動機。在我的印象中,段錦川在對生活進行拆解分離時所表達出的由衷熱愛,有時會使得那根總體控制的橡皮筋因為拉得太長而彈不回來。但是這裡沒有,目的貫穿在每一株細胞中,形成堅定而有力的結構,使它保持著堅果作為大自然造化之物的質地和紋路,甚至陽光和泥土的氣息,很純粹,沒有任何化學加工的成分和氣味。 但是,當這樣一枚堅果在你眼前,你看見的卻不再是大自然中靜靜躺著的堅果,而是一個喧譁和騷動的世界,它被關在堅果的裡面,日日夜夜地歌唱。
【同一口號】
段錦川和他的同事們認同一個口號:紀錄片就是操作。當觀眾上的共識已經達成,剩下的也確實就是操作了;這樣就使得操作的問題凸顯到了美學的層面上,保持鏡頭零度情感方式,追求質樸的鏡頭感,把激情化為耐心而細膩的工作狀態,形成一種無微不至的鏡頭關懷,避免單一的敘述廓度,以使讀者達到多方讀解的可能性。在這部紀錄片中,對技術完美化的追求,特別是對聲音的嚴格而繁複的處理,是操作主張的具體實現。值得一提的是在段錦川和他的同志之間發生的一個爭議,關於片子中民警審女賊的一段,是片子中唯一一段雙機拍攝,認為雙機的出現破壞了質樸操作的原則。是否形成破壞暫且不論,然而這種對純粹意義的追求,說明了他們業已形成了相對成熟的美學原則。他們是中國紀錄片創作中的理性派,也是無法陪忽略的一派。

拍攝花絮

紀錄片《八廓南街十六號》劇照紀錄片《八廓南街十六號》劇照
導演段錦川和攝影師在居委會駐紮下來,他們像上班一樣每天準時趕到居委會,每天在那兒耗著,喝茶,聊天,完全變成居委會的人了。居委會的人出去的時候,還幫著他們處理一些事情。他設法讓他們理解他的工作方法,“我必須天天跟你們在一起,不能錯過任何可能發生的事情。所有的事情,無論對你們是否重要,對我來說都是重要的。”他們之間的關係變得非常融洽。在創造了這么有利的條件之後,他順利地拍到了一些最日常的場景:開會、吵架、老頭來居委會告女兒和女婿的狀、審小偷、統計稅收數字……
段錦川的一個原則是,對拍攝對象不進行任何干預,除了跟攝影師有一些眼神的交流,大多時候完全是一種被動拍攝。有一次,一個老頭來到居委會告狀,用日喀則的方言抱怨女兒和女婿不好,說想和他們分家產。他們碰上了,就開始拍。老頭對此毫無反應。居委會的副主任說,那我跟你去你女兒家看看。他們就跟著一塊去,女兒見他們跟著她父親和居委會副主任來了,反應特彆強烈,對他們很不滿,“我們家的事,居委會主任可以來調解,但他們是什麼人哪?他們沒有權利到我家來。”段錦川馬上對攝影師說,不要拍了。這件事給他的觸動特別大,“我們一定要把範圍限定在居委會的工作範圍和活動範圍,不能涉及到任何一個人的私人空間。”

獲獎情況

1997年獲得法國蓬皮杜中心“真實電影節”的首獎,成為中國紀錄片在世界紀錄片影展獲首獎的第一部作品。被收藏於美國紐約現代藝術館。

相關評價

紀錄片《八廓南街十六號》劇照紀錄片《八廓南街十六號》劇照
導演段錦川在西藏生活了近10年,《八廓南街16號》是1996年他用了半年時間拍攝的紀錄片,這部完全是由一架隱身般的攝影機拍攝而來的片子,應該說它是始於上世紀60年代的“直接電影”在中國的一次非常成功的操練。
影片以八廓街的居委會和派出所為場景展開,段錦川沒有如多數西藏片一樣拍天空拍老鷹布達拉宮,而是視角平視,完全關注西藏人的整體生存狀態。片子開頭是開會,藏曆年期間大家要注意什麼,說者與聽者,說與聽,僅此而已。雖然與會者是各具姿態的,但每個人都只在段錦川的眼中(鏡頭中)充當了過客。之後是接連不斷的民事問題:商店被盜後老闆的埋怨、老人被子女欺負後的牢騷、審問小偷時小偷唯唯諾諾的交代、兩個婦女之間的摩擦、對“不良少年”的批評教育……林林總總。事件間似乎是缺乏連環相套關係的,每個事件導演也沒有一揪到底,比如受欺負的老人要搬家,他和女兒間的爭吵(對於別的電影來說,這該是出彩的地方)只是後來由人口述出來的,而老人最後究竟如何了也沒作交代。但這並不影響此片對西藏人原生狀態的展示的充分性。整個片子給人一種順水推舟的感覺,生活本身賦予了人物以色彩,賦予事件以戲劇性,導演並未進行任何可見的干預,這大約緣於導演對西藏生活的胸有成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