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琵琶峽望積布磯呈玄暉》

《入琵琶峽望積布磯呈玄暉》是南朝齊劉繪寫的一首五言詩。

作品信息

【名稱】《入琵琶峽望積布磯呈玄暉
【年代】南朝齊
【作者】劉繪
【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入琵琶峽望積布磯呈玄暉
江山信多美,此地最為神。
以茲峰石麗,重在芳樹春。
照爛虹蜺雜,交錯錦繡陳。
差池若燕羽,崱屴似龍鱗。
卻瞻了非向,前觀已復新。
翠微上虧景,青莎下拂津。
巉岩如刻削,可望不可親。
昔途首遐路,未獲究清塵。
誓將返初服,歲暮請為鄰。

作品鑑賞

這是劉繪寫給其友、著名詩人謝朓(字玄暉)的一首詩。詩中描寫船經琵琶峽、積布磯時所見的壯麗景象及詩人的覽物之情。
琵琶峽位於下雉(今湖北陽春東)境內的長江邊,即《水經·江水注》所云:“江水東經琵琶山南,山下有琵琶灣也。”積布磯,是積布山的俗稱,在琵琶峽以西的蘄春縣(今湖北蘄春西南)境內長江北岸。詩題稱“入琵琶峽望積布磯”,清晰地標識出詩人溯江西上的路線及此詩描寫的重點。
全詩大體四句為一段。開篇就作深情讚嘆。首句“江山信多美”的“江山”,泛指沿江所見的山川。言沿江美景實多,令人應接不暇。此句從大處落墨,先對大好江山作一鳥瞰。隨後把視線移向“此地”,即琵琶峽至積布磯一段,稱之為萬里江山中“最為神”處,所謂“造化鍾神秀”者即在於斯。如果說次句的“此地”還是兼言“江”、“山”,那第三句便撇開“江”,把鏡頭對準“山”(“峰石”),接上補襯一筆,指明此地“峰石麗”,尤在花繁樹茂,林壑蔚然而深秀的春天。第四句的“芳樹春”,亦是道眼前之景,以示詩人此行是在春季。這一段採用的是逐層遞進的寫法,先從大範圍的“江山”多美說起,然後縮小到面(“此地”),再進而集中至點(“峰石”)上,以“最為”、“重在”兩語前後呼應,一步步把讀者的注意力吸引到描寫的對象上來。
接下兩段便扣住“峰石麗”來描寫琵琶峽與積布磯。“照爛虹蜺雜,交錯錦繡陳”兩句展現出陽光照臨琵琶峽的圖景:峰石競秀,草木蔥蘢,彩練橫空,雲興霞蔚,燦若錦繡。“差池若燕羽,崱屴似龍鱗”描繪此峽峰石。“差池”,參差不齊貌。《詩經·邶風·燕燕》篇有“燕燕于飛,差池其羽”,寫燕飛時翼尾擺動表現其體態輕盈、自由。“差池若燕羽”句即由此變來。詩人以動寫靜,將參差聳峙的峽峰比作燕翅輕展,一種飄然凌空之態躍然紙上。“崱屴”,指岩石崢嶸犖确,以“龍鱗”為喻,形象森然可睹。山石似龍鱗,山形若龍身,可以想見琵琶峽迭嶂巃嵸,如巨龍盤江之勢,極其雄壯。
“翠微上虧景”以下四句是望積布磯。青峰秀出,嵐翠蔽空;芳樹蒙蘢其上,綠莎拂江於下。峭岩巉刻,猶如神工鬼斧劈削而成,其鋒凜然,望之生寒。
以上描繪峰峽之勢,刻畫巉岩之狀,筆墨省淨,鮮明如畫。加之生動形象比喻的運用,不僅顯示出山峽雄偉峻峭的氣象,而且喻中見情,畫面中融入詩人的觀山之感。其中“差池”、“崱屴”一聯尤見生動,前句寫靜立的峽峰,出以動態之筆,輕揚飛動;後句寫石,筆勢雄渾凝重,又施之綺麗筆墨描繪霞光虹霓作映襯,琵琶峽峰石更增輝生色,氣象萬千。前人稱劉繪詩“詞美英淨”(鍾嶸語),“麗雅有風”(《南史》本傳),於此可見。
