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的大玩偶

兒子的大玩偶

本片是由陳博正、楊麗音在1983年主演的電影,改編自台灣鄉土作家黃春明的同名小說,共由《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帽子》、《蘋果的滋味》等三段故事組成,電影背景為20世紀五十、六十年代的台灣。

基本資料

點擊查看大圖
導演:
侯孝賢 Hsiao-hsien Hou / 萬仁 Wan Jen
主演:
Sheng Li Cho
類型:劇情
更多外文片名:
Erzi de Dawan'ou
國家/地區:台灣
上映日期:2003年1月24日 捷克
劇情梗概:根據黃春明的小說改編而成。影片描述50,60年代,台灣社會逐漸由傳統的農業社會轉變成工商業社會的過程中,一位平凡而無一技之長的青年,坤樹,為了要謀求三餐的溫飽,於是模仿日本的“三明治人”,打扮成小丑的模樣,到鎮上、街道上,四處走動,替電影院宣傳影片。然而,宣傳的效果並不理想,電影院決定不再採用“三明治人”的廣告方式,而改用三輪車作宣傳。所幸,老伴仍願意雇用坤樹來踩三輪車宣傳。正當坤樹與老婆高興著,從此不用再化妝成小丑的模樣在街上走動,不必再遭到親友的數落,與路人的鄙視的時候。他們卻發現,剛出生不久的小孩,卻不認得父親坤樹的面容,一見到坤樹就嚎啕大哭。原來,坤樹每天一起來,就在臉上塗上濃濃的粉,打扮成小丑的模樣,晚上回家的時候,小孩也早就入睡了,所以他從來沒有看過坤樹原來的模樣。坤樹於是再度拿起昔日化妝的粉末在臉上塗抹了起來,因為,他就像是兒子的大玩偶。

影片的構成

兒子的大玩偶兒子的大玩偶

影片由三段故事構成。在第一段故事《兒子的大玩偶》里,主人公每天為了養家餬口,而必須得戴上小丑的面具到外面奔波,因為長時間裡無法悉心陪伴家人,而使得他自己的孩子都認不清他是誰,只知道化上了小丑裝後逗自己玩耍的那個人。故事講述了當今社會所面臨的兩種矛盾,一是生活壓力讓自身無法正常融入家庭生活,無法正常扮演自己親人的角色;而另一個矛盾則是社會身份與現實身份的迷失,讓更多人如同主人公所表現出的那樣,淪為一個為人帶來快樂,為自己徒添感傷的舞台假面。在第二段《小琪的帽子》里,兩個推銷員為了生計,而必須到台灣農村去推銷日制的高壓鍋,即便他們清楚知道這個商品本身有著嚴重的安全隱患,是偽劣的危險品,可是為了能從老闆那裡拿到養家餬口的薪水,就不得不欺騙淳樸的鄉親們,隱瞞商品的質量問題。但事情發展到最後,兩個人最起先的擔心卻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在高壓鍋的爆炸事故中雙雙受傷。這個看起來黑色不羈的故事對現代社會給人性帶來的扭曲極盡嘲諷,人們為了積累自身生存資本,而不惜違心去欺騙其他無辜的人們,最終不是淪為自欺欺人的受害者,就是做了黑心商人的幫凶。他們與之前的小丑一樣,都是為了生存而被迫喪失真實自我的假面,不同的是那背著廣告牌走街串巷的小丑只是假在了外表,丟失了自己的外在身份;而兩個走進農村的推銷員卻是假在了內在,他們都在利益的誘惑下丟失了自己做人的良知。至於第三段故事《蘋果的滋味》,則顯得更加有趣、更加荒謬了一些,故事中講述一個美國軍人違章開車而撞傷了為家庭生計不停奔波的主人公,令其不得不住院休養。原本肇事的美軍上校為其補償醫藥費、補貼家用、提供生活保障本都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在自我意識非常薄弱的主人公角度看來,反而認為美國人對他的照顧是一種恩賜,是自己不敢企及的額外恩惠。他自己被撞得重殘,最後還對這位美軍上校感恩戴德,甚至要向他去道歉。影片描述出台灣民眾在新生活的壓力下自我精神的麻木,甚至還嘲諷了台灣國民黨當局幾十年來對美帝國主義的依附本質,令無數基本已經喪失了精神、犧牲了自我的人們成為資本生活、拜金主義的奴婢,更在主人公的卑微心態里詮釋出整個時代的悲愴。

其它資料

兒子的大玩偶兒子的大玩偶

《兒子的大玩偶》為台灣作家黃春明創作的一部小說,為黃春明描寫小人物的無奈和困境的寫實主義作品之一。敘述一位父親坤樹,因為工作關係,必須藉著作為小丑扮成“三明治人”(人身前後各掛一片廣告看板,似三明治,故名),裝扮而成為電影院宣傳噱頭以維持一家妻小的生活;父親回家後總是以小丑的臉蛋跟孩子玩,抱著孩子,有一天父親卸妝後跑去抱孩子想跟他玩,但是自己孩子看到父親的真面貌時,因為不認得父親反而哭得更厲害。
故事的主軸就圍繞在生活、工作中,諸多無奈的主題,也反映出人心及當時生活,也很貼近早期台灣生活的描述。
1983年由中影公司出資,侯孝賢、曾壯祥與萬仁擔任導演而拍成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結合了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及〈蘋果的滋味〉的三篇短篇小說)。《兒子的大玩偶》上映時曾發生“削蘋果事件”,新聞局通過,卻遭黑函檢舉,並遭文工會與中影內容修剪,曾引起輿論的注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