此詩寫的是舟行山峽時所見。自琵琶峽至積布磯這段水程,峽峰險隘,江流紆曲,形勢極為複雜。如梁簡文帝《經琵琶峽詩》描繪其險勝,雲:“由來歷山川,此地獨迥邅。百嶺相紆蔽,千崖共隱天。橫峰時礙水,斷岸或通川。”如果孤立地看寫琵琶峽、積布磯兩段,似乎沒有體現出行舟中觀峽望山的特點。然詩人從中穿插“卻瞻了非向,前觀已復新”兩筆:還顧來路,山重水複,茫然不知所向;瞻望前程,柳暗花明,山川又換新景。這兩筆妙在從乘舟人的感受中真切生動地表現出琵琶峽峰迴水轉,斷岸通川的險峻複雜形勢及山川景觀的新奇多變,風光無限。從章法的構置而言,亦頗見匠心,“卻瞻”句上承入琵琶峽,“前觀”句下啟望積布磯,巧切詩題的“入”、“望”兩字。舟行山峽的觀感映帶出川峽迥邅崎嶇,又與章法筆勢的承轉變化結合起來,實有天衣無縫之妙。簡文詩“還瞻已迷向,直去復疑前”(同上)兩句或因襲劉詩之辭,陸游詩名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也可能暗師其意。
江山如此多嬌,使詩人心馳神往。末段抒寫情懷。“昔途首遐路,未獲究清塵。”“清塵”一詞出自《楚辭·遠遊》“聞赤松之清塵兮,願承風乎遺則。”指清淨虛漠之境。“誓將返初服”的“初服”,出自《楚辭·離騷》“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初服”,指的是未入仕途前的服飾,後曹植《七啟》有“願反(返)初服”語,指希望辭官退隱之意。詩人在這段意思說:當初遠行至此,未探得此地山川清幽虛靜之勝境;如今舊地重遊,賞心此遇,留連不已。因發願辭官退隱,屏居山岩,與此地峰石為鄰。結尾這幾筆觸景生情,良有感慨。
劉繪此詩,大約寫於齊明帝建武(494-498)初年。據《南齊書·劉繪傳》,“安陸王(蕭)寶晊為湘州,以繪為冠軍長史、長沙內史、行湘州事”。詩人因西溯赴湘。此前他在仕途上雖未遭大挫折,這不意味著對時局的險惡、宦海的風險無聞無睹。隆昌中其兄悛坐罪將誅,繪曾伏闕請代兄死,後雖得倖免於死,劉繪不能不心有餘悸。此次赴湘,前途亦覺難測,所以詩人有誓返初服以丘壑為鄰之思,不會是偶遇清景即興之言或故作高雅曠達之態,它曲折地流露出詩人慾全身遠禍的心理和情緒。

作者簡介

劉繪
(458-502)南朝詩人。字士章,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劉勔之子。少聰悟,善隸書。仕宋為著作郎、行太尉參軍、豫章王嶷左軍主簿、鎮西外兵曹參軍。齊受禪,隨府轉驃騎主簿、司空記室錄事、太子洗馬,復為豫章王嶷大司馬咨議,領錄事,出為南康相。征還為安陸王護軍司馬,轉中書郎,掌詔誥。明帝輔政,引為鎮軍長史,轉黃門郎,復為驃騎咨議,領錄事,典筆翰。及即位,遷太子中庶子,出為寧朔將軍、撫軍長史。又遷安陸王寶晊冠軍長史、長沙內史,行湘州事。母喪服闋,為晉安王征北長史、南東海太守,行南徐州事。梁王蕭衍起兵,東昏侯以為輔國將軍,領寧蠻校尉、雍州刺史,使代衍,固辭不就。轉建安王車騎長史,行府國事。東昏殞,城內遣繪及國子博士范雲等送首詣梁王,轉大司馬從事中郎、行太尉參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